资源简介 《正确认识广告》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道广告不一定都可信,引导学生识别虚假广告,了解虚假广告的危害。2. 能够正确识别广告,学会破解广告的招数、抵御广告诱惑的方法。3.学会识别广告,做聪明的消费者。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广告不一定都可信,引导学生识别虚假广告,了解虚假广告的危害。难点:学会识别广告,做聪明的消费者。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课程导入(3分钟) (一)展示学习目标 (二)活动导入 1.展示导语: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广告具有传递信息、指导消费、提高商品知名度、激发和诱导消费的功能,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2.展示视频:《广告宣传商品》 3.展示问题:同学们,你们会因为广告而买他们的商品吗?为什么? 4.展示预设:(1)会,太吸引我了,我就想试试广告里的好吃的。(2)不会,广告太夸大了,不真实,比如广告里宣传的饼干,吃了那个饼干,我也举不起大象,跑不过汽车。(3)会,反正也不知道买哪个,就买一个广告里常播的,吸引人的。(4)不一定,要看需求和是否真实,如果需要还不知道选哪个就买广告宣传的,但是明显是假的,就不会买。 整体了解所学内容。 学生观看视频,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问题。 明确本节课内容所需要掌握的内容点在哪里。 通过视频中的常见现象,让学生发表观点,从而了解学生平时的购物心理,为引导学生学会识别广告,做聪明的消费者做好铺垫。小结揭题:我们的生活中的广告无处不在,并且真假难辨,这些形形色色的广告都是可信的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探究新知 (一)不盲目轻信广告(17分钟) 1.畅所欲言 (1)展示广告一:走过的,路过的,瞧一瞧,看一看,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各种水果味的签字笔,爸爸用它一秒乐哈哈;妈妈用它把你孝顺夸;姐姐用它考试多难都不怕;弟弟用它难题统统都解答;学渣用它马上变学霸;学霸用它名牌大学都拿下;不用188!也不用88!只要18!幸福生活都靠它! (2)展示问题:这则广告设计的好吗?你会因此买这款商品吗? (3)展示预设:这则广告设计得很好,朗朗上口,内容很有诱惑力,我听了就想买;这则广告设计得不好,很多地方都夸大了商品的功能,不真实可信。 (4)教师总结:有些学生会忽略广告的真实性,只追求广告内容的趣味性,而产生购买欲望。 (5)展示广告二: “全飞秒的激光,今天矫正,明天上班” “术后痛感轻微、不留疤、复发率低” “晚上配戴8小时、白天恢复1.0高清视力一整天” “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已获国家医学技术专利” (6)展示问题:这则广告你们信不信? (7)展示预设: A.我信,医院还能做假广告吗? B.我不信,哪能今天矫正,明天就上班,那么快? C.我不信,听妈妈说,她同事家的小姐姐,做完手术后,没养好,就又复发了,而且比原来还严重。 (8)教师总结: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有关规定,当事人被罚28万元。 (9)追问:你们在生活中还听说过哪些虚假广告? (10)展示预设: (11)追问:虚假的广告有哪些危害?通过对广告更多的了解,你有什么感受? (12)展示预设: 预设1:误导消费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破坏了商家自身的良好形象;有的无德商家做的虚假广告还会伤人身体,危害生命。 预设2:不能盲目想信广告;对于广告宣传的内容,要慎重选择;虚假广告害人害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学生观看资料,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判断。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问题。 学生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本环节从学生们熟悉的喜欢的签字笔入手,让学生体验,看到自己喜欢的广告,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例举学生们关心和熟悉的虚假广告案例,让学生初步感知不能盲目想信广告。 通过分享故事,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的虚假广告。 通过了解和自己的感受,探索虚假的广告的危害。通过真实案例分享,让学生深刻体会虚假广告带来的严重危害,并知道要受到法律的裁。教师总结:生活中,我们不能盲目的想信广告,同时,只有人人都学会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举报那些夸大宣传的虚假广告,我们的生活才更加纯净。广告招数大破解(10分钟) 1.展示问题:广告是个大家族,每个家族都有赖以生存招数,你们能破解下面这些“秘密招数”吗? 2.展示视频: 3.追问:你在现实生活中中过类似的招吗? 4.帮帮团: (1)展示预设情境一:面对广告的巨大诱惑,大人都很难抵御,更别说小朋友了,小明就遇到了这样的选择。“要开学了,小明的书包还能用,可是他特别想买新的,因为它是小明最喜欢的明星代言的,和自己喜欢的明星背一样的书包,那多开心呢! 班上好多同学都买了,如果小明不买,他们肯定会笑话他的,而且这个书包又在打折,买书包还能送一个文具盒,一支钢笔呢!” (2)展示问题:你们说小明买还是不买呢? (3)展示预设:(1)不买,有书包还能用,再买新的就是浪费。(2)不应该买,妈妈说羊毛出在羊身上,赠品都是广告招数。(3)可以买,要是看到这样的书包,我也一定想买。 学生针对情境,积极回答问题。 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抵御不住广告诱惑的经历。学生针对情境,积极回答问题。 通过情境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广告的招数。 “课程必须根植于儿童的生活才会对儿童有意义”。因此,本环节的设计来源于儿童生活,根据广告招数大揭秘,见招拆招,通过创设情境,同学们通过自主思考、小组讨论,从而达到破解广告“秘密招数”的教学效果,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最终达到正确认识广告的教学目的。教师总结:面对形形色色的广告宣传,我们作为消费者要擦亮眼睛,学会识别广告,才能不被广告牵着走,从而避免上当受骗。学会识别广告(9分钟) 1.展示视频:《买鞋风波》 2.展示问题:视频中的人物是怎样识别虚假广告的? 3.展示预设:(1)妈妈有经验,先问问妈妈。(2)咨询周围的人,有没有类似的购买经历。(3)亲自尝试,详细了解。 4.展示问题:面对商家的广告“秘密招数”,你还有什么破解的办法吗? 5.展示预设: (1)克服从众心理,拒绝攀比。(2)不要轻易想信名人代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货比三家再买。(3)不贪图便宜,小心打折陷阱。 6.相关链接: 7.总结:根据广告法,极限用语不得出现在商品的标题、副标题、商品包装等位置。使用极限词语的违规商家,将被扣分,并遭到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者将被直接封店;顾客投诉极限用语并维权成功后,赔付金额将由商家全部承担。 8.展示小贴士:市场监管部门提醒消费者,在选购商品和服务时要理性判断,特别是对与自身生命健康、重大财产利益等密切相关的医疗、食品、药品、化妆品、房地产、教育培训、投资理财等广告宣传要科学对待,以免落入营销“陷阱”。如有疑问,可拨打12345或12315咨询或者举报。 学生观看视频并回答问题。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了解广告法内容和限制词语。 通过《买鞋风波》学习如何识别虚假广告,并通过前面的学习及广告法的简单了解,自己思考,如何有更多有识别广告的方式,最终达到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的目的。 学生了解广告禁用词,学会识别广告。 通过小贴士提醒学生,不要落入营销“陷阱”,并知晓咨询的渠道,更新的识别广告。教师总结: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增强对广告信息基本的辨别和判断能力,学会理性地对待社会中的商业广告,不被广告牵着走,就一定能够成为一名聪明的理性消费者。课堂小结(1分钟)拓展空间制订一份自己的合理消费计划,在实际购物中正确认识广告,理性消费!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