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教案

资源简介

故都的秋讲课稿
教学目标:
通过对意象的概念的理解学会找意象
通过对意象的分析,品味郁达夫笔下的“秋味”
通过分析意象的作用,理解作者情感。
一、导入课文
秋天是一个让人思之倍感凄凉的季节,是马致远笔下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王实甫笔下的“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是屈原笔下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可是在作者郁达夫笔下,秋天,是清晨院落里的一碗浓茶,让人赏玩不够;是斜桥影里都市闲人的秋雨话凉,平平仄仄的声韵,恰到好处,是作者深切的眷恋、不可自拔的痴迷。这浓浓的秋味和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都蕴含在作者所选的意象之中。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学习目标跟着郁达夫先生走进他意象中的秋天。
二、走进课文
1、作家作品
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1913年留学日本,十年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发了爱国热忱。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短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
2、写作背景
九一八事变后,日寇步步紧逼,北平也即将遭到践踏。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居住近三年。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
3、解题
故都二字表明描写的地点,作者用“故都”而不用北平或北京,更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深切的眷恋之情。秋则是全文写作的重点。
三、鉴赏课文
(一)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故都的秋给作者的整体感受是怎样的?
清、净、悲凉
(二)文中描绘了秋景的几幅画面?主要在哪些段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庭院秋景
秋槐落蕊
秋蝉残声
秋雨话凉
清秋佳果
1.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第一幅画面内容。
碧绿的天底下,五颜六色的牵牛花荟萃成流光溢彩的野花圃。天上偶尔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灰色的驯鸽。坐在院子里,手捧茶碗,数着槐树底下漏出来的日光。
2.画面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
破屋 悲凉
天色 清
鸽声 静
日光 清
牵牛花 悲凉
秋草 悲凉
1.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第二幅画面内容。
早晨起来,入眼的便是一片秋意,槐树的落蕊铺了满地,脚踏上去极柔软,没有一丝声响,细闻起来,气味也没有。这时候扫街的正在不急不缓地,颇有节奏的将落蕊一一扫除,灰土上空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三)文章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可是在第二段与第十三段都写到了南国的秋,这是为什么?
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北国之秋的特点——清、静、悲凉
四、于意象的概念中发掘郁达夫笔下的意象
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如文中的牵牛花、秋草、驯鸽等,这些本是普通的,在北平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有的客观物象,经过作者绘声绘色的描绘,便注满了作者的主观情思。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散文,所选物象大体都来自大自然,这里不再一一列举。有时,散文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所铺陈的社会生活情节和史实,也是用来寄托情思的。文中就有一段令人玩味地生活场景的描绘。“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这段秋雨话凉场景的描绘不仅透露出作者内心的悲凉,更流露出了他追求淡泊、恬静、悠闲的生活情趣。
五、于意象的作用中体悟郁达夫笔下流露的情感。
诗歌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我认为散文亦是如此。散文中意象的选择也应该都有其目的。每个意象的出现应该都有其特别的功用。
意象往往能够营造氛围。在牵牛花出场前,他特意营造了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的氛围:“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破屋、浓茶、碧天、驯鸽、尖细且长的草,这个时候再加上牵牛花的蓝朵,真的让人感到了秋天特有的清气扑面而来。
意象还能够达到借景抒情的效果,作者往往会借助自然意象来抒发个人的情思。郁达夫所选的意象无论是郊野的虫唱、山间的夜月、古寺的钟声,还是清晨的落蕊、秋蝉的残声、层层凉意的秋雨,这些都透露着浓浓的“悲凉“ 。
而这“悲凉“的意象里恰恰又体现着作者个人的气节、品质或性格。在写”牵牛花“时,他说”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在写”秋草“时,他说”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在写”清晨落蕊“时,他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这些明明就是极其冷清、萧索的意象,在作者的笔下却具有一种特别的美。这不仅是他敏感忧郁性格的体现,也是他诗人气质的体现。在郁达夫看来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忧郁本来就是郁达夫的个人性格。郁达夫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三岁丧父,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深受传统文化熏染。曾赴日本留学十年,在异国他乡保守孤独苦闷。这使得他的忧郁气质一直在潜意识里影响着他的创作。所以他的意象的选择和描绘才会那么的悲凉、萧索且富有美感。
文章里面有天地,意象里面蕴乾坤。我们可根据作者富有诗意的景物描写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正如本文,我们通过对意象的把握,既看到了郁达夫的悲凉意绪,又看到了他那淡泊、恬静、悠闲的生活情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