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湖头中学2014九年级下学期中考化学实验探究题专项训练1小娜同学发现自家的厨房中有两瓶一大一小的无标签的白色粉末,妈妈告诉她是苏打和小苏打。为了鉴别这两瓶白色粉末,小娜分别各取一小包粉末并将它们编号为A、B,然后带到学校的实验室与小红、小慧两位同学进行实验探究。[查阅资料]资料摘要如下:苏打,学名为碳酸钠,是白色粉末或细小颗粒,加热至851℃时熔化而不分解,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碱性……小苏打.学名为碳酸氢钠,是白色粉末,受热易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在水中的溶解性比碳酸钠略小,其水溶液的碱性比碳酸钠溶液的弱……[实验探究]根据以上信息及学过的知识,三位同学各自设计的实验方案及探究过程如下:小娜同学:取等量的A、B粉末分别完全溶于相同体积的蒸馏水中,根据溶液的pH鉴别出两种粉末。(1)测得A的溶液pH=10,B的溶液pH=8,则A粉末是____________。(2)水溶液呈碱性的物质一定是碱吗 _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3)小红同学:将A、B两种粉末分别与盐酸发生反应,根据是否有气体生成鉴别出这 两种粉末。你认为小红同学的实验方案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慧同学:将A、B两种粉末分别加热,根据粉末是否分解及生成的产物鉴别出这两种粉末。她所用的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小慧同学设计的探究报告如下,请你帮她补充完整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实验一:取一定量的A粉末于试管中,并将导气管插入澄清石灰水中,然后给试管加热. 澄清石灰水___ ___ A粉末是______实验二:取一定量的B粉末于试管中,并将导气管插入澄清石灰水中,然后给试管加热. 试管内壁有水珠生成,澄清石灰水___ _ __ B粉末是______2.近几年我国某些城市酸雨污染较为严重,主要是因为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提出问题】如何通过实验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查阅资料】(1)“二氧化硫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由紫红色变为无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SO2+2KMnO4+2H2O=K2SO4+2MnSO4+2H2SO4”.(2)“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一样,能和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亚硫酸钙(CaSO3),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请写出二氧化硫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SO2+Ca(OH)2=CaSO3 ↓+H2O根据上述资料,甲同学、乙同学和丙同学分别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实验探究】(3)甲同学:“实验操作”:甲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所示A、B两步实验:“实验现象”:A B ,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得出结论】:煤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4)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方案不合理,其理由是:(5)丙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所示实验(部分装置在图中略去):【探究与结论】(6)图C装置的作用是(7)丙同学的实验中若已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的现象是:丙同学应看到的实验现象是3. “碳捕捉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CO2分离出来并利用。如可利用NaOH溶液来“捕捉”CO2,其基本过程如下图所示(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下列有关该方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能耗大是该方法的一大缺点 B.整个过程中,有2种物质可以循环利用 C. “反应分离”环节中,分离的基本操作是蒸发结晶、过滤 D. “反应分离”环节中,发生了复分解反应4.“碳捕捉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CO2分离并进行储存和利用.常利用NaOH溶液来“捕捉”CO2,基本过程如图所示(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①“高温反应炉”分离出的CO2可制成干冰,干冰常用于②“反应、分离室”中反应结束后,将NaOH和CaCO3分离的操作名称是过滤③“CO2捕捉室”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为:CO2+2NaOH→Na2CO3+H2O,涉及到的物质中,水溶液呈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的物质有 NaOH、Na2CO3(填写化学式);④下列有关该捕捉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有 A、C(可多选)A.捕捉到的CO2还可制备其它化工产品,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B.整个过程中,只有一种物质可循环利用 C.“反应分离室”中的反应放出大量的热D.该捕捉技术的优点是没有消耗能源.5 “碳捕捉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CO2分离出来进行储存和利用的工艺和技术。 (1)最近有科学家提出:把CO2含量高的气体吹入饱和KHCO3的溶液中,生成KHCO3,然后利用KHCO3,再把CO2,经化学反应使之变为甲醇(CH3OH)和水。“绿色自由”构想的技术流程如图:(注:分解池内的反应条件是加热;合成塔内的反应条件为300℃、200kPa和催化剂)①分解池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合成塔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X溶液可循环利用,溶质是___________(填写化学式)。(2)实际生产中,经常利用NaOH溶液来”CO2,流程图如图(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捕 捉室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②“反应分离”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该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物质属于碱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化学式)。6.在古代,人们常用贝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杂质不参加反应且不溶于水)和纯碱为原料制取烧碱,某小组同学按图所示流程进行实验,请你参与讨论并回答相关问题.(1)贝壳高温煅烧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操作Ⅰ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 、玻璃棒;(3)溶液蒸发结晶得到固体C的过程中,常用玻璃棒搅拌,其目的是【问题与发现】该小组同学所得到固体C一定是纯净的NaOH吗?【猜想与假设】根据反应原理,甲、乙、丙三位同学提出以下猜想:甲:纯净的NaOH 乙: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 丙:NaOH和Ca(OH)2的混合物【探究与验证】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设计下列方案,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如下表,请参与他们的探究并完成所缺内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甲 取少量固体C,溶于适量水形成溶液后,滴加几滴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 猜想成立乙 取少量固体C,溶于适量水形成溶液后,滴加足量 稀盐酸(合理均可) 无气泡产生 猜想不成立丙 取少量固体C,溶于适量水形成溶液后,滴加几滴饱和 溶液 猜想成立【反思与评价】同学们认真研究实验流程,讨论后一致认为乙、丙两同学的方案、现象和推理均正确,请你根据实验流程对甲同学设计的方案进行合理的评价:7.工业上用铝土矿(含氧化铝、氧化铁)制取铝的过程如下:[查阅资料](1)氧化铝和氢氧化钠溶液能发生化学反应,而氧化铁不能和氢氧化钠反应(2)2NaOH+Al2O3═2NaAlO2+H2O 请根据上述流程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操作Ⅱ的名称是______. (2)沉淀C的化学式是______,实验室用盐酸将其溶解得到______色的溶液. (3)生产过程中,除H2O可以循环使用外,还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有______.A.二氧化碳 B.氧化钙 C.氢氧化钠(4)写出溶液B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8.在古代,人们常用贝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杂质不参加反应且不溶于水)和纯碱为原料制取烧碱,某小组同学按图所示流程进行实验,请你参与讨论并回答相关问题.Ⅰ.定性研究(1)生成固体B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操作Ⅰ指的是______________,其中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 ;(3)溶液蒸发结晶得到固体C的过程中,常用玻璃棒搅拌,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猜想与假设】小组同学根据实验流程对所得的固体C的组成提出了质疑:甲同学认为:可能是NaOH、Na2CO3;乙同学认为: 可能是 ; 丙同学认为:可能是NaOH【交流与评价】请你把乙同学的可能猜想结果写在横线上;【活动与探究】甲同学取原溶液向其中倾倒一定量的稀盐酸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产生,于是得出该溶液中的溶质是NaOH、Na2CO3的结论,证实了自己的猜想。乙同学取原溶液向其中加入Na2CO3溶液无现象,据此否定了自己的猜想;他又重新取原溶液,向其中加入____________观察到与甲同学不同的现象,得出了和甲同学相同的结论。丙同学为了验证上述结论也取原溶液向其中滴加了少量稀盐酸,却发现无气泡产生。【解释与结论】大家经过分析找出了丙同学所用试剂与甲同学相同,却没有看到气泡的原因。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经过上述三位同学的共同努力,大家终于对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得出了正确结论。Ⅱ.定量探究【提出问题】固体产品C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呢 【设计实验】小组同学设计了两套不同的方案进行实验并测得数据如下:请你利用方案①所得数据计算固体产品C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请列出计算过程)【实验反思】另一组同学根据方案②所得数据计算出的氢氧化钠质量分数与方案①相比明显偏小,请你分析其中的可能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4九年级下学期中考化学实验探究题专项训练答案第一题答案(1)苏打 (2)不一定(3)不正确;因为苏打和小苏打与盐酸反应都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4)第二题答案第三题答案 C第四题答案①人工降雨 ②过滤 ③Na2CO3 NaOH ④AC第五题答案 (1)①2KHCO3K2CO3+H2O+CO2↑ ②3H2+CO2CH3OH+H2O ③K2CO3 (2) ①CO2+2NaOH=Na2CO3+H2O ②CaO+H2O=Ca(OH)2 ,Ca(OH)2+Na2CO3=CaCO3↓+2NaOH ③Ca(OH)2、NaOH第六题答案(1)CaCO3CaO+CO2↑ (2)漏斗 (3)使液体受热均匀,防止液滴飞溅碳酸钠 有白色沉淀产生 甲的设计方案不严密.实验过程中纯碱溶液与氢氧化钙不一定恰好反应,而纯碱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均显碱性,无论哪种物质过量,滴加酚酞均会变红,故不能据溶液变红确定只有氢氧化钠.第七题答案1)操作Ⅱ分离溶液和沉淀的操作,是过滤(2)A12O3、Fe2O3中加入浓的氢氧化钠溶液时,其中的A12O3会与之发生反应分别生成偏铝酸钠的水溶液,即为滤液B,所以沉淀C主要是Fe2O3,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溶液,呈黄色.(3)生产过程中生成的物质,可再次被利用的即可为循环物质,氢氧化钠、二氧化碳及氧化钙都是可循环利用的物质.(4)溶液B中的成分是偏铝酸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氢氧化铝,化学方程式为:2NaAlO2+3H2O+CO2═Na2CO3+2Al(OH)3↓故答案为:(1)过滤 (2)氧化铁(Fe2O3) 黄色(3)ABC (4)2NaAlO2+3H2O+CO2═Na2CO3+2Al(OH)3↓第八题答案Ⅰ.定性研究:(1)Na2CO3+Ca(OH)2=CaCO3↓+2NaOH;(2)过滤,漏斗;(3)使受热均匀,防止液滴飞溅;【猜想与假设】NaOH和Ca(OH)2;【活动与探究】适量CaCl2溶液或BaCl2溶液;【解释与结论】少量稀盐酸先和NaOH反应无气泡。Ⅱ.定量探究:①94.7%【实验反思】所得滤渣没有进行洗涤、干燥,使滤渣质量偏大,所求NaOH含量偏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