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我们受特殊保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生活空间不断扩大,在之前的学习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分散学习规则、纪律等内容,规则意识已经形成。在六年级上册,以宪法作为主线,集中学习法律法规,在联系生活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有足够的生活实例参考,增强了操作性。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未成年人的特殊性。 2.明白享受相应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或责任。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教学过程环节一:课前谈话激兴趣,课上交流认识自我教师活动1.在课前搜集家长对自己的看法,小组课前合作汇总,小组代表发言。后续小组将不同意见汇报,重复的看法不说。【揭题】2.提问:你们认为未成年人还有哪些特殊之处?3.出示不同国家的法定成年年龄,了解不容国家的法定年龄不同。4.提问:为什么国家法律要对人的具体年龄进行划分?这有什么特殊含义吗?教师总结:不同年龄阶段在法律上具有不同的意义。学生活动1.课前搜集资料,完成家庭谈话记录,小组合作汇总小组成员谈话内容,选举代表汇报结果。2.学生讨论、反馈:未成年人心智不够成熟;身体发育不完全;是非判断能力低……3.学生了阅读不同国家法定年龄表格后,总结发现不同国家的法定年龄不同。4.学生讨论、反馈后大致了解,法律划分年龄节点是因为未成年人身份的特殊。设计意图:导入环节激兴趣,开门见山的方式能让学生准确抓住本堂课的主题。课前准备和课上交流反馈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了解未成年人的特殊意义。环节二:法规条文晓重点,年龄节点粗了解教师活动1.出示“黄口小儿”“而立之年”“耄耋老人”这些表示年龄的词汇,引导学生对年龄节点划分的兴趣。2.出示教材P73的“年龄节点”表,引导学生观察,了解不同年龄段在法律上的意义,并补充出示相应的法律依据。3.提问:你们生活中你还了解了哪些关于不同年龄段的相关条文或者事例呢?教师总结:依法定义,不同年龄享受相应的权利。学生活动1.学生回答“黄口小儿”“而立之年”“耄耋老人”这些词具体指十岁以下、三十、八十九十的年龄,继而分享自己日常积累的关于年龄的词语。(及第之年、弱冠、豆蔻年华、及笄礼)2.学生阅读表格,观察反馈:从入学到18岁成年,年龄增长法律所规定的的内容都不一样。3.学生交流反馈:电影播放时会出现“未满十八岁禁止观看”,电子游戏的年龄限制·……设计意图:表格呈现有利于学生清晰了解,联系生活的讨论加强对年龄节点的认识,增强规则意识。环节三:思辨启智慧教师活动1.出示“父母要求辍学打工”“未满十二岁骑自行车”“童工”等事例引导学生阅读后进行判断并说明原因和相应的法律依据。2.提问:法律对于未成年人有着特殊的关爱,保护未成年合法权利,那是不是意味着未成年人除了学习其他事情都不在他的责任范围内呢?3.出示教材P73“王阿姨”的故事 ,引导学生就“做家务”和“保护未成年”进行讨论。教师总结:法律保护未成年的合法权利,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未成年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应承担相应的义务和权利。学生活动1.学生阅读文段进行判断,并阐明原因和相应的法律依据。2.学生反馈:除了学习未成年人也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学生联系生活举例子:做家务、班级值日、学校劳动等等。3.学生小组交流各自看法,记录观点,代表发言。学生针对不同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设计意图:思辨能够促进学生思维,有针对性的提问能够将生活与法律法规的矛盾通过课堂的情境创设,小组讨论甚至是辩论的方式展开,这样能够加深对问题的分析,启发学生智慧培养学生思维。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关注作业的针对性、预计完成时间,发挥作业对复习巩固、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作用)1.了解关于《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内容。2.开展一期《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普法知识的手抄报或法制报。3.寻找生活中的哪些“年龄节点”标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