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2.8《大自然谢谢你》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2.8《大自然谢谢你》 教案

资源简介

《大自然,谢谢您》
课题: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二单元“大自然,谢谢您”
第8课《大自然,谢谢您》第二课时
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处于知识启蒙阶段,对外部事务很难利用经验将注意的对象组织连接。对事物只能简单的认识。他们心理活动以形象性为主,对鲜明的色彩,有趣的动态活动这类材料可以很好的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爱好运动,喜欢接触大自然,对自然万物充满好奇。由于安全考虑,他们对自然的探索有限,大多停留在欣赏和游玩上,对自然给人类的无私馈赠无法体会。在行为上喜欢去踏草采花,还时常有挑食厌食的现象,也经常会用完水不关紧水龙头,撕掉纸张,浪费卫生纸等不懂得珍惜,没有珍惜爱护自然馈赠的意识,也不懂回报自然。
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侧重引导学生发现大自然带个人类的自然馈赠,精度快乐以及智慧启迪,教育学生要懂的感恩大自然,并通过师生问答活动交流,引领学生走进自然,感受自然。围绕自然联系生活实际展开学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看,听,闻,摸,说”来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2、通过学习大自然相关知识,对自然中的各种现象分析来听懂大自然的语言,倾听大自然的诉说,认识到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一切都源自大自然的馈赠。
3、学生通过学习实践了解蔬菜的成长,明白食物来之不易,懂得感恩。
4阅读绘本故事,初步认识到人类通过辛勤的劳动,利用智慧和汗水与大自然合作,并收获相应的回报和积累了经验。
5通过在大自然的生产劳动和不断探索中启迪了人生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牢记自然的无私奉献精神,学习自然的包容和奉献。
2同学们要联系我们的日常生活,体会在大自然劳动,各种户外活动中的乐趣。
3学习大自然的语言,获取大自然智慧带给我们的启迪。
教学难点:
1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一切,要懂得热爱自然和感激自然的给予,要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
2练习实际,引导学生自发地认识人类离不开自然,美好的生活取决与我们对自然的关心和爱护,我们要从小认识大自然,并认识到我们对自然的获取要自律与节制,要在生活中珍惜自然的馈赠。
教学策略:
联系生活教学策略是通过教学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生活或通过对生活的模拟以实现学生知识技能的有效掌握、智力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的策略。
六、教学过程:
播放视频或图片
活动一
拓展阅读:老师有一本有趣的科普书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它的书名叫《盘中餐》。
提问:
老师:《盘中餐》是一本将“悯农”二这首古诗具像化的绘本。“锄禾日当午”的古诗,我们两岁的时候就已经背的滚瓜烂熟。当然能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不得而知。
过渡:《盘中餐》
这本书作者于虹呈以亲历中国传统的水稻栽种及加工全过程,以水彩、写实画风将几近消逝的传统耕种方式一一记录这本书将”一粒稻种,经过发芽,农民的扦插,生长,到成熟……“,每一步骤详细画下。一翻开书,扑面而来的是土地的清新,是农民种田的质朴,是小孩子们喜悦的欢腾。作者以中国传统节气为记录线索,分别用雨水、惊蛰、清明、立夏、小满、大暑、立秋、秋分、寒露和霜降这几个节气为记录结点,将农民种植水稻的几个主要阶段,通过日记叙述和画面的方式呈现出来。作者出于为孩子科普农耕知识的目的出发,在每一个记录结点上还用心地整理出了部分水稻生长和种植方面的知识链接,配以图画解说,由此解决了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却不能给出合理解释的疑问。一名小学生,每个孩子都应该知道,我们吃的每一粒米是怎么来的。
老师:同学们,你们谁知道每天出现在餐桌上的大米是怎么长出来的吗?
学生:农米伯伯种出来的。
学生:水稻田里长出来的。
学生:由稻谷脱壳而来的。
老师:同学们说的都对。我们的水稻是我们农民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
老师:我们一粒大米长成需要几个步骤?大米从种子到餐桌至少要经历多长时间?
学生:学要大约10个步骤。
老师:那请一位同学具体说说是哪些步骤?
学生:1育苗→2插秧→3分蘖(niè)期→4拔节期→5孕穗期→6抽穗期→7扬花授粉期→8灌浆期→9收割→10稻谷脱壳
老师:有没有人知道大米有多少个种类?
学生:籼(x i ā n)米、粳(g ě n g)米、糙(c ā o)米、糯(n u ò)米、东北短粒米、泰国香米、紫米、黑米……
老师:同学们说了好多我们生活中见过的大米种类。那么你们会知道如何选择大米吗?
知道如何判断新米和陈米吗?
老师:如何辨别陈米和新米?
同学:不知道。
老师:辨别新米和陈米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点:
1看2闻3咬4摸
1看:陈黄新白
大米的颜色暗沉、发黄,通常是放置了很久的陈米。相反,如果颜色比较白,而且光泽感比较好,颗粒饱满,则是新米。
2闻:闻香识大米
抓起一把大米稍微揉搓一下,如果味道比较清新,通常是新鲜的大米。如果闻到的是米糠味,甚至是“馊”了的味道,就是陈米。
3咬:陈米脆新米硬
拿起几个大米粒咬一咬,如果很轻松就能咬得动,米粒很脆,很有可能是陈米。如果大米咬不动,硬度非常强,则是新米。
4摸:陈米糠粉粘,新米糠粉干
把手伸进大米中稍微搅动一下再拿出来,手上不可避免附着一些白色粉末。如果这些粉末比较轻盈,一吹就掉,说明大米是新鲜的。如果不能轻松吹掉,甚至很油腻,则是陈米。
同学:老师那带包装的大米怎么选?
老师:1先看执行标准!不管包装多么的华丽,先看大米包装上印有的执行标准,如果是GB/1354,则表示这是国家推荐的标准,也就是说,达不到这个标准的大米都是不行的!
2再看大米等级!大米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共四个等级,一级和二级的大米,米胚和外皮去除得多,所以口感好,米的涨性大,出饭率多。比如半碗米就能蒸出两碗米饭来;
而三级和四级的大米,则是稻谷在脱壳时,米胚和外皮去除得少,所以口感较硬,并且米的涨性小。举个例子,一碗米只能蒸出一碗半的米饭来。
同样,在营养成分上,三级和四级要高于一级和二级的大米。因为,稻谷脱壳打磨的越精细,营养流失的就越多。
所以,如果是能吃硬米的朋友,建议挑选三级和四级的大米;如果肠胃不佳的朋友,可以选择一级或二级的大米!
老师:谁是我们中国的“水稻之父”?
学生:袁隆(l ó n g )平爷爷。
老师:对的。袁隆平是我们国家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杂交水稻之父。
老师:我们平常吃的一碗米有多少粒?
学生:10000粒
学生:1000粒
老师:同学们答案区别很大。首先,来一个标准饭碗。12CM直径,5.5CM高度。这样一碗米饭能有大约4400粒米,每吃一碗饭相当于吃下三四丛稻子
小结:一碗米饭有多少粒米
碗有大小,大米的品种也有异同,一般来说,一碗米饭大概有5000~10000粒左右。米饭的面世,可追溯至粥。由于烹煮粥水控制水量的要求比米饭低,上古的华夏民众后来慢慢掌握不同水量时的烹煮效果,就发展出较饱满的米饭。
人一天只吃两碗米饭,一年就要吃掉55公斤大米,相当于一个成年女人的体重。像张大千每天吃6碗米饭,84岁时,已吃了13797公斤大米,相当于4.6公顷的稻田产出,差不多是7个足球场。中国人自古的精耕细作,使得60公斤谷种可收获10000公斤谷粮,才养活了众多的中国人。
活动二
猜一猜,说一说。
提问
老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猜一猜?
老师:同学们猜一猜下面这句话的谜底是什么?清清楚楚一幅画,有树有草也有花,别处花草稍在上,此处花草稍在下。
学生:倒影。
老师:同学们猜一猜:往日随风乱飞流,骆驼当做一小舟,海市蜃楼多奇观,“四化”叫它绿油油?
学生:是沙漠。
老师:同学们猜一猜下面这些话的谜底分别是什么?
一粒红皮谷,半两还不足,堂前摆一摆,装满三间屋。
同学:说的是烛光。
老师:泥塘有串水葡萄,咕嘟咕嘟往上冒,用它照明又做饭,大人小孩都说好。
学生:沼气。
老师:无锅无火无人煮,终年暖水流不停,寒来暑往它不变,除病保健喜延年。
学生:温泉。
老师:小来针眼大,大来满山坡,能过千山岭,不能过小河。
学生:火
小结: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勤劳智慧的农民积累了大量和自然相关的谜语。
活动三:
四季三餐
大自然的四季美如画,欣赏四季有景如下:
三餐又暖欣赏作品如下:
活动四
跟我一起读一读!
歌颂大自然的奉献!
老师:邹韬奋在《抗战以来》中说:“我常把大自然当作一个大学校看,认为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是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邹韬奋在《抗战以来》中说:“我常把大自然当作一个大学校看,认为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读两遍)
老师:同学们一起跟读一下,下面的诗歌。
学生:全班跟读2遍
老师:诗人徐志摩先生的《乡村里的音籁》将微妙的大自然的声音,谱写成独一无二的完美“交响曲”。
活动五
播放PPT
老师:《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了1866年,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带着仆人康塞尔和一个捕鲸手尼德 兰,乘坐尼摩船长的诺第留斯号潜艇,在海底作了两万里的环球探险旅行的故事。情节通过科学畅想来编织复杂、曲折而又有趣的故事,情节惊险,充满奇特的偶合,以非凡的大自然奇景加以衬托,打造了两万里的环球探险旅行的故事。
小结:法国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带我们探索了神秘海洋,认识了大自然的另一面。
活动六
自由阅读
老师小结:这是一本给孩子的寓言绘本。一个老和尚给了三个小和尚每人一粒“千年的莲的种子”,要他们分别种出莲花。三个小和尚,有的急功近利,有的违反自然规律,只有安静而耐心的安种出了莲。
我经常混在家长堆中,听她们讨论:孩子上哪一所小学,报了多少个补习班,考试第几名……各种期待,各种焦虑。
所以,这本书与其说是给孩子看的,不如家长也细细体会一下。我们应该用对待一粒种子那样的耐心和谦和来对待孩子。
老师小结:《一粒种子的旅行》
荣获德国儿童图书Luchs大奖
这是一本从德国引进的绘本,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有名。与国内质朴的风格不同的是,这本书能开拓孩子的眼界和想象力。
老鹤草的“小勺子”、田蓟的“小伞”、草莓的匍匐茎……种种奇妙的方法,会让孩子大开眼界,原来一粒小小的种子有这么丰富的经历。
同时,这本书的画面充满艺术感,也是孩子模仿画画的好样本。
老师小结:
夏至日签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眼看着小树越长越高。
你骄傲地告诉每一个人:“那是我种的树。”
人人都想有棵树。
他们回到家中,每人种下一棵树。
是的,每人种下一棵树,
就是种下生活的诗意,种下记忆的美丽。
——《树真好》
板书设计:
大自然,谢谢您
无私给予:生命 花 草 树 木等
昆虫 海洋生物 哺乳动物等各种飞行走兽
神奇的自然风光和奥妙的宇宙
获取 衣食住行
快乐
启迪 辛勤劳动 智慧
感恩自然! 勤俭节约 爱护环境 珍惜能源
教学反思:
上课时情感饱满,学生可以很好的感受到美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用美轮美奂的自然的图片结合生活场景图片,激励学生表达,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及时进行正反馈。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师生交流紧密结合。但要在日后加强引导学生情感投入,促进学生深思,使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充分增强,营造课堂的温馨气氛。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情景交融。课堂过程中对学生指导较为简单,“蜻蜓点水”的指导减低了课堂的效果和意义。课堂节奏的快慢决定内容的轻重程度,今后要注意对节奏的合理安排与分配。课堂前半部分的教学节奏较慢,如同带着扬州那“声声慢”的曲调风格,后半部分却犹如击电奔星,很是仓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