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3.7我们的衣食之源第1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3.7我们的衣食之源第1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我们的衣食之源》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农业对我们生活的重要作用,懂得珍惜农产品、尊重劳动者。
2.通过调查,了解农业与当地饮食的特点和密切关系
3.通过资料的收集,提高观察生活和进行初步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了解农业对我们生活的重要作用,珍惜农产品,尊重劳动者。
难点:了解农业与饮食的关系,并能锻炼自己的资料收集和分析能力。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谜语导入:农作物谜语
导语: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的永恒主题。天下食为先,“食”更是被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些关于农作物方面的谜语。
出示任务:开动脑筋,猜猜它是谁
反馈指导:调动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教师总结:谜底分别是玉米 大米 芝麻,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呢,如果都猜对了,证明大家对农业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没有猜对也不用着急,可以从我们本节课中加深对农作物的了解。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调动课堂气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教师适时引导,引出本课学习的主题。
白白的大米哪里来?
分享会: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导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语出明末清初时期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世称《朱子家训》。意思是说:吃每一碗粥、每一碗饭时,应该想想这粥饭的来之不易;穿戴所需的每半根丝、每半缕线,都要常常想想其中包含多少人的心血,应该好好珍惜。这句话告诫人们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要从日常生活、穿衣吃饭做起,不要铺张浪费。切莫把日常微小的事物看轻了,从而不知珍惜。要知道每一样东西的背后有多少人的辛勤付出,有多少能源的消耗;桩桩件件来之不易。
出示任务1:根据课本52-53页内容,填写大米的调查分析报告
调查方式 物种 过程 过程描述
观察 采访 查阅资料 大米 育秧 插秧 田间管理 收割 碾米 利用塑料地膜保温保湿,精心培育和护理秧苗。(育秧) 长出绿绿的秧苗,可移栽到宽广的水田里。(插秧) 为了让水稻能苗壮成长,要在地头施肥、灌溉、喷药、排水……(田间管理) 当稻穗弯下腰,要收割,用脱粒机将稻子脱粒后就成了稻谷。(收割) 把晒干的稻谷送进碾米机,谷壳与米自动分离,出来的是白花花的大米。(碾米)
反馈指导:引导学生分享展示,后期进行全班展示。
教师总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盘中的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我们又有什么资格浪费粮食呢?
出示任务2:根据课前布置的调查分析要求,小组之间互相分享和展示一种农作物的种植过程
调查方式 物种 方法 注意事项
观察 采访 西红柿 栽植、覆盖地膜 栽苗时不可栽的过深或过浅 定植时浇透水,勤中耕松土 配方施肥,按果期追肥 注意不同生长时期的温度要求
反馈指导:引导学生分享展示,后期进行全班展示。
教师总结:同学们在调查的过程中,会深切的体会到: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习近平主席在提到“三农”时,曾说过: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
拓展其它农作物种植生产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互动,不断引向深入,在丰富学生情感的基础上引导大家探讨。从而得出结论。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课堂小结】
节约粮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而不是说你的生活好了,你可以随便浪费。浪费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只要存有节约的意识,其实做起来很简单: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饭菜;在餐馆用餐时点菜要适量,而不应该摆阔气,乱点一通。记住:节约粮食从我做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