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 五年级上4.10传统美德源远流长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道德与法治 五年级上4.10传统美德源远流长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10课 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立己达人是仁爱思想的精髓,懂得在自己谋求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人生存和发展,能在与人交往中做到立己达人。
2.懂得宽容是仁爱之心的重要表现,学会在生活中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以及推己及人。
3.能够树立民胞物与的意识,尝试用仁爱之心处理人与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 。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懂得宽容是仁爱之心的重要表现,学会在生活中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以及推己及人。
难点:能够树立民胞物与的意识,尝试用仁爱之心处理人与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程导入(3分钟) 1.展示提示词语:举一反三;有教无类;韦编三绝;诲人不倦;见贤思齐;巧言令色;学问不厌;后生可畏。 2.展示问题:你认识他吗?你知道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吗? 3.总结:“立己达人的仁爱”思想。 学生通过提示语猜出人物。 通过趣味猜谜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孔子和仁爱精神的内涵。
小结揭题:在中国,儒家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每位同学都有一定的了解,这些思想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刚才有的同学谈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爱”,那么到底什么是“仁爱” ”仁爱精神”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如何做到“仁爱”,我们一起探讨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
探究新知 一.追根求源(3分钟) 1.展示内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立己达人,到底是什么意思?请同学阅读教材或者查阅词典,找出“立己达人”的含义。 2.展示立己达人的意思: (1)课本——在自己谋取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人谋求生存与发展。 (2)词典——己想成功首先要使别人成功。 3.总结:“立己达人”出自于《论语》:“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则达人”。 二、辩论小能手(4分钟) 1.展示情景:小程的数学成绩很好,数学老师任命小程为班级数学课代表,并在班级建立了数学互助小组,需要小程经常在课间给同学指导数学难题,这时候小程内心出现了矛盾的声音…… 2.展示矛盾的声音: 声音A——如果课间时间用来做数学题而不是帮助同学,我的数学成绩可以更上一层楼。 声音B——我是班级的一份子,也是数学课代表,帮助同学进步是我的荣幸也是力所能及的事情。 3.展示问题:如果你是小程,你觉得声音A代表的“立己”重要,还是声音B代表的“达人” 重要? 4.总结:“立己”与“达人”一样重要,“立己达人” 就是互惠互利。 三、高谈阔论(3分钟) 1.提出疑问: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呢? 2.展示答案:提升自己的能力而后乐于助人。 3.追问:立己达人上升到国家层面还有哪些体现? 4.展示:“立己达人”的大国风范的图片。 (1)“一带一路”联通各国: 命运共同体造福全球: 四、真知灼见 1.展现问题:除了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外,阅读课本,我们还可以怎样发扬“仁爱精神”呢? 2.展示预设答案: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包括“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以待己,宽以待人”;“推己及人”;“民胞物与” 学生通过翻阅书籍了解立己达人的意思。 学生思考问题并辨析。 学生思考问题并回答。 学生欣赏照片,感受大国风范。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锻炼学生使用查阅工具的能力,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立己达人的涵义。 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联系学生生活日常。引导学生思考立己与达人的联系,进一步了解立己达人的内涵。 学生在讨论思考中,明确立己达人的真正内涵。 学生通过欣赏图片,增进学生对“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的理解,增进对祖国的热爱。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明白仁爱精神的主要内涵。
总结过渡: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包括“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以待己,宽以待人”;“推己及人”;“民胞物与”接下来学习下“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
五、听故事学国学(4分钟) 1.展示“陆晓夫见农夫”的故事音频。 2.展示问题:思考故事中提到的“我最讨厌别人对我无理,我又怎能无理地对待他人”,哪句论语可以诠释上述的语句? 3.总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填一填 孔子曾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解释“仁”。这句话的大意是: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请按照这一说法, 填充下题。 ●我不愿意别人欺负我,我也不____________。
●我不愿意_____________,我也不谈论别人的隐私。 ●我不愿意_____________,我也不______________ 学生听历史故事思考问题。 通过历史故事,给学生启迪,引导学生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重要作用,结合填一填引导学生把这个精神落实在生活中。
总结过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需要我们做到推己及人换位思考,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六 、历史故事(3分钟) 1.展示历史故事《朱冲还牛》:晋朝时有个人叫朱冲,他小时候十分好学,但家境贫寒,靠种田为生。村子里有一家人,三番五次地把牛赶到朱冲家的地里啃食庄稼。朱冲多次带上草料,连同啃食他家庄稼的牛,一起送到那户人家去。那家主人很惭愧,再也不让牛去吃朱冲家的庄稼了。 2.展示问题:请你说一说,这则故事对于我们有何启示? 3.展示答案:宽以待人。 七、活动一:情景讨论会(4分钟) 1.展示情景: ●放学时,由于楼道拥挤,同学不小心踩到你的鞋子。 ●操场上同学投篮的时候不小心砸到了你。 ●你的同桌不小心把你的课本带回家了。 ●班级同学玩耍时不小心把你的文具弄坏了。 2.展示思考问题: 1.假如你遇到上述情况,你会怎么做? 2.回忆一下,哪些情况是你认为需要宽恕别人,或者你曾经不小心犯了哪些错误特别希望得到别人的原谅的呢?请与同学分享。 八、畅所欲言 1.展示格言: 宽则得众。 ——《论语·阳货》 【大意】待人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 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荀子·非相》 【大意】君子贤能而能包容无能的人,聪明而能包容愚昧的人,知识渊博而能包容孤陋寡闻的人,道德纯粹而能包容品行驳杂的人。 2.提出问题:请你对照格言,结合班级、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和同桌讨论下,说说宽容待人的意义。 3.展示预设答案:宽容可以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增进和睦 学生读历史故事并思考。 学生结合实际思考问题。 学生思考格言并思考宽容待人的意义。 通过展示历史故事,直观形象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并认同宽容的重要性,为学生树立榜样。 通过实际的情景展示,学生们结合实际,明确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有宽容。 通过思考格言,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宽容的意义,晓得宽容对个人对社会的意义。
总结过渡:宽以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时候也要做到推己及人。
九、活动二:“爱心”分享会 1.展示推己及人的解释:“推己及人”是指:尊重自己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自己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 2.展示爱心图片: 提出问题: (1)参考图片,请你和同学分享你曾经帮助过哪些人或者你被哪些人帮助过? (2)请小组内讨论,为了今后更好的发扬仁爱精神,从哪些方面努力? 4.展示答案:发展仁爱精神要推己及人。 5.知识链接: 展示格言及其释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释义:这句话指的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同学观看图片,回忆以往的经历。 学生联系实际,知悉推己及人的具体表现,懂得发展仁爱精神需要做到推己及人。 了解格言出处,进一步掌握推己及人的内涵。
总结过渡:推己及人要求我们对待身边一切的人都本着仁爱之心,那么仁爱之心发展到极致是什么?
十、举一反三(5分钟) 1.展示问题:仁爱精神仅仅体现在“爱人”层面吗?请你阅读课本结合自身的体会,完成下图。 2.展示图表: 3.总结:他人都是自己的同胞,万物都是自己的朋友——民胞物与。 4.经典阅读 (1)展示民胞物与的出处:来源于北宋思想家张载的思想:“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民胞物与”这个成语就是由这句话衍化而来的。 (2)总结:仁爱之心推广到极致,就是“民胞物与”的精神。 5.民胞物与,大爱无疆 展示榜样图片: 6.七嘴八舌 (1)展示问题:这节课对你的生活有哪些指导?请你谈谈你的看法。 (2)提示:对待朋友:宽容友善;对待同学:……;对待陌生的老年人:……;对待陌生的弟弟妹妹:……;对待大自然:…… (3)结语:每个人的每份爱心都是一滴水,而这一滴滴水终会汇聚成海洋,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学生思考并填写表。 学生观看榜样图片。 学生讨论并思考问题。 通过趣味活动,引导学生明白仁爱精神的范围,了解民胞物与的内涵。 通过了解榜样事迹,引导学生树认可并树立民胞物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大爱精神。 学生通过对本课进行总结概括,回顾仁爱精神的内涵,激发引导学生将仁爱精神落到实处。
总结: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可以贯彻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求我们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推己及人”、“民胞物与”等几个方面。
课堂小结(2分钟)
拓展空间:
活动
古人善用仁爱之心处理一切关系,请你尝试向家人讲述一则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仁爱故事。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