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七单元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七单元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高级中学电子教案
课题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时 2
学科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建立时间脉络; 【历史解释】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及日德兰海战等; 【史料实证】通过史料和图片,理解一战爆发的原因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评价; 【唯物史观】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分析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原因; 【家国情怀】认识全人类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愿望。
教学重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和影响。
教学难点 战后国际秩序的演变及影响。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问题探究、史料研读等。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一战背景) (一)向帝国主义国家过渡中6个主要国家表现的特征: ①美国:托拉斯帝国主义;②英国:殖民帝国主义;③德国: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④法国:高利贷帝国主义;⑤俄国:军事封建帝国主义;⑥日本: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 (二)一战背景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各国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矛盾激化。 【一战性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 2.主要原因:20世纪初,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国际局势日趋紧张。 3.导火线(直接原因):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 4.思想基础:军国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 5.物质基础:科技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1914.7-1918.11) (一)过程:1914.7-1918.11 1、爆发标志:1914.7.28,奥匈帝国正式向塞尔维亚宣战,随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一战正式拉开帷幕。 2.第一阶段:1914 (1)马恩河战役(1914.9) 标志着德国“速决战”破产,陷入两线作战。 2)日本对德宣战(1914年),占领德国在山东半岛的租借地;“二十一条”(1915)日本企图独霸中国。 3.第二阶段:1915-1916 (1)意大利加入协约国(1915年5月);德奥军队仍旧两线作战。 (2)凡尔登战役:1916.2—1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标志德国军事进攻能力已从顶峰跌落,战争主动权逐渐转到协约国手里。 (3)日德兰海战(1916年5月) 规模最大的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4)索姆河战役(1916年6月-11月) 一战中规模最大和最惨烈的战役。 4.第三阶段:1917-1918年 (1)战争转机——协约国的变化 美国、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退出一战。(【目的】:①美国:争夺世界霸权(根本);②中国:收回山东主权;③俄国:巩固政权)。 影响:增强协约国的经济、军事实力,使战局朝向有利于协约国的方向发展。 (2)战争结束 1918.11.11德国签署停战协议 ,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一)一战的影响 ①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②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③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④美国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⑤战争改变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 ①1919年巴黎和会——《凡尔赛条约》等 ②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九国公约》等 1).巴黎和会——凡尔赛体系 ①主要内容: a.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 b.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 c.裁减战败国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瓜分; 【a、b、c的影响: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加剧:引起德国的强烈复仇情绪】 【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瓜分等影响: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加剧:“委任统治”实质是维护殖民统治】 d.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d的影响:新独立国家的民族矛盾加深:“民族自决”原则实际是战胜国按自身利益处理领土问题 】 e.建立国际联盟。 ②实质:是战胜国重新瓜分欧洲和争夺世界霸权而建立的以欧洲为主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2).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体系 ①主要内容: a.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b.中国收回山东主权,日本保留诸多特权; c.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b和c的影响:分赃不均引发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英美矛盾、英法矛盾、美日矛盾】。【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在中国成为现实,它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②、实质:在宰割中国、抑制英日的基础上,确立了以美国主导的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2.建立国联(1920年,日内瓦万国宫) ①性质: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②宗旨: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③原则:“全体一致”原则、委任统治制度。 ④实质:英法操纵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⑤评价:积极:①开创了国际合作的新形式,顺应了世界整体发展趋势;②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也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局限性:①“全体一致”原则无法有效制止战争发生; ②被英法利用,操纵国际事务,成为大国强权政治的工具;③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不能真正维护世界和平。 (三)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积极:①确立战后国际新秩序,有利于世界局势相对稳定;②国际局势缓和,促进世界经济恢复和发展。 消极:未能根除矛盾,无法长久维持世界和平,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 二、典例分析: (一)向帝国主义国家过渡中6个主要国家表现的特征: ①美国:托拉斯帝国主义;②英国:殖民帝国主义;③德国: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④法国:高利贷帝国主义;⑤俄国:军事封建帝国主义;⑥日本: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 预案修改(需手写修改)
板书设计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一战背景) (一)向帝国主义国家过渡中6个主要国家表现的特征: (二)一战背景 1.根本原因 2.主要原因 3.导火线(直接原因) 4.思想基础 5.物质基础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1914.7-1918.11) (一)过程:1914.7-1918.11 1、爆发标志: 2.第一阶段:1914 3.第二阶段:1915-1916 4.第三阶段:1917-1918年 (1)战争转机——协约国的变化 (2)战争结束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一)一战的影响 (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 1).巴黎和会——凡尔赛体系 ①主要内容: ②实质: 2).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体系 ①主要内容: ②、实质: 2.建立国联(1920年,日内瓦万国宫) ①性质: ②宗旨: ③原则: ④实质: ⑤评价: (三)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积极: 消极:
作业 理科班完成地图册第14课选择题;文科班完成地图册第14课选择题和第一道材料题。
本节评价及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