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界的物质性 导学案(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世界的物质性 导学案(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2.1世界的物质性导学案
[课标要求] 阐释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表达无神论立场。
[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
2.科学精神:通过对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理解,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3.公共参与: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指导实践活动。
【新知导学】
一、自然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在本质上是 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 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 中的一部分。
(2)物质概念
①含义:物质是 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 。
②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③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 ,而不是指某一种 的物质形态。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从其产生来说:人类社会是 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 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从其构成来说: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 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二、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一切物质都具有的 ,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再到人类 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即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即 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 。
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高度发达的 ,是意识活动的 。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 。
4.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 的反映,都是 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 的结果。
5.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 ,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 意识。
【易错提醒】
1.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是一回事。
2.构成生产方式的两个要素中,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而生产关系则是主观的。
3.意识是大脑的机能。
4.只有正确的意识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5.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合作探究一
在关于世界的客观性的课堂讨论中,甲乙两位同学分别谈了自己的看法。
甲同学:自然界在人类产生之前,是客观的;在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就不具有客观性了。
乙同学:自然界是客观的,社会则是主观的。
上述观点是否正确,请谈谈你的看法。
合作探究二
1920年印度加尔各答附近,人们发现并救出了两个狼孩,她们进孤儿院时,具有狼的特征,每天晚上,隔一段时间就要像狼一样嚎叫,专吃生肉;喜欢啃骨头,用舌头舔水,没有感情,只知道饥饿的时候觅食,饱的时候就休息,昼伏夜出,靠四肢行走。
狼孩有健康的人脑,为什么没有产生人类的意识?
核心归纳
1.如何理解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人脑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2)意识只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动物的大脑不会产生意识。
(3)电脑不会产生意识,也不能代替人脑。电脑智能是人类意识活动的产物,接受人的指令进行工作,自身没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4)要产生意识,除了人脑,还必须在社会实践中,使客观存在作用于人脑。长期脱离社会或大脑受到损害的人,不能形成意识。
2.全面把握物质决定意识
(1)表现(世界观原理):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①从时间上看: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
②从性质上看: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统一于物质,意识依赖于物质。
③从地位上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
(2)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核心归纳 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巩固提升】
1.火星,对于中国人而言,曾经是一颗神秘的星球。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将逐渐揭开火星的神秘面纱。国家航天局发布的天问一号探测器拍摄的高清火星影像图,成像区域内火星表面小型环形坑、山脊、沙丘等地貌清晰可见。据此可知(  )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人类的活动会破坏自然
③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④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在距地球5.6亿光年的类星体“马卡良231”内,中外科学家联手首次发现了氧气,这次银河系外氧气的发现,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宇宙物质组成的认识。这一科学发现进一步佐证了(  )
①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②物质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
③物质是由人的意识产生的
④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对人类造成严重的威胁,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积极行动。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气候行动目标,提振了国际社会信心,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多边进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重要贡献。这表明(  )
①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②人类社会既具有物质性又具有整体性
③全球气候治理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
④气候治理规律比气候变化规律更难掌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世界的物质性导学案答案
[课标要求] 阐释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表达无神论立场。
[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
2.科学精神:通过对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理解,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3.公共参与: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指导实践活动。
【新知导学】
一、自然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2)物质概念
①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③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从其产生来说: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从其构成来说: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二、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再到人类意识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即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即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4.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5.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
【易错提醒】
1.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是一回事。
纠正:客观实在是指物质,而“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2.构成生产方式的两个要素中,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而生产关系则是主观的。
纠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都是客观的。
3.意识是大脑的机能。
纠正: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4.只有正确的意识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纠正: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5.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纠正:意识的源泉是客观存在。
合作探究一
在关于世界的客观性的课堂讨论中,甲乙两位同学分别谈了自己的看法。
甲同学:自然界在人类产生之前,是客观的;在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就不具有客观性了。
乙同学:自然界是客观的,社会则是主观的。
上述观点是否正确,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自然界具有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在人类产生之前和之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客观的。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自然及其属性与规律都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然界是客观的。
(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所以社会也是客观的。甲乙同学的观点都是片面的。
合作探究二
1920年印度加尔各答附近,人们发现并救出了两个狼孩,她们进孤儿院时,具有狼的特征,每天晚上,隔一段时间就要像狼一样嚎叫,专吃生肉;喜欢啃骨头,用舌头舔水,没有感情,只知道饥饿的时候觅食,饱的时候就休息,昼伏夜出,靠四肢行走。
狼孩有健康的人脑,为什么没有产生人类的意识?
答案 有了健康的人脑并不意味着就有了意识。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意识的形成离不开人脑,但人的意识还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狼孩虽然有健康的人脑,但长期离开人类社会,缺乏实践,所以不能形成人类特有的意识。
【巩固提升】
1.火星,对于中国人而言,曾经是一颗神秘的星球。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将逐渐揭开火星的神秘面纱。国家航天局发布的天问一号探测器拍摄的高清火星影像图,成像区域内火星表面小型环形坑、山脊、沙丘等地貌清晰可见。据此可知(  )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人类的活动会破坏自然
③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④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人类的活动如果违背自然规律会破坏自然,②观点片面且与材料无关。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③错误。①④符合题意。
2.在距地球5.6亿光年的类星体“马卡良231”内,中外科学家联手首次发现了氧气,这次银河系外氧气的发现,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宇宙物质组成的认识。这一科学发现进一步佐证了(  )
①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②物质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
③物质是由人的意识产生的
④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人的感觉属于意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②错误。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不是由人的意识产生的,③错误。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3.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对人类造成严重的威胁,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积极行动。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气候行动目标,提振了国际社会信心,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多边进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重要贡献。这表明(  )
①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②人类社会既具有物质性又具有整体性
③全球气候治理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
④气候治理规律比气候变化规律更难掌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材料未体现全球气候治理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故③不选。材料未体现气候变化的规律难以掌握,而且气候治理规律与气候变化规律二者无法比较哪一个更难掌握,故④不选。故①②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