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 四年级下3.7我们的衣食之源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道德与法治 四年级下3.7我们的衣食之源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我们的衣食之源》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水稻等农作物的种植及生产过程,以及其中辛苦。
2. 感恩劳动,学会尊重和珍惜劳动成果。
3. 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节约粮食,减少浪费。
二、教学重难点:
感恩劳动,学会尊重和珍惜劳动成果。
三、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程导入(3分钟) (一)展示学习目标 (二)猜谜导入 1.展示谜语 黄袍子,白身子, 脱了袍子下水池, 煮开之后变胖子, 美味可口填肚子。 2.学生回答:略。 3.展示预设:大米 整体了解所学内容。 学生积极参与猜谜。 明确本节课内容所需要掌握的内容点。 通过猜谜语活动引入本课关键——大米,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过渡:你能在一日三餐中找到大米的身影吗?
探究新知
(一)水稻的种植过程(27分钟) 1. 我家的一日三餐 (1)教师展示图片 (2)教师提问:当你吃着香喷喷的米饭时,可知道这小小的一粒粒米是怎样来的吗? (3)学生回答:略 2.视频探究 (1)教师播放视频:《大米哪里来?》 (2)展示问题:根据视频内容,给水稻种植图片排顺序。 (3)学生排序:略 (4)过渡:同学们排得很正确,我们来看看种田人种植水稻的真实画面吧。 (5)教师展示材料 ①育秧: 种田人利用塑料地膜保温保湿,精心培育和护理秧苗。 ②插秧 秧田里长出绿绿的秧苗,种田人忙着把秧苗栽到宽广的水田里。 活动一:模拟插秧,体验农民艰辛 A.展示活动规则: a.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在地上竖粉笔,每排竖六支,竖完后拿回粉笔再重复。 b.其他同学身体90度弯腰,膝盖保持弯曲,手学插秧动作上下动一动。 c.坚持3分钟时间,树的最多的同学获胜。 B.随机采访:你有什么感受? C.学生回答:略 D.过渡:从播种到收割,在这么长时间里,种田人还要克服哪些困难? ③田间管理 为了让水稻能茁壮成长,种田人顶着太阳,冒着风雨,在田间地头施肥、灌溉、喷药…… ④收割 一串串沉甸甸的稻穗弯下了腰。种田人顶着烈日,忙着收割,然后用脱粒机脱粒后就成了稻谷。 ⑤碾米 农民们把晒干的稻谷送进碾米机,谷壳与米自动分离,出来的是白花花的大米。 (6)教师总结:一粒种子要想变成大米,要经过“育秧—插秧—田间管理—收割—碾米”大大小小几十道工序,经历长达5个月的时间,工序繁多、周期较长。 3.活动二:采访小调查 (1)展示调查表格: (2)展示活动规则: ①课前学生采访家人或周围有种植水稻经历的人。 ②课堂在小组内展示采访调查结果。 (3)教师过渡:其实水稻种植的每一个环节都很辛苦,你还知道其他农作物的种植过程吗? 4.活动三:农作物种植过程分享会 (1)展示问题:选择一种农作物(蔬菜或水果),了解一下它的种植过程。 (2)展示活动规则:①课前请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一种农作物的种植过程。②课堂上分小组分享讨论。 (3)展示预设:“南瓜的种植过程” (4)教师总结:不一样的劳动技术,一样的种植过程。每一种农作物的种植过程都不简单。 学生回忆自己的一日三餐寻找米饭的身影。 学生思考问题后回答。 学生观看视频后认真排序。 学生认真听讲。 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认真听讲。 学生课前完成调查后,小组内展示结果。 学生课前分组搜集材料,课堂分小组展示。 学生认真听讲。 通过引导学生寻找自己一日三餐中大米的身影,感受到大米在我们食物中的重要地位,进而引出问题大米哪里来。 通过视频和图片排序,初步了解水稻的种植过程,感受到种田人的不易。 通过种田人种植水稻的真实画面、模拟插秧和采访调查的活动,进一步感受水稻种植过程复杂,工序繁多,认识到种田人的艰辛,要学会尊重劳动。 通过分享不同农作物的种植过程,认识到每一种农作物的种植过程都不简单,引导学生自觉珍惜劳动成果。
小结过渡: 每一种农作物都包含了农民辛劳的汗水,我们要学会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
(二)珍惜粮食,拒绝浪费(8分钟) 1. 我国粮食浪费情况 (1)展示图片 (2)教师提问:你有没有这样浪费过粮食?看到这些数字你有何感受? (3)展示预设:珍惜粮食,拒绝浪费。 (4)过渡:在生活中我们该怎么做呢? 2.活动四:分类活动:节约粮食,拒绝浪费 (2)学生回答:略 学生参与游戏并回答问题。 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通过对我国粮食浪费情况的了解,引发学生对珍惜粮食,拒绝浪费的思考。 通过分类活动,让学生了解在日常生活中珍惜粮食的具体做法,养成节约粮食,减少浪费的好习惯。
总结升华:一粥一饭,当思来处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要珍惜粮食,尊重感恩劳动者,珍惜粮食,从我做起。
课堂小结(2分钟)
拓展空间
分小组制作一期“珍惜粮食,拒绝浪费”的主题手抄报。展示后张贴在班级的宣传栏。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