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教材分析 【课标依据】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中的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第一框的内容,本框题重点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的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和基本观点,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或缺的途径,学好本框不仅有利于从宏观把握本教材课与课之间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本框共安排两目的内容: 第一目“认识与实践”,阐述认识的内涵及分类,实践的内涵、基本形式及特点,为第二目的内容提供理论支撑。本目与旧教材对比,多了认识的概念以及形式,为接下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做铺垫。 第二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阐述实践对认识的作用。该目的内容为本节课的重难点,也是高考常考的知识点,为下一框学习真理作铺垫。两目内容相互补充、层层推进。学情分析 【学习基础】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经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哲学思维,能够理解哲学的一些基本概念,懂得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以及掌握了唯物辩证法的知识,但对于认识论的内容并不了解。 【认知水平】在认知结构上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于什么是认识,什么是实践,什么是正确认识的来源与检验认识的标准有了自己生活化、经验化的理解,但还是处在感性认识的阶段,但对于一些哲学概念的理解,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能力状况】高二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逻辑思维和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对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善于合作探究、勇于思索、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依据建构主义理论的思想,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以冬奥会场馆建设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设计一系列任务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悟实践和认识关系。教学目标 1、阅读材料和经典文献,识记实践的含义、特点,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分析具体事例,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科学精神。 2、通过课前实践调查以及填写节能减排承诺书,增强实践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养成公共参与。 3、关注冬奥会场馆建设及探寻其背后的意义,了解党的思想路线,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养成政治认同。教学重点 实践的特点 【确立依据】新课标中强调了解实践活动的特性;教学难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确立依据】该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对高二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学情,为了使本课的教学目标达到较好的效果,我设计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教法】议题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与时间 教师行为 预设学生行为 教学设计意图课前准备 1、自主学习:阅读教材48—53页,完成基础知识梳理并在书本进行标注 2、阅读文献:阅读马克思经典文献《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环节一: 导入新课 (2分钟) 总议题: 感冬奥场馆之美 悟认识从何而来 展示图片----“冰丝带”、“冰立方” 根据图片猜猜是什么,并说说自己的认识。 设疑激趣,创设本课主题情境,并引入本课的议题。环节二: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35分钟) 子议题1:谈论冬奥场馆---知认识 情境1:郑方讲述场馆背后意义 议学活动1:观看视频并结合教材,自主思考完成下列任务: 【任务1】视频中设计师郑方对冰丝带的认识与我们的认识一样吗?为什么? 【任务2】评析:感性认识都是错的,理性认识才是对的。 【议学提示】 1、感性认识: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理性认识: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2、感性认识是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子议题2:探秘冬奥场馆--明实践 教师过渡: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更加深刻的感受到冬奥场馆的独特魅力,我们知道场馆建造过程是属于实践过程,哲学上的实践与平时生活中所说的实践有什么区别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实践。 议学活动2:什么是实践,以下哪些属于实践?它们分别属于实践的哪种形式? 【议学提示】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的主体是人,对象是客观世界,性质是物质性活动,不是精神活动。因此,④学生听讲座,改变的是主观世界,它不是实践活动;实践的基本形式分别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三种。 情境2: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国家游泳中心冰壶赛场“冰立方”设计总负责人,郑方讲述冬奥会场馆设计的过程。 议学活动3:观看视频,《开讲啦》分别体现了实践的哪些特点?小组讨论并填写表格。 【议学提示】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它与动物的本能活动不一样);社会历史性(社会性是实践不可能脱离社会存在,历史性是实践会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不同历史阶段实践活动不一样)。 子议题3:揭秘冬奥场馆---悟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情境3:郑方与他的冬奥场馆 材料:郑方服务了两届奥运会,他深刻地理解:奥运场馆的设计理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2008年时的理念重视打造地标建筑,如今考虑更多的是面向未来的可持续策略,表达对环境和未来的关注。”场馆中运用了最先进的智能技术,而且在绿色、节能等方面上都有突破性的科技应用:实时感知冰的温度、空气温湿度等环境参数,通过设备自动化调节实现节能运行;数字冰场技术为运动员比赛和训练提供实时数据和分析等等。 郑方服务了两届奥运会,他深刻地理解:奥运场馆的设计理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2008年时的理念重视打造地标建筑,如今考虑更多的是面向未来的可持续策略,表达对环境和未来的关注。”场馆中运用了最先进的智能技术,而且在绿色、节能等方面上都有突破性的科技应用:实时感知冰的温度、空气温湿度等环境参数,通过设备自动化调节实现节能运行;数字冰场技术为运动员比赛和训练提供实时数据和分析等等。 郑方与“水立方”的同事一起组建科研团队,开始冬夏场景转换的研究。他们前往瑞士巴塞尔,与世界冰壶联合会官员和技术人员交流。考察结束后,郑方和科学家们一起设计了一个实验:用5个不同的组合体系在游泳池里进行现场测试。结果显示,采用钢框架结构+预制砼板作为场地基层测试效果最佳。2019年12月,“水立方”实现“水冰转换”,中国方案获得成功。 郑方说,“冰丝带”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了赛后利用的问题,“‘冰丝带’是按照使用寿命100年去设计的,将全面向公众开放,到时候也希望大家能都在这座建筑里找到自己喜欢的地方。”谈到这一点时,郑方的脸上满是笑容。 议学活动4:结合材料并根据教材,分析冬奥会场馆建设历程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列出发言要点,注意术语的规范使用。 【议学提示】 让学生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里还得提醒学生注意区分认识的来源和途径的区别。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产生新的需要+认识工具+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因为只有实践是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 4、认识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应用实践。 活动5: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活动1】学生1回答:肯定不一样,我们对冰丝带的认识是感性认识,较为表面的,如形状,颜色;而郑方阐述其背后生态的意义,更为全面和本质是理性认识。 学生2回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一种认识,不能片面的看待,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学生3回答:感性认识是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理性认识是将搜集到感性材料抽象化 【活动2】学生回答: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主体是人不能是动物,对象是客观世界,性质是物质性活动。②③⑤是实践,分别是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以及改造自然的实践。 【活动3】学生1回答:改造主体是人,场馆是改造对象,手段是各种工具他们都是现实存在的事物,而且是客观的,体现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学生2回答:场馆改造跟燕子筑巢有本质区别,在唯物论中强调人才有意识,能够有计划的进行,我们建筑时都是有计划方案的,而动物是本能的活动,这体现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3回答:场馆改造不能单靠个人,还需要社会提供的各种条件,这体现社会性;其次在08年的时候我们即使有这样的设计,也不能实现,因为科技条件不允许,这体现历史性。 【活动4】学生1回答:郑方通过服务两届奥运会的实践懂得设计理念要随社会发展而变化体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学生2回答:郑方在建筑实践中提高了自己的能力,以及随着社会发展对于设计理念也提出新要求,还有我们的科技水平也不断提升了,从而促使郑方对场馆建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学生3回答:通过实验测试证实水立方改为冰立方的方案可行,体现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活动5】学生填写节能减排承诺书。 【活动1】以学生近期关注的北京冬奥会为背景,并冬奥会场馆为切入点,设置情境,能够让学生有话可说并从而得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通过让学生评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活动2】实践对于已经有一定哲学思维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活动3】实践的特点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也是高考常考的内容,有一定难度。 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创设情境,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小组讨论,发挥小集体的力量,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内容:实践的特点。 在情境过程中让学生懂得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之下,国家科技的发展,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政治认同感。 【活动4】该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难点,通过分析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通过材料的解读,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政治认同; 【活动5】通过填写承诺书引导学生行为,树立公共参与和责任意识。环节三: 课堂小结 (2分钟)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由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教师给予适当点评。 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梳理本课的内容,并且对重难点知识予以强调,加深印象。 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作业布置 (1分钟) 1.深入社区,宣传环保知识,拍视频记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2.读原著、悟原理---阅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感悟。板书设计 帮助学生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理清知识的脉络,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设计思路说明 本课课题是《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要求,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的思想,在教学设计中采用“北京冬奥会”这一时事情境,以“感冬奥场馆之美,悟认识从何而来”为总议题,并围绕“谈论冬奥场馆--明认识”、“探秘冬奥场馆--知实践”、“揭秘冬奥场馆--悟实际是认识的基础”这三个子议题设计课前、课中、课后紧密联系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课后反思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的,但学生对“实践”和“认识”概念其实并不陌生。要落实认识与实践的知识,其中最难的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为了突破难点,我从学生的实际入手,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在思辨的过程中理解该部分的知识,并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实践的重要性,自觉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由于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对不同学生的关注还不够全面,以及由于教学活动时间把握不够准确,导致课堂教学时间前松后紧。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多关注不同程度的学生,以及对学生的课前调查应给予一定的帮助与指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