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基本信息课程模块 政治与法治 对应章节 第一课第一框授课对象 高一年级学生 授课时间 40分钟课程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授课题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一、学情分析知识储备:所授学生为高一下的学生,经过高一上学生对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学习后,对本框所授知识已经有所学习,具有较好的知识储备,因此教学时可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多表达。 学习能力:学生经过高一上的锻炼,探究能力、辨析能力、合作能力等都有所增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设计一些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在锻炼中增强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初中和高一上的学习,学生对于拥护党的领导,感悟党领导的重要性等有了较深的体会,但是对于党执政地位的历史必然性以及为什么说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缺乏理性分析后的深层次体认,因此还需要教学通过本课教学,引导学生加深对党的真挚情感和深刻认同。二、教材地位宏观分析:本框题处于高中政治必修三的第一单元,必修三讲述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全面依法治国以及三者的有机统一,而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所以本框题所在单元为本册教材的逻辑起点。 中观分析:本框题处于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共有三克的内容,三课内容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阐述了党的领导地位从何而来、党什么能够处于领导地位、和如何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三个具有严谨的内在逻辑的问题,而本框所在的第一课论证的党的领导地位从何而来是后面两个论题的逻辑前提。 微观分析:本框体是第一课的第一框,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第二框则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因此第一框是第二框的理论基点,第二框是第一框的理论深化。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本框的教学内容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意义。三、课程标准依据本框对应的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必修课程模块3“政治与法治”的内容要求:“1.1 引述宪法序言,说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阐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的必然性”。 教学提示:以“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为议题,探究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可开展红色旅游,如参观烈士陵园、革命遗址、革命历史展览馆等相关教育实践基地,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可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访谈,请老党员宣讲党的使命,请老战士、老模范口述历史从中汲取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 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精神力量。”四、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科学精神: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深入学习本课,科学认识各种政治力量的作用,评析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深刻体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法治意识:增强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 公共参与:提升对党的认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增强对党的初心和使命的理解。五、基本思路本框内容是以历史为脉络,讲述近代中国救亡图存之路,从而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复兴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因为载体主要是大家熟知的历史素材,故所用的历史素材一定要有趣,角度新颖。另一方面,采用议题式教学法,通过三个连续发问:屈辱交织因何在,救亡图存路何方?硝烟散尽谁之边?一问扣一问,层次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历史背后的逻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是本框的结论。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近代中国的国情、主要矛盾及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为何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难点】全面分析“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结论。七、教学方法议题式教学八、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导入新课 (3分钟) “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也不像我们当年那么土了。”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全国政协医药卫生教育界委员时的一席话,既让人百感交集、思绪万千,更让人精神振奋、倍受鼓舞。 2022年《环球时报》舆情中心梳理过去10年民调时也发现:“平视世界”的中国更加自信。 人与人、国与国之间,都有一个相互“怎么看”的问题。是正视还是斜视?是仰视,还是俯视?这取决于彼此的站位、方位和定位,也取决于彼此的状态、姿态和心态,一句话,取决于彼此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中国怎么看世界?中国人怎么看世人?回望历史和现实,有太多的唏嘘和感慨、太多的艰难和曲折。 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强调“平视世界”?因为我们,曾经屈辱!讲授新课 (25分钟) 议题一:屈辱交织因何在? 播放视频:《中国近代屈辱史》 曾几何时,中华文明似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在历史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领先世界,中国也一直居于东亚地区的中心位置。进入近代以来,中国落后了,从“天朝上国”沦为“二等公民”,中国人仰人鼻息、忍气吞声,被西方列强轻视、无视、俯视甚至蔑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凌辱至今深深地灼痛着中国人的心。 那么,议一议: ① 中国近代由盛而衰,备受屈辱的原因是什么?(提示:结合教材从内外因角度分析) ② 据此,中国近代国情、主要矛盾及相应的历史任务是什么?(提示:根据视频大事件脉络总结出近代国情。内因从国内大事找,外因从中外大事找,从中找出主要矛盾。根据主要矛盾总结任务。) 议学提示: 通过对问题的探讨结合教材内容梳理知识点: 1、中国近代由盛而衰,备受屈辱的原因 (1)内因:清王朝对内封建专制,对外闭关锁国(政治腐败,军备废弛,财政拮据,社会动荡,危机四伏) (2)外因: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独立领土完整,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 2、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形式上是独立的国家,实际上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 半封建——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已经逐渐现代化,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不断发展。 注意:半殖民地半封建均有政治、经济两方面含义,不能说政治上是殖民地,经济上是半封建。 十七世纪中叶以后,西方一些国家先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实现机器大生产。 而反观视频中,清政府对内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对外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对内实施愚民政策,中国社会发展几乎陷入停滞状态。到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清王朝由盛而衰的颓势日益加深,政治腐败,军备废弛,财政拮据,社会动荡,危机四伏。 于是,我们看到了从虎门销烟开始,落后的中国,遭到列强的任意欺凌,山河破碎。人民困苦,侵略者在中国的领土上,肆意烧杀抢掠,给近代中国民众造成深重苦难。中国因此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就成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因此,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就是要解决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就是要解决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3、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民族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阶级矛盾) 4、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决定历史任务)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彻底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面对屈辱,中国人民都有哪些拯救民族危亡的运动? 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但是这些都失败了,中国救亡图存路何方? 议题二:救亡图存路何方? 总结起来,近代中国共有三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教师告诉学生“幸运的是,我们还有一个选择……”,随即介绍出现第三种建国方案的时代背景; 其一,介绍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基础) 其二,介绍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地位的变化;(阶级基础:1919年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成为反帝反封建的领导力量) 引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并向学生说明,随着它的诞生,第三个救国方案应运而生,此处设置议题: 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是什么?诞生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实践证明了什么? 5、中国共产党诞生时代背景(诞生的基础) 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马列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 6、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7、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 中国人民在斗争中有了主心骨,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和希望。 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方案在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唯一正确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执政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 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我们首先要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书写了怎样的历史? 议题三:硝烟散尽谁之力? 播放视频《新民主主义革命史》,思考:视频中,青年毛泽东说,今天的中国,决不是换一个皇帝、换一个总统能改变的!那么,中国共产党最后是怎么变中国,再造河山的?(教师带领学生梳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革命成就) 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 袁世凯和张勋的复避,让青年毛泽东有了对中国革命的一个全新的认识,认为中国问题,只靠换一个皇帝或者一个总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毛泽东的这种想法也是当时五四运动的思潮的表现,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条件和基础。 1926-1927年间,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合作,领导国民革命军挥师北伐,北伐的口号是打倒列强除军阀。基本消灭了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军队,重创了帝国主义。 由于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使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中途夭折。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打响武装夺取政权的第一枪。 l937-1945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三阶段。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加深,1937年7月,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1937年9月,国共两党完成第二次合作,共赴国难,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但是国共两党就如何公正合理的支配抗战胜利果实,展开了新一轮争斗。国民党蒋介石想着独吞胜利果实,并消灭共产党。1946年6月至1950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是一场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决战 ,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1949年4月,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基本宣告了国民党统治的覆灭。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硝烟散尽,历史充分表明,为了民族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8、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革命成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胜利的标志: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历史意义: ①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 ②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 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情感升华 (3分钟) 结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是近代以来人民斗争经验的历史总结,是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共同确认的历史真理。课堂测试 (5分钟) “复兴之路”展厅展示了中国近代的2300多件实物、文献、图片、图表、模“复兴之路”型、绘画、雕塑、旧址复原、模拟景观等展品,如果你参观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段历史。你会产生的感受有(A ) ①近代中国的历史既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也是一部抗争的历史 ②西方列强的入侵导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③中国资产阶级未对国家进步作出实质性贡献 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的矛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③错误,中国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帝制,对国家进步作出了实质性贡献;④错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近代中国有多重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课堂总结 (2分钟) 带领学生根据板书回顾本课知识点,从而巩固和检查学生对本课的掌握情况。课后作业 (2分钟)九、教学板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