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学习目标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1、了解中古时期亚洲的社会变化2、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家日本朝鲜伊斯兰家园中华文化圈公元500-1500年,当欧洲文明处于“黑暗时代”时,亚洲伊斯兰文明作为东方儒家文明与欧洲基督教文明交流的桥梁,其本身的辉煌成就与东方儒家文明一起主导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美)斯图亚特 戈登:《极简亚洲千年史》 核心概念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 笈多帝国与德里苏丹国 大化改新 幕府 高丽王朝 朝鲜王朝 关键问题1.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是怎样兴起与发展的?2.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3.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的统治有何特点?4.中古时期日本、朝鲜的文明发展有何特点?一、阿拉伯帝国 632年-1258年1、建立过程7世纪,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7世纪中期起,大规模向外扩张8世纪中期,建立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鼎盛时期的阿拉伯版图东到印度河流域西临大西洋北接黑海与里海南至阿拉伯海首都巴格达伊斯兰教的基本概况伊斯兰原意:服从、归顺,顺从安拉(真主)的旨意创立者:穆罕默德信仰者:穆斯林经典:《古兰经》基本教义:万物非主,唯有真主(安拉)物非主,唯有真主(安拉)①安拉是独一无二的万能的真神(一神教)②“五功”:念功、拜功、斋功、课功、朝功③“圣战”:保卫传教布道活动或反对异教徒而进行的战争穆罕默德(570-632)圣地:麦加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比鲁尼(1)伊斯兰教创立和传播的过程就是阿拉伯半岛统一、阿拉伯国家建立、扩张的过程;(2)伊斯兰教是一种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为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精神力量和组织形式。伊斯兰教“五功” 【教义】(1)五功:①“念功”-“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②“礼功”-每天祈祷;③“斋功”-斋月期间白天必须禁食;④“课功”-收入达到一定数量,应缴纳天课(布施);⑤“朝功”-一生至少前往麦加朝覲一次。(2)“圣战”:与异教徒战斗,传播伊斯兰教。一、阿拉伯帝国 632年-1258年2、帝国概况(1)政治:政教合一,哈里发是最高统治者“哈里发”一词系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代理者”、“继任人”“我必定在大地上设置一个代理人”——《古兰经》哈里发被认为是真主(伊斯兰教所信仰的创造宇宙万物的独一主宰的名称)派遣到人间的使者,真主在大地上的代治者。有点君权神授那味了帝国最高统治者掌握国家政治、军事大权宗教最高领袖掌握宗教大权《古兰经》— 具有法律效力政教合一一、阿拉伯帝国 632年-1258年2、帝国概况(2)经济:经济繁荣,工商业发达,海外贸易兴盛巴格达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数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也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美】菲利普·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P23学思之窗:结合课本中地图和材料说说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阿拉伯帝国地跨亚非欧三洲,贸易范围广泛,欧亚非各洲的各类商品汇聚,巴格达等大城市成为东西方贸易的桥梁,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从《一千零一夜》看阿拉伯帝国运用前面所学知识,解读《一千零一夜》里的几个经典形象。国王山鲁亚尔国王山鲁亚尔每夜娶一女子,翌日便杀掉。宰相女儿山鲁扎德为救人,自愿嫁给国王。她每日为国王讲一个故事,最终感动国王并和国王结成恩爱夫妻。航海家辛伯达大航海家、大商人辛伯达生性爱好冒险,多次出海经商,最终获得财富。阿拉丁据说阿拉丁是一个来自极东之国首都(唐朝长安)的年轻混混,后来在神灯的帮助下,他变得有权有势,甚至拥有了一座美轮美奂的宫殿。从《一千零一夜》看阿拉伯帝国运用前面所学知识,解读《一千零一夜》里的几个经典形象国王山鲁亚尔国王山鲁亚尔每夜娶一女子,翌日便杀掉。宰相女儿山鲁扎德为救人,自愿嫁给国王。她每日为国王讲一个故事,最终感动国王并和国王结成恩爱夫妻。航海家辛伯达大航海家、大商人辛伯达生性爱好冒险,多次出海经商,最终获得财富。阿拉丁据说阿拉丁是一个来自极东之国首都(唐朝长安)的年轻混混,后来在神灯的帮助下,他变得有权有势,甚至拥有了一座美轮美奂的宫殿。国王(哈里发)是最高统治者,掌握国家政治、军事、宗教大权,随着帝国进入鼎盛时期,哈里发日益昏庸无道,专横跋扈。这一形象侧面反映出国王的专权。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工商业发达,海外贸易兴盛,辛伯达这一形象反映出当时人们热衷于经商、追求财富。在阿拉伯故事传说里,出现中国人的形象,说明当时阿拉伯和东方之间存在一定的交流,阿拉伯是当时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阿拉伯文化本身便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结果。特点: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2.《阿拉伯文学史》: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蓄的宝藏,分发给发奋的学生们。这说明阿拉伯文学繁荣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发达 B.注重吸收东西方文明C.国家重视 D.立足以往文明的基础6.阿拔斯王朝时期,阿拉伯帝国修建了以首都巴格达为中心,通往各省的驿道。驿道上设有驿站、旅店、招待所和给水站等服务性设施。帝国境内的驿道基本上都与国际商道相联,极大地便利了东西方之间大规模贸易活动的开展。据此推知,阿拉伯帝国( )A.商业发展领先东方 B.商品经济成为主导C.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D.开辟了亚欧新商路BC一、阿拉伯帝国 632年-1258年2、帝国概况(3)文化:兼收并蓄,融合创新①吸收:融合东西方文化;②传播: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830年,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为延揽翻译人才,哈里发以黄金支付稿酬,其重量与译著重量相等。于是,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齐世荣 《世界历史》文学:《一千零一夜》,又译《天方夜谭》,以波斯民间故事为蓝本,后又吸收印度、希腊、埃及等童话寓言以及大量阿拉伯故事而成。建筑艺术:清真寺是阿拉伯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晚期受到印度建筑艺术的影响。◎阿拉伯数字:古代印度人首创,阿拉伯人将这种数字改进并传播到全世界材料 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摘编自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根据材料,概括阿拉伯对欧洲社会的影响。材料 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摘编自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根据材料,概括阿拉伯对欧洲社会的影响。影响: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影响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将被中世纪湮没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成果保存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促进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二、奥斯曼帝国 1299年—1923年1、建立过程13世纪,崛起;14世纪,扩张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至此,古代世界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有:波斯、马其顿、罗马、东罗马、阿拉伯、奥斯曼结合地图册找出世界古代史上6个曾经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要求能从疆域图上分辨出来)对比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比较:两大帝国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有何不同?阿:采取交流、吸收和融汇的方式,具有沟通东西的作用,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奥:控制亚欧商路,阻碍了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政治 疆域辽阔,地跨欧亚非三大洲;政教合一经济 工商业发达,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思想文化 均信奉伊斯兰教迫使西方国家寻找到达东方的新航线 新航路开辟的到课堂小结政权 时间 核心地区 制度 宗教/文化 贡献阿拉伯帝国 7-13世纪 阿拉伯半岛、西亚中亚 政教合一哈里发制、各部大臣、行省 伊斯兰教 融合东西文化、各领域有重要成就、东学西传土耳其帝国 13-20世纪 西亚、地中海东部、埃及 政教合一苏丹制、行省 伊斯兰教 东西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垄断贸易7.“1453年,征服者征服了君士坦丁堡,一个新的纪元,帝国的纪元,正式开始了。这个新的巨人,跨博斯普鲁斯海峡而屹立,一只脚踏在亚洲,另一只脚踏在欧洲。”材料中的“这个新的巨人”是指A.罗马帝国 B.拜占庭帝国 C.阿拉伯帝国D.奥斯曼帝国8.“奥斯曼帝国的扩张对欧洲的现实威胁使得基督教国家必须同时面临来自国内、其他基督教国家和基督教世界之外的多重压力,国家的生死存亡是崛起中的民族君主国最应优先考虑的和最高的国家利益。”材料所蕴含的观点是奥斯曼帝国的扩张A.加重了欧洲各国的民族危机 B.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C.促进了欧洲国家间的联合 D.加强了欧洲国家的君主专制DB前4世纪孔雀帝国4世纪笈多帝国13世纪德里苏丹国三、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南亚)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腊人、阿拉伯人、蒙古人……外族频频入侵,境内各族混杂特殊的地形地貌,多山脉、高原、河流,易造成割据前4世纪孔雀帝国基本统一了印度。历史上的印度和中国不同经常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直到孔雀王朝建立才实现印度的基本统一4世纪印度教为主要宗教11世纪13世纪初伊斯兰教为国教突厥人入侵印度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1.印度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国政治 政令不统一 中央集权宗教 起 宗教同兰教为国教政令不够统一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中央集权/行省制伊斯兰教为国教南部仍旧藩国林立北部基本统一德里苏丹国疆域示意图德里苏丹国(13--16世纪)三、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南亚)伊斯兰为国教;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多元宗教并存的南亚今天印巴地区冲突不断就是因为民族矛盾宗教争端。四、东亚的国家1、日本(1)中古时期日本发展概况秦汉之际,中国的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传到日本,推动日本发展6-7世纪出现严重社会危机(贵族强大,政局混乱)大化改新日本模仿隋唐律令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10世纪,中央集权体制瓦解,形成庄园,豢养武士12世纪末,镰仓幕府建立,进入幕府政治时期17世纪德川幕府建立,实行锁国政策四、东亚的国家1、东亚——日本(2)大化改新645年孝德天皇主持的改革。其主要内容是废除大贵族垄断政权的体制,向中国隋唐政治经济体制学习,成立古代中央集权国家,土地国有化。改革前改革后贵族世袭特权废除世袭制官吏由国家任命贵族土地私有贵族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分给农民耕作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稳定抑制土地兼并促进经济发展四、东亚的国家1、东亚——日本(3)幕府时代幕府本指将领的帐幕,但在日本的特殊状况下,演变成一种特有国情的政治体制。①“幕府”的含义②幕府的建立随着贵族庄园的再次发展,中央集权制逐渐瓦解。贵族豢养武士,武士集团兴起,并建立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日本进入幕府时代。源赖朝镰仓幕府初代将军四、东亚的国家1、日本(3)幕府时代日本幕府时代,始于1185年终于1867年共682年。在这期间,日本的实际统治者是幕府将军,天皇成为傀儡,形式上是公家和武家共治,实质上则是武家一家独大。③幕府的特点:天皇是名义上统治者,幕府将军掌握实权将军和武士是主从关系武士效忠给予俸禄和官职幕府将军四、东亚的国家1、日本(3)幕府时代④幕府的衰落:德川幕府的锁国政策导致日本逐渐落后于世界,幕府统治也走向覆灭幕府允许荷兰商人贸易的唯一地点——长崎出岛阅读课本26页问题探究,请你客观评价德川幕府的锁国政策消极:阻碍日本进行对外交流,导致日本的落后及近代遭受西方侵略。积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确保封建秩序的稳定性和国内的和平稳定;推动日本封建经济的发展;为日本独特的文化提供发展环境日本平城京与唐长安城建筑唐代斗茶与日本茶道部分假名与汉字遣唐使船队唐代服饰与日本服饰日本学习和模仿中国隋唐制度3.朝鲜①中央集权制度②三省六部、十道、土地国有、科举制③儒学和辞章之学朝鲜学习中国的表现:四、东亚的国家①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建立中央集权国家。②10世纪初,高丽王朝建立。③14世纪末,李成桂建立朝鲜,迁都汉城。④16世纪末,日本侵略朝鲜,明朝抗日援朝。本课归纳梳理中古时期的亚洲南亚:印度西亚:阿拉伯帝国西亚:奥斯曼帝国东亚:日本、朝鲜阿拉伯帝国的建立阿拉伯帝国的统治政治:政教合一,哈里发是最高统治者经济:经济繁荣,工商业发达,海外贸易兴盛思想文化:信仰伊斯兰教;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奥斯曼帝国的建立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孔雀帝国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日本朝鲜:发展过程;对内治理;对外御敌大化改新幕府时代:含义、建立、特点、衰落 核心概念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 笈多帝国与德里苏丹国 大化改新 幕府 高丽王朝 朝鲜王朝 关键问题1.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是怎样兴起与发展的?2.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3.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的统治有何特点?4.中古时期日本、朝鲜的文明发展有何特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