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5张PPT)新旧高考历史科试题对比研究砺志 成才 创新 奉献2022年全国乙卷地区:河南、江西、山西、安徽、黑龙江、吉林、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新疆;全国甲卷地区:广西、云南、贵州、西藏、四川新高考Ⅰ 卷地区:河北、湖南、湖北、广东、福建(原乙卷),辽宁、重庆(原甲卷)。2021年全国乙卷地区:河南、江西、山西、安徽、黑龙江、吉林、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新疆;全国甲卷地区:广西、云南、贵州、西藏、四川。新高考Ⅰ 卷地区:河北、湖南、湖北、广东、福建(原乙卷),辽宁、重庆(原甲卷)。2020年全国 Ⅰ卷(乙卷)地区:河南、河北、湖南、湖北、江西、山西、广东、福建、安徽;全国 Ⅱ卷(甲卷)地区:黑龙江、辽宁、吉林、陕西、重庆、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新疆;全国 Ⅲ卷(丙卷)地区:广西、云南、贵州、西藏、四川。研究对象:河北、湖北、湖南、广东、福建这 5 个省份,在 2021年之前均未进行首届新高考,且在使用新高考Ⅰ 卷之前 5年内均使用全国Ⅰ 卷;因河北和福建省未公布,对比研究以湖北、湖南、广东为新高考试题的代表。为了提高比较结果准确性,进行比较的试题总数应大致相同,以2022年全国乙卷和甲卷、2021年全国乙卷为旧高考试题的代表。高考评价体系由“一核”“四层”“四翼”组成。“一核”是高考的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为高考的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回答“考什么”的问题;“四翼”为高考的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回答“怎么考”的问题。了解变化,适应高考对话命题,提升素养源于一体,服务选才往年的试题是精雕细磨的产物,它反映了命题者对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对设问和答案的准确拿捏、对学生水平的客观判断。——高考命题人刘芃老师研究的背景新旧高考历史科试题对比研究(一)新旧高考题整体情况(二)新旧高考题分类比较(三)新旧高考题衔接过渡题型 2022全国乙 2022全国甲 2021全国乙 2022新高考I卷 湖南 湖北 广东答题时间 50分钟 50分钟 50分钟 75分钟 75分钟 75分钟考察形式 文科综合 文科综合 文科综合 单科考试 单科考试 单科考试客观 12 12 12 16 16 16主观 1道材料 1道开放 1道选考 1道材料 1道开放 1道选考 1道材料 1道开放 1道选考 2道材料 1道开放 1道选考 3道材料 1道开放 2道材料1道开放1道选考分值 选择题4分一题,共48分。 非选择题:41、42题为必考题,45-47题为选考题,共52分。 选择题4分一题,共48分。 非选择题:41、42题为必考题,45-47题为选考题,共52分。 选择题4分一题,共48分。 非选择题:41、42题为必考题,45-47题为选考题,共52分。 选择题3分一题,共48分。 非选择题:17-19题为必考题,20-22题为选考题,共52分。 选择题3分一题,共48分。 非选择题:17-20题为非选择题,共52分。 选择题3分一题,共48分。非选择题:17-19题为必考题,20-22题为选考题,共52分。(一)新旧高考题整体情况:题型题量比较题型 2022全国乙 2022全国甲 2021全国乙 新高考I卷 湖南 湖北 广东客观 早期文明的交流,唐代书法艺术,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明清社会生活,维新变法主张,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中共士地革命时期的史实,改革初期职业变化,古希腊民主政治,人文主主的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俄国十月革命 先秦政治思想,唐朝政治,宋朝经济,清朝政治文化,晚清经济政治, 五四时期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古代雅典政治,近代早期西方经济, 工业革命时西方经济,冷战时期政治 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 古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宋代四民社会,明清思想文化,晚清政局的变化,中共新民主主义思想土地改革,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早期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扩张,现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现代科学理论的产生,冷战思维。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汉代经济政策,魏晋隋唐选官制度,宋代艺术,明清专制强化,近代西学东渐,清末民资初步发展,抗日战争,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希腊民主政治,启蒙思想,美国德国民主政治制度比较,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欧洲联合,西方近代艺术 春秋战国文化,秦汉大一统,唐代经济政策,宋代政治特征,明清八股取士,洋务运动,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抗日战争,工业化与五年计划,希腊民主政治,英国文艺复兴,殖民扩张与工业革命,日本明治维新,俄国十月革命,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调整 史料实证的基本技能,东汉对王国的控制,三省六部制的职能和作用,宋代儒学复兴观点,清代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晚清洋务运动相关史实,清未新政的社会影响,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史实,解放战争爆发前的背景,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科学革命相关史实,早期的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相关史实,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局限性,苏联早期的社会主义探索,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主观 中日现代经济 ,汉代儒家思想,商鞅变法 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海军变化,世界近现代史国家发展方向,日本明治维新 比较《历史》《史记》,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清末新政与洋务运动 中国古代粮食与社会生活,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20世纪世界史,清末科举改革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近代反帝爱国运动,西方音乐,近现代世界史 明清社会转型,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探索,世界近代文化史小论文写作,北魏孝文帝改革(一)新旧高考题整体情况:必备知识比较题型 2022全国乙 2022全国甲 2021全国乙 新高考I卷 湖南 湖北 广东客观 4题中古 3题中近 1题中现 1题世古 2题世近 1题世现 5题政治 4题经济 3题文化 4题中古 3题中近 1题中现 1题世古 2题世近 1题世现 6题政治 4题经济 2题文化 4题中古 3题中近 1题中现 3题世近 1题世现 3题政治 5题经济 4题文化 5题中古 3题中近 2题中现 1题世古 3题世近 2题世现 6题政治 5题经济 5题文化 5题中古 3题中近 2题中现 1题世古 3题世近 2题世现 5题政治 6题经济 5题文化 5题中古4题中近1题中现1题世古3题世近2题世现7题政治5题经济3题文化主观 41题中日比较世界现代经济 42题中古思想 45题中古政治 41题中古近现贯通政治 42题世近现政治 45题世近政治 41题中古世古比较政治经济文化 42题中近政治 45题中近政治 1题中古经济 1题中现经济 1题世现政治 1题中近政治 1题中古经济 1题中近政治 1题世界文化 1题世界近现 1题中古经济1题中现经济1题世界历史1题中古政治综上 政经文比例相当 无明显偏向性 政治比重更高 政治比重更高 经济政治比重高 三者比例相当 无明显偏向性 经济比重更高(一)新旧高考题整体情况:知识比例比较(一)新旧高考题整体情况题型题量比较必备知识比较知识比例比较循序渐进 稳中有变(二)新旧高考题专项比较——必备知识“固化”2022全国甲 2022全国乙 2021全国乙 湖南 湖北 广东1 先秦文化 先秦经济 先秦政治 先秦文化 先秦文化 先秦经济2 汉代经济 汉代经济 秦汉政治 汉代政治3 隋唐政治 隋唐文化 隋唐政治 隋唐经济 隋唐政治4 宋代经济 宋代政治 宋代经济 宋代文化 宋代政治 宋代文化5 明清文化 明清经济 明清文化 明清政治 明清文化 明清经济中国古代史由4题变5题,题量变化与中国朝代阶段全覆盖(二)新旧高考题专项比较——必备知识“固化”(2022全国甲卷)24.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A.孔子 B.老子 C.韩非 D.墨子(2022湖南)1.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A.促进了政治统一 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C.冲击了贵族政治 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春秋战国文化考察:诸子百家思想(二)新旧高考题专项比较——必备知识“固化”(2022全国乙卷)25.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A.削弱了藩镇势力 B.强化了分封体制 C.凸显了专制集权 D.动摇了宗法制度(2022全国乙卷)26.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2022湖南)5.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A.君主的高度集权 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 C.南书房地位提高 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2022广东)2.“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 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中国古代史考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二)新旧高考题专项比较——必备知识“固化”(2022全国甲卷)30.1939年,朱德指出:“在中国,由议会选举政府,决定施政方针,边区是第一个”。1940年,毛泽东再次强调,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这说明,边区政府A.具备了新民主主义的特征 B.脱离了国民政府管辖C.代表根据地社会全体意志 D.仿行苏联的政治制度(2022全国乙卷)30.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策调整为: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等等。上述调整A.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B.是为武装反抗国民党进行社会动员C.表明党的中心工作以夺取城市为目标 D.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广泛的支持(2022湖南)8.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进行扫盲,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不少积极分子加入了共产党。1941年,农民出身的党员占边区党员总数的96.17%,各级党组织广泛建立,乡村士绅不再是社会权威。这一状况A.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工农苏维埃政权 B.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贯彻落实C.改变了陕甘宁边区旧有的生产关系 D.不利于统一战线的继续巩固和发展(2022湖北)8.1937年冬至1938年春,周立波以记者身份访问晋察冀边区。他在通讯报告中写道:“现在,这里的每座城镇,每个村庄都有自卫队。”“扶着长戈,他们是英武庄严的卫国的战士,但一回到田里,重新扶起犁耙的时候,他们依旧是朴素的农民。”“壮丁不够的乡村,在路上放哨的,都是小孩子。”由此可见A.国共合作推动全民族抗战 B.群众是敌后抗战的中坚C.中共坚持“工农武装割据” D.边区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抗日战争的考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二)新旧高考题专项比较——必备知识“固化”(2017全国Ⅰ)32.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C.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D.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2016全国Ⅰ)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变的是题量,不变的是主干知识不变的还有历史结论(二)新旧高考题专项比较——必备知识“固化”5. 【2021年湖南卷】宋孝宗时绍兴府赈灾,有人户状告“检放秋苗不尽不实”。朱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实,但是当时田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这反映了A.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 B.理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C.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 D.绍兴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2016年新课标全国Ⅰ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原因:……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26.【2020全国Ⅰ】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省卷答案特点:往往又回到所学知识的概念国卷答案特点:常常是材料所说得具体事物省卷国卷共性:重视结构性阅读,形成架构理解(二)新旧高考题专项比较——必备知识“固化”(2022全国乙卷)28.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2016海南,国家教育部出题)8.1898年6月11日,清廷领布《明定国是诏》,其中“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于图之弊。”这说明戊戌变法A.侧重提倡务实之风 B.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C.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 D.与洋务运动的宗旨并无不同(2015全国Ⅱ)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维新变法 D.颠覆孔孟学说(2005广东)康有为在研究儒家经典的基础上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久便被清政府销毁,其根本原因是这两本书A. 学术观点不符合史实 B. 推崇光绪帝而贬低慈禧太后C. 损害了孔子的权威 D. 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全国卷传统做法:根据新史料、创设新情境,对主干的知识的重复考察(二)新旧高考题专项比较——命题情境“细化”2022全国甲 2022全国乙 2021全国乙 湖南 湖北 广东1 《中国军事通史》《中国近代通史》《新中国海洋战略发展史》 《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中国共产党历史》 《西方史学史》《中国史学史纲》 《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中国古代典籍十讲》《齐民要术》《农书》 《明实录》《醒世姻缘传》《明夷待访录》2 《1949~2006年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 《1915—1925年中国民族主义运动之演进》 蔡和森致毛泽东的信(1920年8月13日) 《毛泽东选集》《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周恩来选集》《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3 《人类文明史,第7卷:20世纪》 《后汉书》 图片 有位学者 《西方音乐史简编》《西方音乐史》《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地中海示意图4 《新编日本近代史》 《荀子》 《张文襄公全集 《科举停废与近代中国社会》 图片 《北魏洛阳外郭城的空间格局复原研究》非选择题的命题素材来源由经典学术著作到多样化的一手著作史料,如古籍文献、权威著作、论文期刊等。(二)新旧高考题专项比较——命题情境“细化”(2022湖南)11.伯利克里在担任雅典首席将军期间,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同时又增加了富裕公民承担公共捐献的义务,诸如战船捐、使团捐及合唱捐等。这种政策A.使得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B.致力于防范富人垄断政治权力C.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D.着眼于缩小公民间的贫富差距(2022湖北)11.在雅典城邦,获得村社支持是通向政治舞台的必由之路。公元前5世纪中期,著名将军客蒙用大量家财捐助公共服务、资助同村公民,以获取政治上的支持。这表明A.贵族对村民有庇护义务 B.公民责任意识衰落C.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缺陷 D.理性精神逐渐消解(2017全国Ⅱ)32.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A.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B.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C.平民没有政治权利 D.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创设情境解决问题,找出不同史料构建情境的差异性,得出不同的历史解释。(二)新旧高考题专项比较——命题情境“细化”(2021全国乙)材料一 “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这是希罗多德(约前484~约前420)所撰《历史》一书的开篇之语。在此之前,对于希腊人而言,神话就是他们的历史。《历史》前半部分以追问希腊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原因为起点,……书中许多记载为后世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所证实。——摘编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等材料二 《史记》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约前145~?)所著,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也叙述了汉朝周边各民族如朝鲜、匈奴和中亚、南亚各地的史实。……力求“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希罗多德与司马迁作为伟大历史学家的共同之处。(8分)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主要原则以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为重心……多维度地创设试题情境,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如何解决问题,有利于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材料教学:当下高中历史无论是日常教学中的素材,还是高考试题中的素材,几乎全部都是经学者改造过的材料,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史料。(二)新旧高考题专项比较——命题情境“细化”(2022湖北)材料二 《耕田》:“凡美田之法,绿豆为上,小豆、胡麻次之。悉皆五、六月中 种,七月、八月犁 杀之,为春谷田,则亩收十石,其美与蚕矢,熟粪同。”说明豆类作物的轮作,起到了绿肥作用。《大小麦》:“冬雨雪止,以物辄蔺麦上,掩其雪,勿令从风飞去。后雪,复如此。则麦耐旱,多实。”对降雪的利用,具有防旱保墒的作用。——据《齐民要术》材料三 《粪田之宜篇》:“相视其土之性类,以所宜粪而粪之,斯得其理矣。”主张针对不同土壤使用不同的肥料,以达到“地力常新壮”的目的,体现了“用粪如用药”的思想。《善其根苗篇》:“今夫种谷,必先修治秧田……大抵秧田爱往来活水,怕冷浆死水……(水)浅深得宜乃善。”强调了秧田用水的重要性。——据陈旉《农书》(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中国古代北方与南方农业生产的异同。(8分)(2022广东)材料二 《醒世姻缘传》、“三言”、“二拍”等小说中有关白银的描述不可胜数,大到如捐官、行贿、购房、买卖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见。铜钱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频繁。——据《醒世姻缘传》等材料三 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废金银,其利有七:粟帛之属,小民力能自致,则家易足,一也。铸钱以通有无,铸者不息,货无匮竭,二也。不藏金银,无甚贫甚富之家,三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影响。(6分)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第一手史料有墓志铭等考古发现;还有个人所写日记、原始文件、档案、信函、日记、回忆录、照片和其它实物等。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二)新旧高考题专项比较——命题情境“细化”(2022广东)17.有同学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略——摘编自《毛泽东选集》等材料二:略——摘编自《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材料三:略——摘编自《周恩来选集》材料四:略——摘编自《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结合时代背景,简析材料一、二、三中“现代化”内容变化的原因。(8分)(2)指出材料四中“现代化”目标的新内涵,并简述其意义。(6分)历史解释水平 3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尝试从来源、性质和目的等多方面,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由材料教学到史料教学的变化:新高考题考查学生理解原始素材的能力,呈现了更多未经处理的原始史料,如湖南卷材料二、材料三和广东卷材料三。广东卷材料二则是命题者改编处理的。(二)新旧高考题专项比较——命题情境“细化”(2022全国乙)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略)——《后汉书》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本题素材有明确的的学术背景,即中古史书中中对良吏形象的模式化书写。2014年第3期《历史研究》刊登了孙正军《中古良吏书写的两种模式》一文,分析了东汉至宋以前对良吏的模式化书写,展现了“猛虎渡河”“飞蝗出境”两种书写模式的发展状况,及其对后来史书相关内容的影响。本题不论材料还是立意,都明显来源于这篇文章。并非提供作者观点进行评析,而是提供原始史料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二)新旧高考题专项比较——命题情境“细化”题名 作者 来源 发表时间 数据库 被引 下载全国乙 中古良吏书写的两种模式 孙正军 历史研究 2014-06-25 期刊 86 4376湖南 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李小云; 杨宇; 刘毅 地理研究 2018-08-23 15:57 期刊 88 4490湖南 1949—2006年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 武力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7-03-15 期刊 167 3907湖北 亡国、亡省、亡人:19151925年中国民族主义运动之演进 王奇生 第三届近代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卷·政治·外交(上) 2010-05-23 国际会议 1 431广东 北魏洛阳外郭城的空间格局复原研究——北魏洛阳城遗址复原研究之二 钱国祥 华夏考古 2019-12-25 期刊 13 1015——以上结果来自中国知网由热衷引用学术论著的成熟观点到尝试引用论文期刊的最新观点(二)新旧高考题专项比较——核心素养“深化”(2022湖南)1.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漆箱,箱盖上绘有按星空方位标注的二十八星宿图,其中的星宿名称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这表明A.图像比文献记载更可靠 B.西周重视天文观测C.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 D.楚国制漆工艺精湛(2022广东)1.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材料 结论A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青铜器 商朝的统治范围到达内蒙古地区B 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 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C 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 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早于东周D 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镞(箭头) 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依据先秦史料的特殊性,更频繁更深度地考察史料实证素养(二)新旧高考题专项比较——核心素养“深化”(2022湖北)2.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 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2017全国Ⅰ)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记述 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史料实证水平1能够区分史料的不同类型;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能够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该问题相关的史料;能够从所获得的材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文献记述 出处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 贾谊《过秦论》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 《后汉书·班固传》(二)新旧高考题专项比较——核心素养“深化”(2022广东)17.有同学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略——摘《明实录》材料二:略——据《醒世姻缘传》等材料三:略——黄宗羲《明夷待访录》(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价值。(6分)(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影响。(6分)(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2分)史料实证水平2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明了史料在历史叙述中的基础作用;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能够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史料实证水平 3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史料价值类、历史解释类题目由选择题到非选择题!(二)新旧高考题专项比较——核心素养“深化”【2021年山东卷】19(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英国在衰退吗 有学者认为,1870—1910年代的英国日渐走向衰退,英国真的在衰退吗 要研究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如何使用下面几则史料,它又会告诉我们什么 材料一 有关英国工业生产的一组数据 甲:1873—1913年英国工业生产情况统计表乙:1913年英、美、德电器产品占世界总额的比例 丙:1870—1913 年英、美、法、德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1)材料一这类史料对我们研究的问题是必需的吗?说明你的理由。(3分)(2)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对英国经济状况的反映相互矛盾吗?请加以说明。(5分) 1873年 1883年 1893年 1903年 1913年工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40 40 41 43 —生铁产量(千吨) 6671 8666 7089 9078 10425粗钢产量(千吨) 582 2040 2997 5115 7787煤炭产量(百万吨) 130 166 167 234 292史料价值类、历史解释类题目持续深度考察(二)新旧高考题专项比较——核心素养“深化”材料二 材料三(3)把材料二作为研究问题的证据,使用时需要注意什么?(3分)(4)材料三可以从怎样的视角拓展我们对问题的认识?(3分)(5)考量历史上一个国家的兴衰,应坚持什么原则 说说你的看法。(3分)(二)新旧高考题专项比较——核心素养“深化”(2022全国甲)41.(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海军实力从晚清到现代的变化。(10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海军实力的主要因素。(7分)(2022全国乙)41.(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12分)(2021全国乙)41.(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历史》与《史记》产生的历史背景。(12分)(2022湖南)17.(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粮食供需关系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图中某一时段,围绕“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6分)18.(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的变化。(9分)(2022广东)18.(1)结合时代背景,简析材料一、二、三中“现代化”内容变化的原因。(8分)(2)指出材料四中“现代化”目标的新内涵,并简述其意义。(6分)非选择题考察:古今贯通 中外对比【时空观念】(二)新旧高考题专项比较——核心素养“深化”(2022全国甲)41.(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海军实力从晚清到现代的变化。(10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海军实力的主要因素。(7分)(2021全国乙)41.(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历史》与《史记》产生的历史背景。(12分)(2022湖南)17.(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粮食供需关系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图中某一时段,围绕“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6分)时空观念水平 2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能够利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时空观念水平 4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论述。题型 2022全国乙 2022全国甲 2021全国乙 新高考I卷 湖南 湖北 广东客观 说明反映 体现,说明,反映,表明,据图可知,据此可知2 表明3,说明,反映3,由此可知,据表可知 说明,反映3,体现,表民,据表可知2,从中看出,据此可知 反映4,表明2,据表可知 表明2,反映2,体现2,说明2,由此可见2 反映4,解释, 说明2,由此可知原因目的 主要由于,前提条件,缘于 主要原因,主要目的 意在 植根于,此举,这,这一状况,这种政策, 主要原因,直接原因,目的 意在,客观上,这一变化其他 上述调整,这种主张 上述记载 流行 指的是2,这一观点,属于 适合论证, 国家是,现象是 办法有,是4主观 原因背景 分析背景,简析原因。 背景,概括影响因素。 历史背景 分析条件,简析原因,分析影响因素 分析原因,分析因素 简析原因2内容特点 概括特点 书写史书要素 概括特点2 列举史料,简述举措,指出内涵影响 简析经验,评价 简析内容2,历史影响。 评价 阐述价值,简述影响,简述意义2比较变化 说明变化 共同之处,相同点 指出趋势,阐述变化。比较异同 阐述异同,概述变化,简述关系开放题 阐释现象,论证结论。 提取观点进行阐释。 两次会议的发展(观点),说明原因 提取观点进行论述。围绕主题展开论述。 提取主题,进行论述。 提取观点,进行论述。(二)新旧高考题专项比较——设问方式“进化”(二)新旧高考题专项比较——设问方式“进化”(2022湖南)12.恩格斯说:“这一观念特别是通过卢梭起了一种理论的作用,在大革命中和大革命之后起了一种实际的政治的作用,而今天在差不多所有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中仍然起着巨大的鼓动作用。”“这一观念”指的是A.对人类不平等的批判 B.对社会契约论的肯定C.对分权与制衡的强调 D.对财产私有制的否定14.有学者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指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是把国内战争的需要和坚决消除私人所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和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联系在一起的。这一观点A.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的做法并不符合实际B.否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时应急措施C.不利于客观认识“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历史背景D.有助于解释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这种政策的原因15.让·莫内是二战后法国著名政治家,堪称“欧洲之父”。他在文章中写到:“欧洲统一不会使大国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欧洲统一是引起欧洲变化继而世界变化的一种方法。”这里的“变化”是指A.消除国家边界,新建主权实体 B.建立共同制度,承担共同责任C.淡化意识形态,实现求同存异 D.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是”的这一设问:提高了对学者观点理解与解释的考察(二)新旧高考题专项比较——设问方式“进化”(2022湖北)5.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正德年间,官员徐文溥上奏:“近时时文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宜加痛革……其书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贩。”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A.士子应考投机取巧 B.书商刊刻时文牟利C.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八股文体日益僵化6.英国公使馆1861年进驻北京后,非常重视中文学习。公使馆负责汉文处的威妥玛将自己的汉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培训译员的教材,建设汉文处图书馆,归档与总理衙门往来的一切中文资料。以上史料最适合论证A.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B.近代西方文明的兼容与创新C.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 D.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13.下图是发表于1805年的漫画《危险中的地球布丁:国家美食家在享用小点心》,其中两个人物代表的国家是A.西班牙与葡萄牙 B.荷兰与英国C.英国与法国 D.法国与普鲁士“是”的这一设问:增强了对材料信息获取解读的考察(二)新旧高考题专项比较——设问方式“进化”(2022广东)8.1918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拉》在中国出版,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离家出走的行为被称赞为体现了“女性的自觉”,后来鲁迅发表《娜拉走后怎样》,则作如下比喻:“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以下解释正确的是A.“小鸟”代表尚未觉醒的女性 B.“笼子”是指落后的经济形态C.“无路”源于君主专制的压迫 D.“鹰”等是指社会上的旧势力9.1946年6月,中共中央致电各军区负责人说:“观察近日形势,蒋介石准备大打,恐难挽回。“我军必须战胜蒋军进攻,争取和平前途。因此中共中央向解放区军民发出的号召是A.“武装自卫” B.“向敌后发展” C.“救亡图存” D.“解放全中国”11.从充满智慧的浮力小天平到比萨斜塔自由落体实验的传说,从摆的发现到用望远镜验证哥白尼的日心说,这些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描述的科学家是A.达尔文 B.牛顿 C.爱迪生 D.伽利略“是”的这一设问:加强了对基础知识必备知识的考察(二)新旧高考题专项比较——设问方式“进化”(2019全国卷Ⅰ)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10分)材料二 1993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6分)以来:表示从过去某时直到现在。(二)新旧高考题专项比较——设问方式“进化”【2021年湖南卷】材料二图4 世界贸易开放度、金融一体化程度、移民指数(以1900年为100)——摘编自斯蒂芬·布劳德伯利等编著《剑桥现代欧洲经济史》(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本历程。(9分)①一战开始到二战结束,因战争和经济干预,全球化进程受阻②二战结束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全球化水平得到恢复③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两极格局解体和新兴技术革新,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赋分点 0 3 6 9赋分比% 48.2 25.6 22.2 4又是“一看答案很简单,一看分数很可怜”所谓最难的题,能力-反思:——基本时空定位下的基本史实——所谓精准:有基本史实吗?(知识)在回答问题吗?(能力)材料会拓展吗?(二)新旧高考题专项比较——设问方式“进化”(1)试题以材料与设问之间的时间错位,凸显问题中心意识。设问的时空要求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这就要求学生坚持以问题为中心,对材料进行相应的舍弃与补充:1880年至1914年这三十多年的曲线,因为在一战之前,所以必须舍弃;而“以来”则是直指当下,因此曲线缺失的1996至2021年的信息,学生则需要通过所学知识进行补充完整。继全国卷之后,湖南卷再次告诫广大考生:要坚持问题的中心意识,材料服务于问题,答案服从于问题。材料和所学,均服从于问题的需要,千万不要将材料视为一切。(2)图表是分析历史大脉络的上佳材料。问题是全球化百年进程的大脉络问题,但材料阅读和作答表述的考试时间严重有限,该材料以曲线图的特色完美突破了这一困境,借助全球化典型代表“贸易开放度”“金融一体化程度”“移民指数”的百年数据,勾勒出全球化百年进程的发展变迁,直观、清晰、扼要,使其成为服务问题的完美材料。历史脉络意识强烈,价值导向清晰(二)新旧高考题专项比较——设问方式“进化”【2022年湖南卷】材料二 1978年后,城乡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政府不再完全通过计划的手段来调节城乡关系,但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趋向并没有立即改变。当农副产品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已能够满足城市需求的条件下,农民和农村主要通过直接投资(乡镇企业)、提供劳动力等方式,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2006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近3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3%。我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以上材料改编自武力《1949~2006年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等(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的变化。(9分)1949-1978年,由于缺乏工业化的资金,实行计划经济,农村支持城市。1978-2005年,改革开放推行,市场日益发挥作用,农村支持城市。2006年至今,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这一段材料的存在,降低了去年的“以来”难度与去年相比:完全不同的材料与内容;完全相同的格式与逻辑。(二)新旧高考题专项比较——设问方式“进化”45.【2023年四省适应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据《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共十八大以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原因。(8分)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2分)(愿望:材料及所学反复提到)居民收入差距加大。(2分)(现实:材料反复提出的问题)改革开放深化,收入分配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2分)社会主要矛盾转化;(2分)十八大:全面深化改革十九大:主要矛盾新表述“以来”:国卷培养指导了省卷 省卷探索拓展了国卷(二)新旧高考题专项比较——设问方式“进化”(2022全国甲卷)上述材料是学者对1914年至20世纪70年代国家发展“面向”的定义和阐释。据此,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世界近现代某一历史时期的国家发展面向,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提出不少于两个面向,且不得与材料中的三个面向重复,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2022湖南)材料 有位学者在总结20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时,使用了如下标题:“一个毁灭的世界/一个新生的世界”。根据材料,结合20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2022广东)以“陆地之间”海而著称的地中海被冠以多种称呼:“伟大的海"“堕落的海”“智慧之海”“贸易之海”等,不同的称呼反映了人们对地中海历史的不同理解。围绕历史上的地中海世界,选择某一称呼或者自拟一个称呼,并运用世界史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以称呼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开放题:根据学者观点/看法,提出观点进行论述,观点是你对材料学者观点的看法,观点可以借鉴。(二)新旧高考题专项比较——设问方式“进化”(2021全国乙卷)图6是中国共产党建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间部分重要会议示意图。从图中任选两次会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会议间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并说明其原因。(要求:明确列出两次会议,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2022全国乙卷)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2022湖北)照片是触摸历史脉搏、感受生命温度的媒介。围绕“历史中的人”,提取以下一幅或多幅照片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开放题:提取信息/现象,得出观点进行论述,观点来自材料的概括归纳,观点完全自己拟,更具开放性。(二)新旧高考题专项比较——设问方式“进化”(2022全国甲卷)上述材料是学者对1914年至20世纪70年代国家发展“面向”的定义和阐释。据此,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世界近现代某一历史时期的国家发展面向,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提出不少于两个面向,且不得与材料中的三个面向重复,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2022湖南)材料 有位学者在总结20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时,使用了如下标题:“一个毁灭的世界/一个新生的世界”。根据材料,结合20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2022湖北)照片是触摸历史脉搏、感受生命温度的媒介。围绕“历史中的人”,提取以下一幅或多幅照片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2022广东)以“陆地之间”海而著称的地中海被冠以多种称呼:“伟大的海"“堕落的海”“智慧之海”“贸易之海”等,不同的称呼反映了人们对地中海历史的不同理解。围绕历史上的地中海世界,选择某一称呼或者自拟一个称呼,并运用世界史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以称呼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历史解释水平 2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个别或系列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能够在历史叙述中将史实描述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能够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解释现实问题。历史解释水平 4在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时,能够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尝试验证以往的说法或提出新的解释。(二)新旧高考题专项比较——设问方式“进化”(2022全国乙卷)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史料实证水平 4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能够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史料对所探究问题进行论述。历史解释水平 2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个别或系列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能够在历史叙述中将史实描述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能够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解释现实问题。历史解释水平 3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尝试从来源、性质和目的等多方面,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历史解释水平 4在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时,能够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尝试验证以往的说法或提出新的解释。本题在形式上承袭以往给定材料要求学生进行分析的方式,但相较往年,本题所给材料更加细节化,更具开放性和学术性。从材料所提示的信息和冲突中发现问题,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和逻辑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这些结论基本并未离开教材所确定的知识范畴,这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三)新旧高考题衔接过渡强化基础夯必备巧用史料创情境勤学善思练素养规范训练研设问必备知识“固化”命题情境“细化”核心素养“深化”设问方式“进化”(三)新旧高考题衔接过渡——强化基础夯必备识记背时间轴默写阶段特征绘制思维导图背诵金句结论(长郡复习宝典)纠错回归教材(三)新旧高考题衔接过渡——强化基础夯必备1.0纠错:抄题目或剪刀加浆糊+错题原因分析2.0纠错:一句话表达题目正确知识的结论+经典错题分析(设问、能力等专项)3.0纠错:分单元罗列错误知识点(不写内容)+回归课本(三)新旧高考题衔接过渡——巧用史料创情境备课中阅读经典学术著作关注核心期刊的最新观点教学中渗透原始文献史料新课标、新教材与新高考推动教师自身专业成长,并思考与教学的融合途径,做专业型和智慧型教师。(三)新旧高考题衔接过渡——巧用史料创情境(三)新旧高考题衔接过渡——勤学善思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研读《课程标准》,学习掌握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了解不同水平的发展要求。(三)新旧高考题衔接过渡——规范训练研设问审题答题规范化题型专项突破,例如图表题、设问题、比较题等。分析问题可视化《高考蓝皮书》展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纠正思维方法的错误。开放题守正创新观点与材料相关、观点与教材相连、观点与逻辑相通。19.【2022年广东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图2地中海示意图以“陆地之间”海而著称的地中海被冠以多种称呼:“伟大的海”“堕落的海”“智慧之海”“贸易之海”等,不同的称呼反映了人们对地中海历史的不同理解。围绕历史上的地中海世界,选择某一称呼或者自拟一个称呼,并运用世界史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以称呼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三)新旧高考题衔接过渡——规范训练研设问(三)新旧高考题衔接过渡——规范训练研设问(2022·全国乙卷高考·35)1917年3月中旬,加米涅夫和斯大林连续发表文章,主张只要临时政府不直接危及群众利益,就应给予支持;要求放弃无条件反对战争的立场,改行对临时政府施加压力以迫其开始和谈的策略。这个主张得到了党内大多数人的支持。这表明当时A.临时政府反对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B.沙皇残余势力仍对革命存在严重威胁C.布尔什维克党对革命形势认识尚不明晰D.国际局势不利于俄国革命持续深入发展【试题立意】本题以 1917 年3 月中旬加米涅夫和斯大林的主张及其影响构建学习情境,考查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对革命形势的认知。考查的必备知识是十月革命的背景,同时也是对二月革命后革命形势的拓展延伸及深入考查。通过十月革命前布尔什维克领导人的主张,培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新旧高考题衔接过渡——规范训练研设问新旧高考历史科试题对比研究,既为学生,也为自己;既为2023年高考,也为教师专业成长。教师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才是真正有意义的研究。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