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5张PPT)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一、作者介绍学习活动一:知人论世 了解背景你了解王安石的变法经历吗?你知道创作背景吗?一、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嘉祐三年(1058)他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1.作者介绍一、作者介绍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涉及各个方面。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2.背景介绍一、作者介绍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保守派的司马光。一、作者介绍司马光本性忠厚,他认为王安石变法过于激进,不合符社会现实。 接连给王安石写了三封长信《与王介甫书》,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则写了这篇名文一一批驳。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一、作者介绍书: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司马迁《报任安书》)“与......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上.....书”(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答......书”等3.题目解读谏议:谏议大夫,司马光的官职一、作者介绍学习活动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一、作者介绍强聒( )卤莽( )见恕( )拒谏( )怨谤( ) 利弊( )不恤( ) 盘庚( ) 胥怨( )会晤( )guōlǔ mǎngshùjiànbàngbìxùgēngxūwù1.生词字音一、作者介绍2.梳理脉络答司马谏议书交代写信缘由驳斥谬论分析原因结束语一、作者介绍学习活动三:再读课文 梳理内容①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②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③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承蒙您赐教(指来信)私下同游共处,交往方法、主张强行解释看待,对待书信往返粗疏草率,“卤”同“鲁”详细说明希望常常持表被动通“辩”又考虑到大致,简单1.疏通文意第一段原谅我王安石书信的第一句表达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昨日蒙教”是礼貌性套语;第二层提到与司马光“游处相好之日久”,拉近情感距离;第三层急速转到“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态度坚定。这三层意思集中在一句话里显出高度的概括力,亮出了分歧的焦点所在。不伤感情,态度坦率。概括内容(第一段)回信的缘由寒暄和解释议事不合的原因:①缘由:②故略上报③具到所以,冀见恕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作者认为自己跟司马光议政时常常意见相左,是因为:—————————————————。作者表明只是简单回信,不再辩解的两句是:—————————,—————————————。作者说明原本只是简单回信,不再辩解的原因的两句是:——————————,————————————。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故略上报 不复一一自辨理解性默写(第一段)虽欲强聒 终必不蒙见察①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②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③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名义和实际怨恨,指责修订负有专责的官吏施行特别读书人以为,认为清楚第二段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④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批驳排斥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本来预先多之怨诽用来……表结果古代贤明君王是名实之辩名实之辩是中国哲学史和逻辑思想史上对名实关系的研究和争论。名正则言顺而事行。但站在不同立场,对同样一样事就会有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名:司马光给新法冠上的罪名实:王安石变法的实际内容(性质)司马光 王安石侵官 增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生事 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征利 设法生财,与民争利拒谏 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对于司马光的指责王安石如何辩驳?以致天下怨谤也反驳思路第一步(第一句):先确立原则,即名与实必领相符。只要证明对方所加给新法的种种罪名与实际不相符,就可以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第二步(第二句):将对方的长篇大论归纳为五个要点,为后文的具体批驳树立了明确的靶于。第三步(第三句):针对以上所归纳的五个要点逐一进行批驳,着重揭示这些指责名不副实的根本谬误第四步(第四句):表示自己早有预期。在文章结构上引出下面的议论,增强了文章的气势。概括内容(第二段)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第二段中王安石的辩论有何特点?1.思路清楚、逻辑明晰2.抓住问题实质3.言辞锐利、气势逼人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作者驳斥保守派主张的论证立足点是:—————————,——————————————。作者对“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作者用哪两句来论证新法不是“生事”:————————————,——————————。名实已明 而天下之理得矣辟邪说 难壬人 不为拒谏理解性默写(第二段)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①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②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顾念,忧虑抵制,斗争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相怨,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计划考虑到(事情)适宜认为正确不仅形作名,好事第三段③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施加恩惠,名作动做事领教墨守前人的做法因为(我)才估量为何得过且过不胜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第四段小,用作自称的谦辞第四段内容:常规书信结语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人——“习于苟且”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上——“欲变此”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变法?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王安石在回信中引用盘庚迁殷的史实,他想表达什么?盘庚迁殷是指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b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同时在统治者之间,对王位的争夺也十分激烈,叔侄之间、兄弟之间等为争夺王位,常常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他们为私利把国家搞得混乱不堪。 就不得考虑迁都的问题。自盘庚迁都殷后,商族才定居下来不再迁徙。从此,政局稳定,诸侯来朝,商朝遂强盛起来。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王安石在回信中引用盘庚迁殷的史实,他想表达什么?“怨诽之多”并不是评定是非的唯一标准;只要确认自己做得对,就不会因别人的毁谤而放弃新法的推行,表达变法的正确性、有效性。同时也表明自己会力排众议,坚持变法,表达了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概括内容(第三段)分析原因表明态度指出现状:①表明态度:②借助史实,表明不悔③排比句式,坚定决心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作者揭露士大夫互相推诿、不问国事的丑恶形象的句子是:—————————————————、————————————————。作者列举古帝王实例时,表明自己不为怨诽之多改变决心的坚定态度的句子是:———————————,—————————————————。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理解性默写(第三段)一、作者介绍学习活动四:回顾课文 思考讨论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答司马谏议书驳斥谬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分析原因指出现状表明态度结束语态度坚决交代写信缘由1.理清结构2.思考讨论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驳论的论证方法。这种文体一般先是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或间接批驳。①直接反驳:“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②借助论据:“受命于人主”③借助史实:“盘庚之迁”《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都是理足气盛的文章,前者是进谏给君王的奏章,后者是答复同僚的回信,两篇文章各有怎样的言辞技巧 ①《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的劝谏朴实诚恳,态度谦恭而通达,多处巧设比喻,循循善诱,时刻不忘自己臣子的身份。②《答司马谏议书》言简意赅,语言柔中带刚,措辞委婉而坚决。这样的辞令符合答复指责性书信的特点(1)行文简洁,结构严谨(2)论证方法多样(3)气势磅礴,寓刚于柔①立足于理②擅于排比③擅用反语总结:写作特点一、作者介绍学习活动五:知识梳理 基础巩固一、作者介绍①、以膏泽斯民:②、同俗自媚于众为善:③、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名词活用为动词 施加恩惠形容词作名词, 好事名词活用为动词, 做1.词类活用一、作者介绍而:①、而议事每不合:②、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③、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④、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表转折表顺承表递进表顺承一、作者介绍以:①、以致天下怨谤也:②、以授之于有司: ③、以兴除利弊:④、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⑤、欲出力助上以抗之:⑥、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连词,表结果,译为“因而”连词,表目的,译为“来,以便”连词,表目的,用来介词,把来介词,表原因,因为一、作者介绍为:①、不为侵官:( )②、为天下理财:( )③、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④、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⑤、未能助上大有为:( )判断动词,是介词,替,给动词,当作介词,因为)名词,作为一、作者介绍则:①、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②、则固前知其如此也:③、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表转折,却就是那么一、作者介绍于:①、于反覆不宜卤莽:②、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③、议法度于朝廷:④、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在从在向一、作者介绍①、不复一一自辨:②、于反覆不宜卤莽:“辨”通“辩”“卤”通“鲁”3.通假字一、作者介绍①、故略上报:今义:向上级汇报古义:②、于反覆不宜卤莽:今义:指主要由于内心无明确目标而无法取舍导致抉择不定的状况古义:写回信指书信往来4.古今异义③、不任区区向往之至:今义:指小或少古义:谦辞,用于自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