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游园·皂罗袍》课件(共35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游园·皂罗袍》课件(共35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明·汤显祖
~ 之 ~
【 皂罗袍 】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了解《牡丹亭》与其背后的深刻意义。
2、体会融于景中的细腻情感。
学习目标
汤显祖(1550-1616),明代晚期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出身书香门第,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代表作:《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 《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 “临川四梦”)。
汤显祖
明朝为了巩固统治,定程朱理学为正统思想。
理学家们从维护封建礼教出发,在“情”“理”关系上,把二者截然对立,把“理”说成“纯善” ,而把“情”看成是“恶”,是人欲,要求以“理”制“情”,直至灭“情”,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
创作背景
明晚期
程朱理学
走火入魔
存天理
灭人欲
饿死事小
失节事大
严重压抑和限制了自然的人性和人欲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传奇剧本,中国四大古典戏剧之一,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汤显祖所做。
四大戏剧:《牡丹亭》《西厢记》《桃花扇》《长生殿》
《牡丹亭》共五十五出,本文选自第十出《惊梦》的前半部分。
牡丹亭
汤显祖
《牡丹亭》绝不仅仅是一部至情至性的言情之作,士大夫出身的汤显祖赋予了《牡丹亭》很深的寓意——社会、思想、哲学的思考。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牡丹亭》题记
至情
①纯度:纯粹、超越世俗
②力度:超越生死
《游园》在整部作品中的地位
《牡丹亭》全剧共五十五出(场)。
《游园》是第十出《惊梦》中的前半部分,由六支曲子组成,主要写杜丽娘为了排遣愁闷,走出深闺,看到了一个崭新的天地。通过赏春――感春――伤春的感情变化,透露出杜丽娘青春的苦闷与精神的压抑,同时大自然的无限春光也触动了她内心深处对美的渴望,唤起她青春意识的觉醒。
本文选择的是《牡丹亭》中最有名的一支曲子--【皂罗袍】(昆曲曲牌名)游园 是编者加的
初读文本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游园
明·汤显祖
【 】
皂罗袍
姹紫嫣红:形容花的鲜艳美丽。
断井颓垣:断了的井栏,倒了的短墙。这里是形容庭院的破旧冷落。
赏心乐事:晋宋时期谢灵运:“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奈何天:无可如何的意思。
谁家:哪一家。后句意为自己家的庭院花园里没有赏心乐事。
朝飞暮卷:唐代王勃《滕王阁诗》中有“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句,形容楼阁巍峨,景色开阔。
翠轩:华美的亭台楼阁。
画船:装饰华美的游船。
锦屏人:被阻隔在深闺中的人。忒:过于。
韶光:大好春光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这样繁花似锦的迷人春色无人赏识,都付予了破败的断井颓垣。
这一句使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少女心中的期望与失落,无奈。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写深闭幽闺的少女从未涉迹园林,这次乍进后园,只见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艳丽眩目的春园物态,予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叩开了少女的心扉;“都付与断井颓垣”,残败破落的画面从另一个极端给予少女强烈的震撼。
宣泄了杜丽娘内心的郁闷,表达了她对春光易逝的感伤和对追求自由的热望。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这样美好的春天,宝贵的时光如何度过呢?使人欢心愉快的事究竟哪一家才有呢?
这两句话运用典故,典出晋宋时代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世界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突出了良辰美景与赏心乐事之间的对比,指出杜丽娘黯然的心情与艳丽春光间的不谐,春天的生机强化了她黯然伤感的情怀。
直抒胸臆。
朝飞/暮卷, 云霞/翠轩;雨丝/风片, 烟波/画船
朝飞暮卷:化用唐代王勃《滕王阁诗》中“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句
采用铺陈的方式描绘想象中更开阔的春景:雕梁画栋,飞阁流丹;云燕霞蔚,碧瓦亭台,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
从狭小的园内扩展到寥廓的境界,正是女主人公心所向往的广阔天地。
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碧瓦亭台,如云霞一般灿烂绚丽。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锦屏人”深闺中人;
“韶光”,春光,也指自己年华。
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我这深闺女子太辜负这美好的春光了。
我这深闺女子太辜负这美好春光。
《游园》是《牡丹亭》中的一出重头戏。从情节看,“游园”是杜丽娘冲破礼教牢笼的第一个实际行动,是杜丽娘由生到死的关键。
如果没有“游园”,杜丽娘就不会受到美好春光的强烈刺激,也就不会做那样离奇的梦,不会有“寻梦”、“写真”、“诘病”、“闹病”等一系列的戏剧情节。
这段曲词是《牡丹亭》中最有名的一首曲子,那么美在哪里?
四美具
音乐美:
画面美:
情感美:
语言美:
一韵到底,读来朗朗上口,给人美的享受。
姹紫嫣红、景色宜人的春景图,富有诗情画意。
偷偷踏春,看到如此春光只能付与断井残垣的惋惜和感叹,还有久在深闺的寂寞以及青春萌动,情窦初开的美好感情。
近似对偶,整齐华美,语言典雅绮丽。
【惊梦】的意义
明中晚期,“程朱理学”已经被曲解,进而发展成对人性的禁锢,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女性,生活更是水深火热。
裹小脚
贞节牌坊
残酷地残害着女性的身心
【惊梦】的意义
在【惊梦】中,汤显祖大胆地直面了一个女人的情思,更将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相会写得无比真挚、热烈而美好。
天然的人性正如烂漫的花朵与大好的春光,是自然而然、与生俱来的。这一切应该被正视,而不应被视为是荒淫或罪恶。
惊世骇俗的反叛精神
对自由生命的不懈追求
文本小结
此曲描写出生于官宦家庭,从小受封建家长的管束和封建礼教的压抑贵族小姐杜丽娘游玩了自家的后花园,发现万紫千红与破井断墙相伴,无人欣赏,良辰美景空自流逝,感到惊异和惋惜,抒发了对美好青春被禁锢、被扼杀的叹息。
《红楼梦》与《牡丹亭》
《红楼梦》与《牡丹亭》
理解性默写
①《游园(【皂罗袍】)》开头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园中景色,以及由此引起的感情波澜,蕴含着无限的感叹和惋惜。
②《游园(【皂罗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谢灵运的“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句意,写出杜丽娘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以后,从胸中涌出无限哀怨。
③《游园(【皂罗袍】)》中以合唱的形式,展现了一幅绚丽而略带迷惘色彩的画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游园(【皂罗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是春心的萌动,更是追求美好生活和自由人性的觉醒。这样的呼声在当时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答案
①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②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④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练习
牡丹亭 游园
汤显祖 〔明代〕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1.下列对这段曲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来姹紫嫣红开遍”,用借代的手法表现鲜花开遍的园中迷人春色,也暗示了丽娘美好的青春生命。
B.“断井残垣”与“姹紫嫣红”形成了鲜明的比照,“原来”“似这般”“都付与”带有无限的叹惋之情。
C.“锦屏人”指深闺中的女子,“忒看的这韶光贱”写出了丽娘内心的怨和悔,这是她青春生命的觉醒。
D.这段曲词对仗工整,语言华美,通过想象美丽春景,细腻生动地描摹了一位少女青春萌动的微妙心理。
D“通过想象”说法错误,文中“景”有实景、虚景。
D“通过想象”说法错误,文中“景”有实景、虚景。
练习
2、请鉴赏这首词融情于景的写法?
参考答案①这支曲子描绘了一幅姹紫嫣红、景色宜人的春景图,如此美好的春光却无人观赏,杜丽娘由此联想到自己,自己的人生春天也同样多姿多彩,然而却无一人走进来,把自己的伤感让入了对美景无人赏的感慨之中。
②“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杜丽娘在想象中把眼光从自己家的深宅大院转向了外面的世界,那世界是自由自在的,人们在游船中赏春游玩,直到把三春看尽,在虚写的景色种融入了对自由自在的向往之情。
练习
3、《红楼梦》中,林黛玉走到梨香院外听到墙内传来《游园》这段曲词,又听见“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想起“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等句,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请结合曲词简要分析林黛玉落泪的原因。
参考答案①林黛玉出生于官宦家庭,父母早亡,寄人篱下,门衰势薄;杜丽娘也出生于官宦家庭,从小受封建家长的管束和封建礼教的压抑。
②感叹美好春色无人欣赏、美好青春无人理解,只能在苦闷当中度过。
因此,黛玉的动情是与曲中人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也是借曲自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