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新课标历史与社会八下复习系列——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A)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40分)21cnjy1.今天的工厂就是从手工工场发展而来的。我国古代也出现了手工工场,想一想,这种生产方式出现在我国( )21cnjy.com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2.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当时中国经济的主体依然是( )A.商业 B.手工业 C.农业 D.工业3.明清时期,中国的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其中最主要的是( )A.丝绸、水稻、瓷器 B.丝绸、茶叶、瓷器C.丝绸、茶叶、水稻 D.茶叶、瓷器、水稻4.近期热播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各地美食。中国人开始吃上用自产的玉米、马铃薯和花生制成的美食最早应在(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明朝5.南浔是徽商落户浙江的地方,又是他们作为蚕商的鹊起之地。徽商兴起于 ▲ 时期。( )A.春秋 B.汉唐 C.宋元 D.明清6.西藏自古是中国的领土,历代中央政府十分重视对西藏的管理。清朝时期,为有效管理西藏地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 )①设立驻藏大臣 ②平定天山南路回部贵族的叛乱③设立西域都护府 ④确立对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7.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清朝政府加强对新疆地区管理的措施是( ) A.设置伊犁将军 B.设置西域都护 C.设置安西都护府 D.设置宣政院 8.当西方各国陆续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并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时,中国的封建社会也步入了盛世的繁华,下列属于繁华表现的有( )①中国人口接近三亿 ②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商业市镇增多③对外贸易长期人超 ④各种服务性行业兴起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9.甲午战争期间,某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不可能看到的是( )A.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 C.圆明园遗迹 D.轮船招商局10.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主要表现在( )A.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B.明朝宰相制度的建立C.清朝怀柔政策的实行 D.科举制度的实行11.在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的一个新剧种是( )A.越剧 B.京剧 C.昆剧 D.川剧12.1792年,清政府实行“金瓶掣签制”的目的是( )①保证确定转世灵童的公平性 ②防止地方分裂分子趁机制造分裂③体现中央权威,维护国家统一 ④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进行直接管理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13.清代中国的疆域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疆域图相比( )①基本版图相似 东北的外兴安岭、库页岛等地已经不在现在疆域范围内③现在的疆域更为辽阔、广大 ④台湾等地一直就是中国的领土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14.在某中学的研究性学习课上,同学们为下表所示材料草拟了四个研究性学习主题。其中最恰当的是( ) 21教育网A.君主集权的强化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C.对外交往与冲突 D.政权并立与民族融合15.1661年,率领军队横渡台湾海峡,收复台湾的明末抗清将领是( )A.郑和 B.郑成功 C.林则徐 D.邓世昌16. 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率领使团来到中国,他们不可能看到的是( )A.驻藏大臣、达赖以及班禅共同管理西藏B.“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中国对外贸易C.学堂中开设了英、法文等语言课,培养翻译人才D.许多地方建有贞节牌坊17.明末清初大胆批判君权神授思想,宣称“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思想家是( )A.顾炎武 B.黄宗羲 C.王夫之 D.朱熹18.明朝时仍沿用科举制选拔官吏,叫八股取士,这种制度( )A.鼓励读书人追求实际学问 B.培养封建统治的忠实奴仆C.是对隋唐时期科举制不足的修正 D.激励考生开拓进取19.有人写《咏黑牡丹》的诗中出现了“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两句,被认为是怀念明朝、贬损清朝,惨遭重罚。清统治者的这类做法( ) A.称为“焚书坑儒” B.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体现C.称为“文字狱” D.体现了科举考试制度的残酷20.废除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开始于( )A.秦朝 B.隋朝 C.明朝 D.清朝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5题,共60分)21cnjy21.(7分)根据所学内容,将下列重要人物与著作一一对应起来。①李时珍 a.《红楼梦》②徐光启 b.《本草纲目》③宋应星 c.《水浒传》④曹雪芹 d.《农政全书》⑤罗贯中 e.《西游记》⑥吴承恩 f.《天工开物》⑦施耐庵 g.《三国演义》22.(16分)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当时的苏州是全国的纺织业中心。城市中有很多以织绸为业的“机户”,他们拥有资金,开设“机房”,雇佣“机工”进行生产。雇佣的伙计、短工卖力,计日或计件领取工钱。在一些路边或桥边,经常有等待被雇的失业农民。也出现了机工为提高工作待遇而举行类似罢工的“叫歇”这种情况。21·cn·jy·com材料二:《江宁府志》中记载:“机户不得逾百张,张纳税当五十金,织造批准造册,给文凭然后敢织”。政府三令五申“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后来又严令“寸板不得下海”;接着又颁布迁海令,强制闽广苏浙沿海居民内迁五十里,“越界者立斩”。材料三:商人往往把剥削来的钱财用采购买田地,加上封建的地租剥削一直很重,拥有土地可以榨取更多的财富,并且地租收入较稳定,是发家的好手段。因此当时就有人说“凡置产业,自当以土地为主,市厘次之,典与铺又次之”。www.21-cn-jy.com(1)材料一的内容应该发生在中国什么时期?(2分)(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政府对商业的政策是什么?(2分)该政策相比同一时期西欧政府对商业的政策有何不同?(6分)2·1·c·n·j·y(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商人与同时期的西欧商人有什么不同?(6分)23.(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读书人只知道“问经研股,不开心窍,但求功名”。材料二:“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这两句诗,被认为是怀念前朝、贬低今朝的表现,诗人因此惨遭重惩。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材料四:“藏独”分子参与打砸抢事件,严重危害了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境外“藏独”分子借此大肆造谣歪曲历史,说:“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独立自主的,根本不存在归属中国的问题。”(1)材料一和材料二发生在什么历史时期?(1分)分别反映了当时统治者采取什么措施?(2分)这些措施共同起到什么作用?(3分)(2)材料三是谁的观点?(1分)体现出当时实行了什么政策?(2分)(3)列举一例史实驳斥材料四中的言论,证明西藏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3分)24.(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形胜固难凭,在德不在险。”材料二:“明修长城清修庙”“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1)材料一出自谁之口,并根据上述材料各列举一史实加以证明。(5分)(2)从以上两则材料中可以看出明清两代统治者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的态度有何不同?(4分)(3)这种民族政策对我们今天处理民族关系有什么启示?(3分)25.(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康熙材料二:“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 ——雍正材料三:1793年,乾隆给英王乔治三世的信中说道:“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来源:21·世纪·教育·网】材料四:朝臣胡中藻赋诗道“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前,是何肺腑?”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1)联系上述四则材料,分析清朝时我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状况是怎样的。(7分)(2)材料三中清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造成了怎样的严重后果?结合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情况,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6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二、非选择题:21.①—b ②—d ③—f ④—a ⑤—g ⑥—e ⑦—c22.(1)明清时期。(2分)(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政府对商业的政策是抑制商业发展和海禁。(2分)明清时期政府严格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而且以重税来抑制商业发展,在对外贸易中,也实行海禁,而西欧政府重视并鼓励商业发展。(6分)(3)由于重农轻商的政策使中国商人往往把剥削来的钱财用来购买田地,只重眼前利益,守住财富,不用于投资扩大再生产,影响了自身及商业发展,而西欧商人把钱财用于投资扩大再生产,使商人的经济实力迅速扩大。(6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23.(1)明清时期。(1分)措施:科举考试中的八股取士和文字狱。(2分)作用:加强中国的封建专制皇权。(3分)(2)乾隆。(1分) 政策:闭关锁国。(2分)(3)清政府确立了对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和金瓶掣签制度;18世纪前期,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3分)25.(1)政治上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经济上农业是经济的主体;思想文化上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专制,文化僵化;对外交往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7分)(2)闭关锁国导致中国落伍于时代潮流,最终遭受挨打。启示: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虚心学习别国一切先进的科技和经验,为我所用。(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