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科n 学KEXUE六 年 级 (下册)河北人民出版社六 年 级 (下册)六 年 级 (下册)河北人民出版社编1 昼 夜 的 形 成 ............................................22 地球、月 球 和 太 阳 .............................. 63 四 季 的 形 成 ............................................ 94 认 识 科 技 革 命 .................................... 135 水 污 染 ................................................... 176 空 气 污 染 ...............................................217 蝙 蝠 与 雷 达 .........................................268 生物的启示 ......................................... 309 漂 浮 的 船 ..............................................331 0 工程 师 的发明创造 ........................... 37O1 1 太 阳 系 .................................................. 421 2 美 丽 的 星 空 ......................................... 451 3 浩 瀚 的 宇 宙 .........................................481 4 探索宇宙 .................................................511 5 人 造 地 球 卫 星 ....................................551 6 在 太 空 中 生 活 ....................................58宇宙1 7 建 筑 物 的 结 构 ..................................621 8 建 筑 物 的 系 统 ..................................651 9 科学技术对建筑物的影响 ...........682 0 仿生建筑模型大比拼(一) ...........722 1 仿生建筑模型大比拼(二 ) ...........762 2 仿生建筑模型大比拼(三) ...........79o科 学 敎 师 用 书 六年级下册、编写目的( 一 ) 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立德树人课程教材是人类文明成果、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党的教育方针、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通过课程和教材改革推进立德树人,是对立德树人规律的深刻把握,是立德树人实践的重要经验。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修订课程标准和教材,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行动,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二 )落实课程标准,完善教材体系通过编写修订教材,全面落实和体现2017年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和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认知规律,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按照课标中三个学段的学习内容和目标,统筹构建和完善1 一 6年级12册教科书及学生活动手册。将科学知识、方法、思想等学习内容融入学生喜爱的科学主题之中,帮助学生从小亲近科学,体验以探究学习为主的多种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伦理观念和热爱科学的品质。( 三 )培养科学素养,应对时代挑战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本次教材编写修订,注重培养学生科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大科学素养。这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同时,当今社会正在飞速发展,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需要及时更新和完善科学教材的内容和编排。在对国002内外主流科学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教育教学实际,批判地借鉴国际经验,编写修订具有时代性、前瞻性、民族性和国际性的小学科学教材,反映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和前沿发展概况,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二、编写依据( 一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教材依据《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把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及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的发展融为一体,构建一、二年级,三、四年级和五、六年级三个学段的学习内容,全面体现课程目标。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认知规律,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加深学习内容,逐步开放学生学习的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地、多样化地学习。( 二 ) 以科学教育理论为依据教材注重吸收先进的科学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编写修订以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理论为指导,整体规划教材内容体系,每个年级以一组统一概念统整学科间知识体系并体现年级、学段的学习进阶,1 一 6年级分别是:“特征和性质” “性质和变化” “变化和运动” “运动和联系” “联系和规律” “规律和系统”。教材编写以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STEAM)教育理念为指导,在每册设置一个 “科学擂台” (STEAM单元或课程),提出挑战任务,帮助学生整合各学科的学习,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三 ) 以教育心 理 学 为依据教材注重吸收经典的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创设、建构情境和问题,强调以儿童的认知经验为出发点,提出并探究科学问题,通过个人建构和社会建构获得科学知识和经验。探究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综合、概括、演绎、推理等探究和思维方法,每个年级侧重培养一组思维方法并体现年003科学教师用书 六年级下册级、学段的递进,1 一6年级分别是: “比较和分类” “分类和综合” “综合和归纳” “归纳和概括” “概括和演绎” “演绎和推理”。教材吸收多元智能理论,注重科学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综合运用从语文、数学、艺术、综合实践等课程中学到的语言表达、写作、简单计算、绘画、审美、动手实践、信息技术等能力。如一年级上册的STEAM课程— 贴画大比拼,不仅引导学生回顾了本册“植物” “动物” “物体”等单元的科学知识,在贴画的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绘画、审美、动手实践、语言表达等能力。(四 )以实证研究成果为依据从2002年至今,本套实验教材先后在全国18个省推广使用,累计发行总量8000多万册。教材使用过程中,编写组针对教师、学生、家长开展了教学研讨会、科学沙龙、调査问卷、访谈等形式多样的调研活动,及时了解教材的使用动态及教材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调研结果说明原教材在总体上获得了实验区教师和学生的充分肯定,特别是在内容的综合化编排、教学方式的活动化设计及STSE的渗透融合方面获得了广泛好评,同时也发现原教材中存在一些不足,如个别课题的教学内容过多、探究模块不太明晰等。此次修订编写组在继7承原教材优点的基础上,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全面提升:一是依据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按照六组统一概念的学习进阶重新整合三个学段的教学内容;二是基于前沿的科学发现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重新规划课程理念、教材内容以及呈现方式,强化教材的时代性;三是在保持原教材特色的基础上,注入新的特色;四是针对调研中发现的原教材中的不足,通过分解某些课程教学内容和设置清晰的课程学习板块等措施逐一完善。编写组充分吸收多年来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力求将科学课程开发的研究与教材编写有机地结合起来。近年来教材主编及编写人员赴加拿大、美国及欧洲国家进行访学研修,对发达国家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趋势、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开发与修订、课内外科学教学活动的开展与评价等进行实地调研,其研究成果 (如 《G20国家教育研究丛书— 加拿大基础教育》等 )为教材编写修订提供了重要参考。參 ^ 三、编写原则( 一 ) 教材内容整合化的原则通盘考虑课程标准中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等目标,围绕统一概念将相关教学内容整合成教学单元;通过多样的探究活动整合探究和思维过程;借助丰富的评价方式整合教学与评价过程;基于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STEAM)领域的学习,整合跨学科学习内容和方式;根据探究活动的特点,整合教材中呈现的科学内容和活动手册中呈现的活动指导、记录、拓展和评价。( 二 ) 强调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的原则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使他们通过自己与生活环境的相互作用,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从学习内容的选择、探究活动的安排到教材的呈现方式,都贴近实际,立足于调动和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三 ) 注重科学探究过程,全面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原则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探究过程是科学课程组织与实施的主要方式。将科学素养的四个维度— 科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融合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根据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寻求科学本质与教育本质的统一,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四 ) 面向全体学生,实现教材的弹性和开放性的原则充分考虑我国学生的生活环境、经验背景和个性特征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作业、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和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并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学习0005Jr科 学 敎 师 用 书 六年级下册、编写思路 隱I( 一 )内容体系本套教材以统一概念的学习进阶为主线,每个年级以一组统一概念统整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等内容标准,1-6年级统一概念的学习进阶具体体现为: “特征和性质” “性质和变化” “变化和运动” “运动和联系” “联系和规律” “规律和系统” 。一、二年级学段主要体现特征、性质和变化,三、四年级学段主要体现变化、运动和联系,五、六年级学段主要体现联系、规律和系统,从而实现以统一概念为主线的科学学习的螺旋递进和学段进阶。同一个科学概念,不同学段学习的具体内涵不同,例如:地球和宇宙科学中关于“天气” 的概念,一 、 二年级学段要求学生知道常见的天气现象的基本特征,三、四年级学段通过归纳概括各种常见的天气现象,逐渐形成天气概念,五、六年级学段则深入理解天气现象,综合物质学科等相关学科知识分析了解常见天气的成因。三个学段间围绕统一概念的学习进阶整合教学内容并组织教学单元,单元顺序的编排同时兼顾学生生活经验的扩展和季节变化。这种以统一概念整合学科知识的体系,有利于科学概念的学习和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单元顺序体现季节的变化,增强了教材的适用性和实用性。( 二 )组织结构本套教材的每一分册均采用“单元一课题一活动一评价” 的组织形式。根据统一概念和各学科的主要科学概念组织每册教材。每册分为4一6个单元,每个单元由3—7个课题组成,各课题通过该单元围绕的主要科学概念联系到一起。根据科学(物质、生命以及地球和宇宙科学)以及工程和技术的学科属性不同,二者的具体呈现方式也有所不同。科学内容呈现的基本思路为:根据自然界事物和现象产生的疑惑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产生问题一一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总结反思一应用迁移。工程和技术内容呈现的基本思路为:由适应环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案— 交流分析解决方案— 优化解决方案— 总结反^者.思---应用迁移。每个课题由1 一 3个活动组成,活动类型丰富,活动实施方案具体。每个活动力图将科学知识、探究、态度以及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STSE) 的学习和培养有机地整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将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和接受学习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引领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探究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综合、概括、演绎、推理等探究和思维方法,每个年级侧重培养一组思维方法并体现年级、学段的递进,1—6年级分别是: “比较和分类” “分类和综合” “综合和归纳” “归纳和概括” “概括和演绎” “演绎和推理” 。 一 、 二年级学段活动注重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探究和思维活动(其中比较、分类是核心 ),认识自然界各领域中个别事物的显著特征(形态、性质等)。三、四年级学段活动注重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综合等探究和思维活动( 其中归纳、综合是核心),认识自然界各领域中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建立某种概念,了解事物的性质、变化和联系。五、六年级学段活动注重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归纳、概括、演绎、推理等探究和思维活动(其中概括、演绎是核心),认识各领域中自然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运动变化规律。同一个科学概念,不同学段学习的具体内涵不同,进而学习侧重的思维方法也不同,例如:物质科学关于“水的状态” 概念的学习,一 、 二年级学段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知道液态水的基本特征;三、四年级学段需要通过综合分析归纳出冰、7jC、7jC蒸气虽然在形状和体积等方面有区别,但都是同一物质;五、六年级学段则需要概括出温度是影响水的状态变化的主要原因,并能通过演绎推理知道云、雨、雾、雹等与水的状态变化相关。007I科学教师用书 六年级下册五、教材特色教材的编写修订在吸收原教材内容综合化、教学活动化、评价多元化、呈现方式多样化等特色的基础上,在体系结构、呈现方式与风格等方面突出以下特色:( 一 )围绕统一■概念的学习进阶构建教材体系依据《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三个学段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因此,本教材以统一概念的学习进阶为主线,统整学科间的知识体系。教材单元主题的设置直接或间接反映学生生活经验的扩展,单元顺序的编排同时体现季节的变化。这一体系能够促进学生参与科学实践,实现对主要科学概念的深入探索,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深度理解,并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注重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的融合,开展探究式学习注重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科学思维,促进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 ) 课题编写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从观察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比较、分类、综合、归纳、概括、演绎等思维发展,不同年级和学段侧重的思维方法螺旋递进; (2 ) 课程设置清晰的学习模块,在探究的每个环节渗透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活动侧重从生活中真实的情境问题出发,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会提有价值的问题的意识,并通过学生体验探究过程解决提出的问题。通过对内容知识、探究过程等的应用和拓展,建构科学学习的基本思维方法;( 3 ) 探究活动过程注重对学生的表达能力、比较能力、识画图能力、数学能力、动手能力、审美能力、空间构图能力、想象能力等基本探究能力的培养。整体上探究活动具有显著的生活化烙印,突出了 “做科学” 的理念,反映了“做中学、学中思” 的思想,促进了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的融合,强化了科学课程对学生生存、生活、成长乃至发展的影响。( 三 )注重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STEAM)之间的联系,倡导跨学科学习增强科学学习的跨学科性、趣味性、体验性、情境性、协作性、设计性、艺术性、实证性等。在设计活动时,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综合运用从语文、数学、艺术、综合实践等课程中学到的语言表达、写作、简单计算、绘画、审美、动手实践、信息技术等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在每册最后设计一个STEAM ( 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数学Mathematics ) 单元或课程(科学擂台),如贴画大比拼、小小气象站、机器模型等; (2 ) 在一些课程中,以知识拓展的形式呈现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的新成果(例如纳米技术、机器人技术、高速铁路等 ),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社会、环境带来的变化和影响等; (3 ) 在一些单元的最后一节课中,从应用的角度设计教学活动,并注重与信息科学的联系。( 四 )注重培养基本的科学伦理观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伦理观念: ( 1 ) 在一些活动中设置 “提示” 专栏,提醒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注意树立爱护动植物、珍惜资源和保护环境等伦理观念,帮助学生将科学伦理观念渗透到日常生活当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 ) 在一些课题的 “拓展阅读” 栏目、 “科学在线”网站链接中,提供多样的科学伦理阅读材料,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或者进一步査阅资料了解科学史上典型的科学伦理事件,弓丨发学生对科学伦理和社会责任的多维度的认识和思考; (3 ) 在一些涉及现代高新技术、资源、环境、生态等课题中,通过设置 “辩论”栏目引导学生分析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带来的潜在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促进学生独立思维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六、六年级下册教材内容说明六年级教材围绕“规律和系统” 这组统一概念,以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和现象作为切入点,统整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009与工程四部分教学内容,进行单元与课题的设计。六年级下册围绕11个主要科学概念,将物质科学领域中的材料的漂浮能力、地球对物体施加的引力,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中的昼夜和四季的成因、太阳系和银河系、常见的星座、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技术与工程中的重大发明和技术产生的影响、仿生产品和工程设计部分等内容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共设计了 6个单元。“昼夜和四季” 是本册的起始单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制作、观察、査阅资料等活动,先认识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与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再认识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和相对运动方式,了解地球的引力;最后认识四季的成因。“科技革命的影响” 单元,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实验、观察、调査等活动,先认识什么是科技革命及其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再认识什么是水污染、水污染产生的原因和危害;最后了解空气污染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大自然的启示与发明” 单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阅读、制作等活动,先认识雷达、粘扣等发明可以在自然界找到原型;再认识常用材料的漂浮能力;最后认识工程师利用科学原理发明创造的实例。“宇宙” 单元,指导学生通过观察、阅读、计算、实验、制作等活动,先认识太阳系的组成;再了解常见的星座的特点;然后认识宇宙的主要特征;最后认识人类探索宇宙的技术发展历程。“风格各异的建筑” 单元,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实验、调査等活动,先认识建筑物结构与力的关系;再认识建筑物的系统;最后认识科学技术对建筑物发展的影响。“科学擂台^ 仿生建筑模型” 是本册的STEAM综合课程单元,属于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内容。本单元通过设计、制作、展示、改进、测试等活动,指导学生首先从实际需要出发,明确活动任务和要求,选择自己的活动项目,并根据项目分析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具体问题,围绕问题通过调研收集信息,设计制作方案;然后通过选择材料和工具制作、组装仿生建筑模型,并对模型的预期效果进行测试、评估和优化;最后通过展示、交流、评价,不断对仿生建筑模型进行改进和完善,使模型达到最佳效果。010本套教材的各分册采用“单元一课题一活动一评价” 的组织形式。每册分为4一 6个单元,每单元由3—7个课题组成,在每册最后设计一个STEAM单元或课程(科学擂台)。单元中的每个课题由1 一 4个活动组成,各课题通过该单元围绕的主要科学概念联系到一起。六年级下册主要体例和栏目:1 . 单元页:一幅完整的彩图,并以问题、简短语句或小诗的形式反映本单元的主要内容。2 . 情境与问题:通过图和文字,创设生活中真实的问题^ 情境与J司题情境,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探究性问题。3 . 探究与发现: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观察、实验、制, 探究与发现作等不同类型的活动。4 . 活动:探究与发现下面的具体的活动设计,如探究活动较多,可以用1、2、3等标记区分出来。假设] 思考]5 . 图标:活动中设计了 “假设” “思考” “交流” “讨交流j 锊论]论” 等图标。 目的是凸显科学探究或工程实践的过程。6 . 提示:提示学生活动的思路和在活动中应注意的事 使用工具注意安全! '项。7 .资料:提供与活动密切相关的资料。 资料8 . 科学在线:提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科学知识、技术发明、生活应用等。9 . 应用与拓展:本课知识内容、探究活动等的应用与拓应用与拓展展,又为希望进行更深入学习的学生提供了机会。《科学学生活动手册》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跟教科书同步配套,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记录手册,每一节科学课都要使用,是培养学生养成记录习惯的重要手段和评价学生过程性学习的主要载体。011科 学 教 师 用 书 辨 级 下 册八、教师用书的体例和栏目教师用书是本套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教师理解学生用书的编写意图、活动目标、评价标准等,并为教师提供背景资料、教学建议、课程资源等。教师用书栏目设计如下:1 . 单元概述:简要介绍本单元的内容,与其他单元的关系,所包含的课题以及所需课时。2 . 单元教学目标: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STSE等方面提出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期望学生达到的目标。其中STSE是 科 学 (Science) 、技术 (Techno logy)、社 会 ( Society) 、环 境 ( Environment)的英文缩写。依据课程标准,写明本单元主要科学概念的教学完成的是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哪一个目标内容,便于教师理解与掌握本单元的设计意图。3 . 本课概述:介绍本课在单元中的位置和作用、内容和结构、逻辑关系、教学目的等。4 . 学习背景:说明教学内容选择的知识背景和学生的认知背景,方便教师理解教学活动的设计意图。5 .教学目标: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 境 (S T S E )等方面提出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期望达到的目标。6 .教学准备:列出完成本课教学所需要准备的材料和工具的种类、数量等。7 . 教材说明:对教科书中的文字、图片、对话框等所包含的意义进行说明。筒要阐述教材设计目的、意图。8 .教学建议:提出对课时安排的建议,提供本课教学设计的参考案例。9 .课程资源:提供与本课教学有关的活动内容和知识内容,即拓展活动和拓展知识。为完成本节课教学,帮助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提供一些参考资料。1 0 .教学札记:教师可以在此记录自己在教学中的心得,并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 *. :V ■'mm績' m第 一 单 元 昼夜和四季本单元属于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太阳东升西落和一年中四季变化现象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月球、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和相对运动方式,昼夜和四季的形成等。本单元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通过观察、实验、制作、捜集资料等活动,指导学生先认识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与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再认识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和相对运动方式,了解地球的引力;最后认识四季的成因。科 学 教 师 用 书 六年级下册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 、实验观察、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利用新的思路、新的材料、新的方法探究昼夜和四季成因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尊重证据,作出判断,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大家的意见,形成集体观点的科学态度。本单元包括 “昼夜的形成” “地球、月球和太阳” “四季的形成” 三课,建议安排4课时。科学知识1-能归纳出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与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2 .能说出地球自转轴(地轴)及自转的周期、方向等。3. 能描述月球、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和相对运动方式。4. 能说出地球不需要接触物体就可以对物体施加引力。5. 能说出正午时物体影子在不同季节的有规律的变化。6 .能归纳出四季的形成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有关。科学探究1 .能从日常现象与天体运动相互关系的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 能从地球运动的角度对昼夜和四季的形成作出假设。3. 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信息。4. 能用科学的语言、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5. 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推理等方式得出结论,判断假设与结论是否一致。6.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和结果性评价科学态度1 .能对昼夜和四季的成因等表现出探究的兴趣。2. 能利用新的思路、新的材料、新的方法设计实验或制作方案。3 .能与他人合作学习、交流沟通,形成集体的观点。科学、技朮、社会与环境(STSE)能说出昼夜变化、地球引力、四季变化与人们生活、生产之间的联系。对应科学课程标准的主要科学概念5 .1有的力直接施加在物体上;有的力可以通过看不见的物质施加在物体上。5—6年级:. 知道地球不需要接触物体就可以对物体施加引力。13 .1地球每天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等有规律的自然现5一 6年级 : 知道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与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 知道地球自转轴(地轴)及自转的周期、方向等。13.2地球每年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形成四季等有规律的自然现象。5—6年级: 知道正午时物体影子在不同季节的有规律的变化。 知道四季的形成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有关。13 .4太阳系是人类已经探测到的宇宙中很小的一部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5—6年级:. 描述月球、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和相对运动方式。mmmm情境与问题曰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太阳升起就是白天,落下就是黑夜,白天和黑夜交替出现。这些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和天体的运动有什么关系?i:c 探究地球的运动开个学术研讨会,讨论地球怎样运动才会出现上述现象。地球自转时围绕着 条假想的轴 人们称之为地轴昼夜和四季f w ' '比一比,谁的理由更充分,谁的解释更清楚。提$ 有些不容易直接观察到的现象,可以通过模拟实验进行研究。当不同的假设似乎都能成立的时候,应该改变一下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从更多更广的方面去思考。第一组认为天体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引起的,他们将用下面的实验进行验证,你们怎样做呢?实验方法:1. 一名学生手举着太阳模型,另一名学生坐在转椅上,面向太阳模型。2.坐在转椅上的学生假定自己是地球,自己的左边是东,右边是西。然后分别缓慢地进行顺时针旋转(自东向西)和逆时针旋转(自西向东),同时观察“太阳”在视野中的运动情况。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键论」我们怎样转动时,才能看到 “太阳 ” 东升西落?由此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0命 命 命 杂 昼夜和四季 余 命 佘 柰关于天体的运动,不同时期的人们有不同的认识。人们是怎样逐渐认识天体的运动的?................................................... ............................................................................................................................................................................- - o哥白尼的 “ 日心说 ”很久以前,人们认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是由于太阳围绕地球转动发生的,于是有人提出了 “地心说” 。16世纪初,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长期的观测、研究,发现 “地心说”是错误的。他对星空,尤其是对行星的运动状况做了将近40年的观测计算,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宇宙理论— “ 日心说” 。哥白尼认为,处于宇宙中心的不是地球,地球和别的行星一起绕太阳运转,只有月亮绕地球运转。 哥白尼(1473~1543)地球像陀螺一样不停地绕着地轴自转, 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2 模拟昼夜的形成一、我们每天都要经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变化,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 的 ?假 设 ]我认为昼夜交替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的。实验方法:1 .在地球仪上确定一点,粘上橡皮泥做的小人。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光照射地球仪,使地球仪被照亮一半,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区域。2 .将地球仪自西向东缓慢转动,观察橡皮泥小人所在位置是否出现“昼Q 夜” 交替现象,并将实验现象记录下来。 ^昼夜和四季■ j 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推想自然界中昼夜交替现象出现的原因。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朝向太阳的那面是白昼,背对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V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先迎来黎明在同一天中,上海和乌鲁木齐哪个城市先被太阳照到?e昼沒和四季P 探究地球的运动把实验中看到的太阳的运动方向记录下来。当我们逆时针旋转时,看到太 当我们顺时针旋转时,看到太阳自_____向_____运动。 阳自_____向 运动。我得出的结论:模揪昼夜的形成将模拟实验中看到的昼夜现象记录在下图中C根据实验现象,我推想昼夜交替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昼 夜 和 3Z H O U Y E D E X IN G C H E N G本课概述本课是在低年级学生认识了太阳的东升西落之后,进一步认识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与天体东升西落现象。本课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1 “探究地球的运动” 目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自转及自转的方向和周期。活动2 “模拟昼夜的形成” 意在通过实验、观察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昼夜是怎样形成的。应用与拓展 “谁先迎来黎明”旨在引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判断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沟通交流、反思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探究昼夜交替成因的兴趣;树立学生尊重证据、作出判断,与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尊重他人、形成统一观点的科学态度。本课重点是认识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的成因。学习背景地球自转是一种绕轴旋转运动,在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观察则呈顺时针方向,习惯上称为自西向东旋转。地球自转周期为一日,因参照点不同而有恒星日(以恒星为参照点所度量的地球自转周期)、太阳日(以太阳为参照点所度量的地球自转周期)和太阴日(以月球为参照点所度量的地球自转周期)之别,时间分别为23时56分、24时和24时50分。自转角速度为每小时15度,线速度则因纬度和海拔不同而异。地球自转决定了地球上昼夜的更替,并使地表一些自然地理过程具有昼夜节奏,还使运动物体如气团、洋流和流水发生偏转。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地球的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以及与自转方向相反的潮汐波。学生在低年级时已经认识了太阳的东升西落等现象, 这为学生进一步认识昼夜形成的原因等知识提供了基础。016窜 11 "1本田昼夜的形成科学知识1-能说出地球在不停地绕着地轴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2 .能归纳出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科学探究1 .能从昼夜交替现象与太阳东升西落的联系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 .能对地球的运动和昼夜交替成因作出假设。3 .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取有关地球运动和昼夜交替成因的信息。4 .能用科学的语言、记录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5 .能运用分析、归纳、推理等方法得出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6 .能对探究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科学态度1 能对天体的东升西落和昼夜交替出现的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2 .能大胆质疑,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关于形成“天体东升西落”现象的可能性。3 .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大家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科学、技朮、社会与环境(STSE)能举例说明昼夜交替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教师准备转椅、太阳模型、地球仪、橡皮泥、手电筒、同一地点昼夜情境图、哥白尼 “日心说” 视频等。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017科 学 教 师 用 书 六 年 级 下 册冷 ,‘教材说明教材内容分为三部分。( 一 ) 情境与问题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太阳升起就是白天,落下就是黑夜,白天和黑教材呈现的是同一地点 夜交替出现。这些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和天体的运动有什么关系?的昼夜情境:太阳出来是白天,太阳落下是黑夜。学生对太阳东升西落造成的昼夜交替现象非常熟悉,但他们不清楚太阳东升西落与什么有关。这种认知上的冲突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iT发现而提出探究性问题: “这些探究地球的运动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和天体开个学术研讨■会,讨论地球怎样运动才会出现上述现象。的运动有什么关系? ”( 二 )探究与发现该部分安排了 “探究地球的运动” 和 “模拟昼夜的形成” 两个活动。活动1 : 探究地球的运动 比一比,谁的理由更充分,谁的解释更清楚。教材以科学探究为主 i 弓 - ;有j 些不容易直接观察到的现象,可以通过模拟实验进f 行研究。当不同的假设似乎都能成立的时候,应该改变一下线 ,设计了四个层次的内,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从更多更广的方面去思考。容:1 .作出假设。教材首先利用文字引领学生通过学术研讨会的形式对上面的问题第1课昼夜的形成作出假设;接着利用图片呈实验方法: 现了学术研讨会的形式和方1. 一名学生手举着太阳模型,另一名学生坐在转椅上,面向太阳模型。2.坐在转椅上的学生假定自己是地球,自己的左边是东,右边是西。然后分 法,通过语言框引领学生有别缓慢地进行顺时针旋转(自东向西)和逆时针旋转(自西向东),同时观察“太阳”在视野中的运动情况。 理有据地进行分析和假设;利用小鼠标呈现了地轴的概念,目的是引领学生利用科学语言进行鍵。课前多数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已经知道了地球绕着太阳转,地球自身也在转动。因此假设的重点为:地球是怎样自转的,是随意地自转,还是绕着一个轴转动?自转的方向是怎样的?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几个问题中难度较大的是地球自转的方向。教学中建议引导学生利用实例进行分析与推想,使多数学生能够假设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可能是自西向东。2 .实验观察。教材首先利用小鼠标引领学生通过实关于天体的运动,不同时期的人们有不同的认识。人们是怎样逐渐认识天体的运动的? 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淨 鮮在& .......... - ..................... 确;接着利用图文形式呈现哥白尼的“日心说”很久以前,人们认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是 了实验方法,并利用图标引由于太阳围绕地球转动发生的,于是有人提出了“地心说”。16世纪初,波兰天文学家哥 领学生将实验结果记录在白尼经过长期的观测、研究,发现“地心说”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是错误的。他对星空,尤其是对行星的运动状况做了将近4 0年的观测计算,提出了一种 该实验的关键是坐转椅全新的宇宙理论— “日心说”。哥白尼认为,处于宇宙中心的不是地球,地球和别的行星 的学生要规定好方向,可以一起绕太阳运转,只有月亮绕地球运转。 哥白尼(1473~1543)以自己的左边为东,右边为地球像陀螺一样不停地绕着地轴自转, 西。根据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象,再利用相对运动的知识来判断地球自转的方向。科学教师用书 六年级下砑3 .得出结论。教材利用 “讨论” 的形式引领学生分析“我们怎样转动时,才能看到 ‘太阳 ’ 东升西落? ” 进而得出实验结论;利用文字框直接呈现了实验结论,目的是引领学生利用科学语言描述科学概念。4 .拓展延伸。教材利用 “科学在线” 呈现了哥白尼的“日心说”,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人类对天体运动的探索历史,树立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思想。活动2 : 模拟昼夜的形成该活动以科学探究为主线,设计了四个方面的内容:1 .提出问题。教材利用文字引领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 “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 、2 .作出假设。教材利用模拟昼夜的形成填空形式引领学生对问题作 o我们每天都要经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变化,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出假设:昼夜交替现象可能 成的?是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 假设 ; 我认为昼夜交替现象是_ 形成的。实验方法:形成的。 1.在地球仪上确定一点,粘上橡皮泥做的小人。用手电筒模拟大阳光照3 .实验观察。教材利用 射地球仪,使地球仪被照亮一半,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区域。2.将地球仪自西向东缓慢转动,观察橡皮泥小人所在位置是否出现“昼图文形式呈现了实验芳法和 夜”交替现象,并将实验现象记录下来。@方式。该实验是一个模拟实验,手电筒模拟的是太阳,地球仪模拟的是地球;光照到的部分是白天,照不到的部分是夜晚。活动中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验。教材利用图标引领学生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讨论 ':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推想自然界中昼夜交替现象出现的原因。4 .得出结论。教材利用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朝向太阳的那“讨论” 的形式,引领学生 面是白昼,背对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分析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得出实验结果。并根据实验第1课昼夜的形成结果推想自然界中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利用文字框直接呈现了实验结论。( 三 )应用与拓展“谁先迎来黎明” 是一个运用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的活动。教材首先利用文字引领学生判断,在同一天中,上海和乌鲁木齐哪个城市先被太阳照到;再利用谁先迎来黎明 小鼠标引领学生运用所学的在同一天中,上海和乌鲁木齐哪个城市先被太阳照到?知识进行分析,也可以通过模拟实验进行研究。我们知道地球是自西向东绕着地轴自转的,位于东边的城市会先被太阳照射,上海市位于乌鲁木齐市的东边,因此上海市会先被太阳照到。课时安排:建议安排1课时。(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 .引导:我们知道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伴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出示同一地点白天与黑夜的图片) 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呢? (交替、循环)2 .提问:这些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和天体的运动有什么关系?(二 )探究发现,形成知识1 .探究地球的运动。( 1 ) 作出假设。①谈话:我们对太阳东升西落的成因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下面我们以小021科学敎师用书 六年级下册组为单位,开个学术讨论会,将自己的看法和理由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比一比,谁的理由更充分,谁的解释更清楚。②交流: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看法和理由。③jg设:太阳的东升西落可能是由于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形成的。( 2 ) 实验观察。①出示实验方法:A .—名学生举着太阳模型,另一名学生坐在转椅上,面向太阳模型。B .坐在转椅上的学生假定自己是地球,规定自己的 ^ .............左边是东,右边是西。然后o分别缓慢地进行顺时针(自把实验中看到的太阳的运动方向记录下来。东向西)和逆时针(自西向东 )旋转,观 察 “太阳”在视野中的运动情况。②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当我们逆时针旋转时,看到太 当我们顺时针旋转时,看到太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把 阳自____ 向_____运动。 阳自____ 向_____运动。我得出的结论: ____________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 3 ) 得出结论。①讨论:我们怎样转动时,才能看到 “太阳” 东升西落?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②小结:地球像陀螺一样不停地绕着地轴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4小时。2 .模拟昼夜的形成。( 1) 提出问题。引导:我们每天都要经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变化,你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吗?( 2 ) 作出假设。假设:昼夜交替现象可能是由于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形成的。第1课昼夜的形成( 3 ) 实验观察。①讲述实验方法:A .在地球仪上确定一点,粘上橡皮泥做的小人。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光照射地球仪,使地球仪被照亮一半,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区域。B .将地球仪自西向东缓慢转动,观察橡皮泥小人所在位置是否出现“昼夜”交替现象。②学生分组实验,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 4 ) 得出结论。①讨论: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推想自然界中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②小结: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朝向太阳的那面是白昼,背对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三 )实践应用,拓展延伸1 .引导: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判断在同一天中,上海和乌鲁木齐哪个城市先被太阳照到。2 .提示: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和两个城市的东西位置来思考。3 .判断:学生进行判断。4 .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判断结果,并说明理由。023科学教师用书 六年级下册课程资源人类对地球运动探索的历史古时候,人们从直观的感觉出发,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是由于它们在围绕地球旋转。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整个宇宙是一个多层水晶球,地球位于水晶球的中心,恒星、行星、太阳和月亮都在各自的轨道上围绕地球旋转。这就是历史上最早的地心说。公元2世纪,希腊著名天文学家托勒玫在亚里士多德等人学说的基础上,做了系统的总结和提高,进一步完善了 “地心说” 。 “地心说”统治欧洲达1000多年之久。16世纪初,波兰杰出的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长期的观测、研究,发现托勒玫 的 “地心说” 有根本性的错误。他对星空,尤其是对行星的运动状况做了将近40年的观测计算,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宇宙理论— “日心说”。哥白尼认为,处于宇宙中心的不是地球而是太阳,±也球和别的行星一起绕着太阳运转,只有月亮绕地球运转。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是由地球的自转所引起的。哥白尼之后,意大利学者布鲁诺进一步研究认为,太阳只是无数恒星中的一颗,仅是太阳系的中心,而不是宇宙的中心,这一认识使“日心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由 于 “日心说” 危及当时罗马教会的思想统治,教会对布鲁诺恨之入骨,用种种恐怖手段逼迫布鲁诺放弃“日心说” ,布鲁诺宁死不屈,最后被活活烧死。1609年,伽利略用望远镜巡视星空,获得了一系列的重要发现银河是由无数个恒星系统组成的,木星有4颗卫星,金星有圆缺变化,这些观测事实有力地支持了 “日心说” 。教会非常恐慌,将伽利略传唤到罗马的宗教法庭受审,并宣判他有罪,直到三百多年后的1980年,这一冤案才得以昭雪。尽管罗马教廷对宣传、支 持 “日心说” 的科学家加以重重迫害,然而经过凯库勒、伽利略和牛顿等人的工作,哥白尼的学说不断获得胜利和发展。后来的许多发现使地球绕太阳转动的学说得到了证明。第1课昼夜的形成教学札记课 后 小 记 (经验、体会 ) .年______月______ 日W I地豫、随和太阳“地球大,月球小,地球带着月球跑。绕着太阳转呀转,一年一年停不了。”朗朗上口的儿歌简单描述了地球、月球和太阳之间的关系。探究与发现1 认识地球、月球和太阳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和运动方式是怎样的?让我们通过观察三球仪来研究。实验方法:1 .观察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和相互之间的距离。2 .转动三球仪,观察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方式。注意观察地球在运动过程中地轴的指向。把观察到的信息记录下来。. i to > -昼夜和四季下表是地球、月球和太阳的一些相关数据,让我们根据表中数据按比例制作一个三球模型。赤 道 直 径 (千 米 ) 平 均 距 离 (千 米 )太阳 1 392 000 一地球 12 756 距离 太 阳 149 600 000月球 3 476 距离地球 384 403材料:白纸、铅笔、计算器、直尺、圆规、铁丝、橡皮泥、钳子等。制作方法:1 .将地球的直径(12 756千米)缩小至1厘米,把月球和太阳的直径以及三球间的平均距离也缩小相同的倍数。2 .按照缩小后的数据绘制三球模型图,并在图中标出相应数据。3 .选择合适的材料分别制作地球、月球和太阳模型。4 .寻找合适的地点,按照缩小后的距离摆放三球模型。把计算出的相关数据及三球模型图记录下来。◎手册衰 流 展示本组制作的三球模型,并用科学语言描述三个天体的相对大小及相对运动方式。… - . ---------------------一…―地球围绕着地轴自转的同时,也在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地球公转时地轴一直指向北极星附近。月球自西向东围绕地球公转,同时也在自转。月球的公转周期大约是一个月, 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大致相同,所以月球总是一面朝向地球,我们看不到月球的背面。o昼夜和四季认识地球的引力不管住在地球上哪个地方的人都不会离开地球表面,这是什么原因?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寻找答案,我们小组打算这样做:思 考 实验中离开地面的人和物体最终都向哪儿运动?是什么力让物体这样运动的?傘 科学在线— --------- ---------- -------- ............. -o英国科学家牛顿经过研究发现:地球表面和地球周围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这个力叫地球引力。地球不需要接触物体就可以对物体施加引力,物体下落是因为它们都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C--工人叔叔盖房子时,利用垂线砣来检验壁是f 垂直,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1自制重锤仿照垂线砣制作一个重锤,来检验桌椅和墙壁是否垂直。工人用的垂线乾G昼沒和四季S B 和太阳;■ 1;认识地球、月球和太阳把观察三球仪的结果记录在下面。三球的相对大小月球的运动方式地球的运动方式- ■ - __________ - ........... ......... — ............................... ....- ― ― ■圓_ ......把太阳、: 地球和月球按比例缩小后的数据记录下来,并绘制三球模型图。缩小后的直径 缩小后的距离太阳地球 距离太阳月球 距离地球D IQ ILJY U E Q IU H E T A IY AN G本课概述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地球自西向东绕着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与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之后,进一步认识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和相对运动方式。本课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1 “认识地球、月球和太阳” 目的是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和地球的公转、月球的公转和自转。活动2 “认识地球的引力”意在通过实验、观察等活动,引领学生认识地球的引力。应用与拓展 “自制重锤”旨在通过制作、观测等活动,引领学生了解什么是重锤及其使用方法,体验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实验观察、动手制作、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沟通交流、反思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采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材料探究地球、月球和太阳之间的相对大小和相对运动方式的兴趣;树立学生尊重证据、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能与他人合作探究、沟通交流,尊重他人、形成集体观点的科学态度。本课重点是认识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和相对运动方式。学习背景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环绕太阳运动,地球的这种运动形式叫做公转。地球公转的周期为一恒星年,约为365日6时9分10秒。从北天极向下看,地球公转的方向是逆时针的,根据日出东方的习惯,也可以说是自西向东的。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轨道全长9.4亿千米。地球公转平均线速度每秒30千米。地球公转有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自转轴对于公转轨道面是倾斜的,夹角为66。34 ',而且在地球公转过程中,不论在轨道上的哪一点,自转轴总是指向大致相同的方向,即北极星的方向。地球就是这样一面自转,又一面侧着身子公转。月球和地球的平均距离为384 401千米;月球公转和自转的周期都是27.3日,因此它总是以同一面对着地球。026第2课地球、月球和太阳人们为了模仿自然界中的地球、月球和太阳相对大小和相对运动的情况发明了三球仪。三球仪中间的太阳一般采用发光的灯泡制作,以照亮地球和月球。地球彳顷斜着在轨道上绕日旋转,月球绕地球的轨道和地球绕太阳的轨道相交成一个角度。这样就可以演示日食和月食、月球的盈亏、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昼夜和四季的交替等现象。学生在中年级时已经认识了太阳是一颗恒星,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了解了月球表面的概况,这些为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相对运动方式奠定了基础。科学知识1 .能描述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2 .能描述地球的公转和月球的自转和公转。3 .能说出什么是地球引力。科学探究1 .能从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互联系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 .能通过观察、制作、实验等方式来获取信息。3 .能用科学的语言、记录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4 .能运用分析、归纳、推理等方法得出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5 .能对探究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科学态度1 .能对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和相对运动方式表现出探究兴趣。2 .能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材料设计制作方案。3 .能与他人合作学习、交流沟通,综合考虑多人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科学、技朮、社会与环境(STSE)能举例说明地球引力作用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027科学教师用书 六年级下册-■M3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三球仪、白纸、铅笔、计算器、直尺、圆规、铁丝、橡皮泥、钳子、毽子等。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教材内容分为三部分。( 一 ) 情境与问题教 材 利 用 儿 歌 “地球大,月球小,地球带着月球“地球大,月球小,地球带跑。绕着太阳转呀转,一年 着月球跑。绕着太阳转呀转,一年一年停不了。”朗朗上口的儿一年停不了” 创设情境,目 歌简单描述了地球、月球和太阳之间的关系。的是唤起学生对以往生活经验的回忆,初步感知地球、月球和太阳之间的大小和运动方式,提出探究性问题:“地球、月球和太阳之间有什么关系? ”( 二 )探究与发现该部分安排了 “认识地球、月球和太阳” 和 “认识地球的引力”两个活动。第2课地球、月球和太阳活动1 : 认识地球、月球和太阳教材按照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设计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 —— : _______ :一 1-观察三球仪。认识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o 及它们之间的距离和相对的攻 现运动方式。该内容分为两个认识地球、圬球和太阳层次: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和运动方式是怎样的?让我们通过观察三球仪来研究。 ( 1 ) 提出问题。教材实验方法:1.观察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和相互之间的距离。 利用文字引领学生提出探究2.转动三球仪,观察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方式。注意观察地球在运动过程中地轴的指向。 性问题: “地球、月球和太把观察到的信息记录下来。阳的相对大小和运动方式是怎样的?,’( 2 ) 观察记录。教材首先利用文字引领学生通过观察三球仪来获取信息,并呈现了具体的观察方法。接着利用图片呈现了以小组为下表是地球、月球和太阳的一些相关数据,让我们根据表中数据按比例制作一个三球模型。 单位进行观察的方式。然后赤道直径(千 米 ) 平均距离(千 米 )利用图标引领学生将实验结太阳 1392000 —地球 12756 距离太阳 149 600 000 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月球 3476 距离地球384403材料:白纸、铅笔、计算器、直尺、圆规、铁丝、橡皮泥、钳子等。 册》中。最后利用小鼠标引制作方法: 领学生进一步探究地球、月1.将地球的直後(12756千米)缩小至1厘米,把月球和太阳的直径以及三球间的平均距离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球和太阳的实际大小和运动2.按照缩小后的数据绘制三球模型图,并在图中标出相应数据。3.选择合适的材料分别制作地球、月球和太阳模型。 方式是怎样的。在使用三球4.寻找合适的地点,按照缩小后的距离摆放三球模型。仪时,推动手柄可见地球带着月球按逆时针方向绕太阳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时还围绕着地轴自转,月球把计算出的相关数据及三球模型图记录下来。‘ 按逆时针方向绕着地球公转 ,在一年内地球绕太阳029科学敎师用书 六年级下厨公转一周,月球绕地球公转十二周,地球自转365周。 交流 1 展示本组制作的三球模型,并用科学语言描述三个天体的相对大小及相对运动方式。注意:使用时,用力要轻,地球围绕着地轴自转的同时,也在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按逆时针方向转动。 周的时间是一年,地球公转时地轴一直指向北极星附近。月球自西向东围绕地球公转,同时也在自转。月球的公转周期大约是一个月,自转周2 .制作三球模型。该内 ; 期和公转周期大致相同,所以月球总是一面朝向地球,我们看不到月球的背面。容又分为两个层次:( 1 ) 提供资料。教材利用图表分别提供了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直径数据及地球距太阳、月球距地球平均距离的数据。目的是为学生制作比较准确的三球模型提供帮助。( 2 ) 制作过程。教材首先利用文字交代了制作材料,接着利用图文形式交代了制作方法,最后利用图标引领学生把计算的相关数据及三球模型图记录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制作三球模型要确定三球各自的直径以及它们之间距离缩小的比例,因为三个球体直径和彼此之间的距离数值相差很大,如果缩小比例确定不好,会造成模型太大或太小,彼此之间的距离过大或过小,所以一定要计算好缩小的比例。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材料和场地大小来选择合适的比例,比如三球模型直径可以将地球直径( 12 756千米)设定为1厘米,那么太阳模型直径约为109.13厘米、月球模型直径约为0.27厘米;三球之间的距离可以将月球到地球的距离(384 403千米)设定为1厘米,那么就可以算出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约为429.39厘米。根据上面计算的数据,太阳模型可以选择直径约为1.1米的球形物体,如宫灯、气球等作为制作材料,月球可以选择直径约为0.3厘米的塑料珠作为制作材料。3 .得出结论。教材利用 “交流” 的形式引领学生展示本组制作的三球模型,并用科学语言描述三个天体的相对大小和相对运动方式,进而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教材利用文字框直接呈现了实验结论,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活动2 : 认识地球的引力 该活动以科学探究为主线,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内容:1 .提出问题。教材利用文字引领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 “不管住在地球第2课地球、月球和太阳上哪个地方的人都不会离认识地球的引力 o 开地球表面,这是什么原不管住在地球上哪个地方的人都不会离开地球表面,这是什么原因? 因? ”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寻找答案,我们小组打算这样做:2 .实验观察。教材引领学生通过实验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并呈现了从高处下落的毽子和学生跳起的情境搏 考 实验中离开地面的人和物体最终都向哪儿运动?是什么力让物体这样 图,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些运动的?具体的实验方法,帮助学生2 ^ 科学在线................................ -........... -o英国科学家牛顿经过研究发现:地球表面和地球周围的物体,都受到 进行实验探究。教学中可以地球的吸引力,这个力叫地球引力。地球不需要接触物体就可以对物体施加引力,物体下落是因为它们都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 引导学生想出更多的方法进行实验。3 .得出结果。教材利用“思考” 的形式引领学生分析实验中离开地面的人和物体最终都向哪儿运动,是什么力让物体这样运动的。利 用 “科学在线” 呈现了地球引力的概念,目的是降低学生归纳概念的难度,并简单了解发现地球弓丨力的历史和过程。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适当补充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过程及地球弓丨力和重力的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也为后面的拓展活动提供知识基础。( 三 )应用与拓展“自制重锤”是一个技术实践活动。教材首先利用小鼠标提出探究性问题:“工人叔叔盖房子时,利用垂线砣来检验墙壁是否垂直 ,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再利用图文形式引导学生制作一个重锤,来检验桌椅和墙壁是否垂直。031科 学 教 师 用 书 六年级下册重锤是运用重力方向垂直于水平面的原理制成的。重锤由锤和锤线两部分构成。制作键的材料一般选用质量比较大、体积比较小的物体,如金属锁、金属螺帽等;锤 躲 用 的 细 线 即 可 0 锤 与 间 可 以 采 用 绑 ,粘等方法雜 0通过设计、制作重锤,并使用重锤检测墙壁等物体与地面是否垂直,帮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体会科学与生活、技术的联系。课时安排:建议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 , 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和“应用与拓展”。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 .引导: (播放儿歌: “地球大,月球小,地球带着月球跑。绕着太阳转呀转,一年一年停不了。” ) 想一想,从儿歌中你知道了什么?2 .提问: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是怎样的?它们的运动方式又是怎样的?( 二 )观察模型,感知事实1.讲述:人们为了模仿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和相对运动的情况发明了三球仪。 (出示三球仪图片) 三球仪中间的太阳一般采用发光的灯泡制作,小地球仪模拟的是地球,离地球近的小球体模拟的是月球。通过三球仪我们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我们想要了解的信息。2 .出示观察要求:( 1 ) 观察地球、月球和太阳谁大谁小,它们之间的相互距离是怎样的。把观察三球仪的结果记录在下面。( 2 ) 转动三球仪,观 三球的相对大小察地球是怎样运动的,月球 月球的运动方式地球的麵方式是怎样运动的。( 3 ) 观察地球在运转第2课地球、月球和太阳过程中地轴指向哪儿。3 .观察: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页中。4 .汇报:指定学生代表汇报观察结果,其他学生补充或评价。( 三 )制作模型,理解事实1-引导:通过观察地球仪,我们只能初步感知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和运动方式,而实际上它们的大小和运动方式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根据有关数据, (出示地球、月球和太阳的一些相关数据)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作一个三球模型来进行理解。2 .讲解制作方法:( 1 ) 将地球的直径 ( 12 756千米)、月球到地球的距离(384 403千米)都看作1厘米,把月球和太阳的直径以及三球间的平均距离也缩小相同的比例。( 2 ) 按照缩小后的数据绘制三球模型图,并在图把太阳、地球和月球按比例缩小后的数据记录下来,并绘制三球模型图。缩小后的直径 缩小后的距离 中标出相应数据。太阳 一 ( 3 ) 选择合适材料分地球 距离太阳别制作地球、月球和太阳的月球 距离地球球—■ 图 ,- 模型。( 4 ) 寻找合适的地点,按照缩小后的距离摆放三 球 醒 。3 .制作:学生分组设计、制作三球模型,并将三球按比例缩小后的数据和三球模型图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页中。033科学教师用书 六年级下册( 四 )分析思考,得 出结论1.交流:指定小组代表展示本组制作的三球模型,并用科学语言描述三个天体的相对大小及相对运动方式。2 .播放:地球、月球和太阳的大小及地球、月球运动方式的视频。3 .小结:地球围绕着地轴自转的同时,也在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地球公转时地轴一直指向北极星附近。月球自西向东围绕地球公转,同时也在自转。月球的公转周期大约是一个月,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大致相同,所以月球总是一面朝向地球,我们看不到月球的背面。笛—一I神tR时d'J( 一 )创设情境,提 出问题引导:传说在三百多年前,牛顿正在苹果树下看书,忽然树上一个苹果落下来掉到地上。他想,为什么苹果一定要落到地上,而 不 “落” 到天上呢?是啊!人们不管住在地球的哪个地方都不会离开地球表面,这是什么原因?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吧!( 二 )实验观察,获取信息1.讲解实验方法:( 1 ) 手持乒乓球、毽子、橘子等,私、开手让它们自然地下落。( 2 ) 连续试几次,观察它们下落的路线是怎样的。2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把实验现象记录下来。3 .汇报:指定学生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三 )分析信息,形成知识l . i寸论:为什么物体总是向下落?是什么力把物体拉下去的?2 .阅读:学生阅读 “科学在线” ,归纳活动结论。3 .播放: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视频,弓丨导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和重力。( 四 )拓展延伸,制作重锤1 .引导:我们知道物体下落是因为它们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物体由于地第2课地球、月球和太阳球引力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人们根据重力这一特点,发明了重锤,用来检验墙壁等物体与地面是否垂直。 (出示重锤)大家观察重锤由几部分组成,下面我们也来设计制作一个重锤,体会其中的奥秘。2 .设计:学生分组设计制作重锤的方案,教师提示学生选择的锤一定要质量大、体积小。3 .制作: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案,选择材料进行制作。4 .检测:学生用自己制作的重锤检测教室墙壁等物体与地面是否垂直。5.交流:组织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重锤,说说自己制作重锤和利用重锤检测物体与地面是否垂直的体会。地球引力英国科学家牛顿经过研究发现:地球表面和地球周围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这个力叫做地球引力。物体之间都存在着一种相互的引力,人们称这种引力为万有引力。物体下落是因为它们都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物体距地球地心的距离越远,受到的重力越小。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月球的万有引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因此,同一物体在月球上的重力只是地球的六分之一。如果你在地球上能举起50千克的物体,那么到了月球上你将能举起300千克的物体。035科学教师用书 * 年级下册教学札记课后 小 记 (经验、体会 )地球上大部分地区季节变化明显,春天,乍暖还寒;夏天,烈日炎炎 ;秋天,金风送爽;冬天,寒风刺骨。V : 探究四季的形成思 考 1 .不同季节事物的变化与什么有关?这说明影响四季变化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2 四季变化的时间周期是一年,地球公转的周期也是一年,这说明了什么? Q昼夜和四季假设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材料:地球仪4 个、台灯1盏、立柱(小棍)4 根等。实验方法:1.照下图画好地球公转轨道,摆放好实验仪器,使地球仪的地轴朝向北。2.在地球仪上选择一个中国的北方城市,将一推■立柱垂直粘在此处。3.打开台灯,观察四个位置立柱的影长。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立柱的影长记录下来。思 考 1.随着 “地球” 公转,影子长短是怎早晚影子长,温度低;样变化的? 中午影子短,温度高。2.根据影长变化判断地球公转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由此我们能得出什么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论推想四季是怎样形成的。昼夜和四季mm- o… - … - ........................................................................................................................................................................很早以前,人们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于是就发明了圭表。正午时表影投在石板上,古人就能直接读出表影的长度值。经过长期观测,古人了解到一年内夏至日的正午,表影最短;冬至日的正午,表影最长;在夏至日和冬至日之间影长则是逐渐变化的。0 - -应 用 与拓展观测影子的长短变化参照下面的资料,亲自动手制作一个简易式圭表,观测一年中 24个节气日正午时分的影子长度,并记录下来。‘E 3 手册资料 - - o1965年,在江苏仪征的一座东汉墓葬中出土了一件袖珍铜圭表,它由19.2厘米长的表和34 .5厘米长的圭构成,圭表之间有枢轴相连,可将表平放于匣内,圭表合装一体,启合自如,携带方便,是设计者和铸造师密切配合的杰作。O -昼夜和四季四探究四季的形成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立柱影子的长度记录在下表,在括号内写出影子长短变化的趋势。立柱影子的长度春分夏至 夏:至: C 1 K :秋分冬至观测影子的长短变化将我们观测到的 24个节气日的正午时分影子的长度记录在下表中。-W-ifc=r节气 正午影子的长度 "P I 正午影子的长度 节气 正午影子的长度立春 芒种 寒露雨水 夏至 霜降惊蛰 小暑 立冬春分 大暑 小雪清明 立秋 大雪谷雨 处暑 冬至立夏 白露 小寒小满 秋分 大寒昼夜和—p 季 3SIJID EXIN GCH EN G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地球自转和公转之后,进一步认识地球公转带来的四季变化。本课设计了一个主要活动“探究四季的形成” , 目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有关。应用与拓展“观测影子的长短变化” 旨在引领学生通过阅读、制作、观测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正午时物体影子在不同季节有规律的变化。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沟通交流、反思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探究四季成因的兴趣;树立学生注重证据、作出判断,能与他人合作探究、沟通交流,尊重他人、形成集体观点的科学态度。本课重点是认识四季的成因。— 11M I Id— I I I 1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即太阳在当地的仰角,又称太阳高度角。在任何地点,进入晨昏线时太阳在天空的位置为最低,这时的太阳高度为0°。一天中正午时太阳在天空的位置最高,这时的太阳高度最大。一年中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小,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高度居中。太阳高度较大时,阳光直射地面,地面吸收的辐射热多,温度就高;太阳高度较小时,阳光斜射地面,地面吸收的辐射热少,温度就低。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地轴始终与轨道面倾斜成66° 3 4 '的夹角。由于地轴的倾斜,当地球处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时,地球表面不同地点的太阳高度是不同的。太阳高度较大,地面吸收太阳的辐射热较多;而且太阳在空中经过的路径长 ,日照时间长,昼长夜短,气温较高。反之,太阳高度小时,阳光斜射地面,热科学敎师用书 六年级下册量分散;而且太阳在空中所经路径短,日照时间短,昼短夜长,气温较低。从冬季到夏季,太阳高度由小逐渐变大,气温逐渐由低到高。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过程中地轴始终指向北,这种冷暖便不停地交替着,从而形成了四季。学生在低、中年级已经认识了太阳的位置、四季变化现象、一天中气温和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等内容,这些为学生进一步认识四季的成因提供了基础。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归纳出四季的成因。2 .能说出正午时物体影子在不同季节的有规律的变化。科学探究1.能从四季的事物变化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 .能对四季的成因作出假设,并说明假设的依据。3 .能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获取有关四季形成的信息。4 .能用科学的语言、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实验现象。5.能运用分析、推理等方式得出实验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6 .能对探究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科学态度1.能对四季成因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多人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科学、技朮、社会与环境(STSE)能举例说出四季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地球仪4个、台灯1盏、立 柱 (小棍)4根、塑料条(带刻度)4块、同一地点四季图片4张等。第3谍四季的形成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教材内容分为三部分。( 一 ) 情境与问题教材首先利用文字描述了四季的主要特点,接着利 铁与 用四幅图片呈现了同一地点地球上大部分地区季节变化明显,春天,乍暖还寒;夏天,烈日炎炎;不同季节的变化情境。目的秋天,金风送爽;冬天,寒风刺骨。是引领学生回忆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初步感知不同季节事物的变化与什么有关,进而提出探究性问题: “四季是怎样形成的? ”( 二 )探究与发现该部分安排了一个探究r 活动。活动:探究四季的形成參探究与攻现 该活动以科学探究为主探究四季的形成 线 ,设计了四个层次的内思考] 1.不同季节事物的变化与什么有关?这说明影响四季变化最主要的因 容:素是什么?2 .四季变化的时间周期是一年,地球公转的周期也是一年,这说明了 1.作出假设。教林首先什么?利 用 “思考 ” 的形式,引领学生分析不同季节的事| 039科学教师用书 六年级下册物变化主要与什么有关(温度 );说明影响四季变化的 假设:我们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太阳 材料:地球仪4个、台灯1盏、立柱(小棍)4根等。的光和热);四季变化的时 实验方法:1.照下图画好地球公转轨道,摆放好实验仪器,使地球仪的地轴朝向北。间周期和地球公转的周期都 2.在地球仪上选择一个中国的北方城市,将一根立柱垂直粘在此处。3.打开台灯,观察四个位置立柱的影长。是一年,这说明了什么(四 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立柱的影长记录下来。季变化与地球绕太阳公转有关 )。然后利用填空形式引导学生对四季成因作出假设:四季的形成可能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在公转过程中地轴始终指向北有关。2.实验观察。教材利用文字交代了实验材料的种类思考] 1 随着“嫩和数量;利用图文形式呈现 样变化的?2.根据影长变化判断地球公转过程中了具体的实验方法和步骤; 温度是怎样变化的。由此我们能得出什么实验结论?利用图标引领学生将实验结 根据实验结论推想四季是怎样形成的。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该实验是一个模拟实验 ’ 电灯泡模拟的是太阳,地球仪模拟的是地球。实验原理是通过观察地球么、转过程中,同一地点的物体在不同季节影子长度的变化来判断四季冷热的变化情况,进而得出关于四季成因的实验结果。该实验有三个关键点: (1 ) 参照有关资料画出地球公转的轨道,并按照逆时针方向,标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点; ( 2 ) 用灯泡模拟太阳;( 3 ) 地球仪表面是曲面,不便于准确观察立柱影子的长度,为此可以将一条有刻度的塑料片粘在立柱的底部,观测影子时,将塑料片拉直即可测出影子长度。3.得出结论。教材利用 “思考” 的形式,首先引领学生回忆实验中随着“地球” 公转立柱影子长短的变化情况。根据影子长短的变化情况,判断地球公转第3课四季的形成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情况。然淨 科学在@ .... ................................... - 后根据实验现象归纳出实验很早以前,人们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于是就发明了 结果。最后根据实验结果推圭表。正午时表影投在石板上,古人就能直接读出表影的长度值。经过长期观测,古人了解到一年内夏至曰的正午,表影最短;冬至日的正午,表影 想四季是怎样形成的。最长;在夏至日和冬至日之间影长则是逐渐变化的。4 .运用知识。教材利用“科学在线”,介绍了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了不同日期同一时刻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冬至日正午影子最长,夏至日正午影子最短。根据这一规律发明了圭表,用来观测季节的变化。体现了科学知识可以解决人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 )应用与拓展“观测影子的长短变化” 是一个制作、观察活动。教材首先利用活动题目交代了活动目的。接着利用文字介绍了活动任务,即制作一个简易式圭表,观测一年中24个节气日正午时分影子的长度,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然后利用“资料”介绍了我国古代的一件袖珍铜圭表的结构和具体的观测影子的长短变化 尺寸,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参照下面的资料,亲自动手制作一个简易式圭表,观测一年中24个节气曰正午时分的影子长度,并记录下来。 人民的聪明才智,同时也给资料 - 学生提供了一个制作的案1965年,在江苏仪征的一座东汉墓葬中出土了 例。活动中既可以照此结构一件袖珍铜圭表,它由19.2厘米长的表和34.5厘米长的圭构成,圭表之间有枢轴相连,可将表平放于匣 制作,也可以利用其他材料内,圭表合装一体,启合自如,携带方便,是设计者和铸造师密切配合的杰作。 和方法进行制作。该活动是一个长期观察活动,活动前要提出具体的活动要求和评价标准,要指041科学教师用书 六年级下.册导学生制订好活动计划。活动中要采用小组的方式进行,这样有助于学生相互提醒和帮助。教师要定期提醒和检查。活动结束后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评价,保证将活动落到实处。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安排1课时。(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 (出示四季图片)这组四季的图片让我们领略到了四季的风景,知道了四季的特点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关于四季,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2.提问:四季是怎样形成的?( 二 )分析思考,作出假设1.讨论:( 1 ) 不同季节事物的变化与什么有关?这说明影响四季变化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 2 ) 四季变化的时间周期是一年,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也是一年,这说明了什么?2.假设:四季形成可能与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在公转过程中地轴始终指向北有关。( 三 )掌握方法,实验观察1-播放:实验方法的课件,提示学生注意实验的过程和方法。2.汇报:指定学生回忆实验方法,然后出示实验图片和实验方法。( 1 ) 照实验图片画好地球公转轨道,摆放好实验仪器,使地球仪的地轴朝向北。( 2 ) 在地球仪上选择一个中国北方的城市,将一根立柱垂直粘在此处。在立柱所在位置(背对灯光的一侧)粘上一条带有刻度的塑料条。( 3 ) 打开台灯,观察四个位置地球仪上立柱影子的长度。第3课四季的形成( 4 ) 让台灯逆时针慢慢动起来,地球仪跟着自西向东转动,注意保持地轴始终指向北,观察立柱影子的长度。3 .记忆:学生回忆实验过程,并进行复述、记忆。4 .出示注意事项:小组同学要分工合作,实验中要 注意安全,细心操作,认真 探究四季的形成观察记录。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立柱影子的长度记录在下表,在括号内写出影子长短变化的趋势。 5 . 实验:学生分组实CSD、( >立挪子的长度 验 ,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春分( )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3ms. (MJ [ 冬至)<( ) 页中。秋分冬至 V 6 .汇报:指定小组代表c )CMT汇报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四 )分析推理,得出结论1.讨论:( 1 ) 随 着 “地球” 公转,在不同季节的位置上,立柱的影子长短是怎样变化的?( 2 ) 根据影长变化判断地球公转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由此我们能得出什么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结果,推想四季是怎样形成的。2.播放:四季成因的视频。3 .小结:四季形成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在公转过程中地轴始终指向北有关。( 五 )运用知识,拓展延伸1.认识圭表。讲述: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人民就用在地上立杆测影的方法,研究阳光下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经过长期的观察和记录发现,在一年中,每天正午时分,杆影的长度有这样的变化规律:夏季短,秋季中,冬季长,春季中。这种043科学教师用书 六年ir变化规律每年循环一次。人们根据这个规律,制造出测定季节和年的圭表。圭表由两部分组成:平卧的叫圭,立的叫表,圭和表相互垂直。圭平卧在正南北的方向,上面有刻度。表立在圭面的南端,正午时表影正好投在圭面上,根据圭面的刻度,可以知道表影的长度。2 .制作圭表模型。( 1 ) 出示制作方法:在木板上垂直钉一个大钉子,钌子为表,木板为圭。( 2 ) 制作:学生分组制作圭表模型。3.使用圭表模型观测影子长度。( 1 ) 要求:以小组为今 观蒯彩子的长短变化单位,坚持用圭表模型观测将我们观测到的24个节气B的正午时分影子的长度记录在下表中。一年中24个节气日正午时分 节气 正午影子的长度 节气 正午影子的长度 节气 正午影子的长度立春 芒种 寒露影子的长度。雨水 夏至 霜降( 2 ) 观测:正午时, 惊蛰 小暑 立冬将圭表模型放在阳光下,转 春分 大暑小雪清明 立秋 大雪动木板,使钉子的影子正好 谷雨 处暑 冬至投在木板上,用尺子量出钉 立夏 白露 小寒小满 秋分 大寒子的影长。将观测结果记录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V y3页中。( 3 ) 评价:每两个月对学生的观测情况进行一次检査和评价。四季是怎样划分的国外在划分四季时有各种说法,最流行的是天文划分法,即春分到夏至为春季,夏至到秋分为夏季,秋分到冬至为秋季,冬至到春分为冬季。这与我国古代的分法,几乎差一个半月。把一年平分为四等份来划分四季,虽然简单易记,但是地球上各地农作物翠 .9-:曰四季的形成的生长和季节来临的早迟,显然不可能是那样整齐和一致的。况且地球表面还不均匀地分布着海洋、陆地,陆地上又有平原、山脉、沙漠等,因此依据上述方法来划分季节,肯定是不准确的。为了克服以上缺点并符合各地实际情况,在近代,我国气候学家张宝堃提出以候温(5天的平均温度)为标准,并兼顾各地某些能反映特定季节的植物或动物的生长和活动规律来划分四季。我国目前就是按照他的区分法以各地候温作为分季的标准。这就是:当上半年的候温达到10尤以上时,作为春季开始;当候温达到22尤以上时,是夏季开始了;当夏季的候温下降到22尤时,就算秋季开始了;候温下降到10°C以下时,就是冬季开始了。近年来,气象学家又根据大范围天气形势的调整,并结合当地的具体天气、温度等情况的突然变化来划分四季,这 叫 “自然天气季节” o 这种划分四季的方法比单纯以候温为标准来划分四季又前进了一步,也更符合实际情况,因此,也就更科学、更为合理了一些。045科学教师用书 * 年级下册教学札记课 后 小 记 (经验、体会 )建议书或倡议书粘贴处。(只粘贴上面一边即可 )认识水污染的原因及危害将搜集的水污染资料进行分类、概括,记录在下表中。重大的水污染事件水污染的原因水污染的危害1 !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将建议书或倡议书粘贴在上面的虚线框处。设计水质净化装置把水质净化装置的设计方案以及实验结果记录在下表中。净化装置设计方案:(用箭头标出净化过程) 水质净化装置实验结果比较 效果丨没有清澈清澈 一般效果 科技革八类紅尝的逛步, 盏爪幵科学技术的草展,m掊 革 品 畕 对 靦 学 i T M ^ S o AA古至今,八类拉■经历了哪些重六的科掊革品? m顧 瞒 汁 幻 描 ?第二单元科技暴命的影响本单元属于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运输技术、建筑技术、通信技术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之后,进一步引领学生认识重大发明和技术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本单元以科学探究为主线,通过査阅资料、实验观察、案例分析、调査等方式获取科技革命、水污染、空气污染等科学事实,再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它们对社会发展、人类生活和环境产生的正面与负面影响,从而达到多角度了解工程和技术产品改变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目的。科 学 教 师 用 书 六年级下册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分析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乐于采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探究重大发明和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深远影响的兴趣; 树立学生尊重证据、作出判断,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尊重他人、形成集体观点的科学态度;帮助学生关注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科技J 、': p n o本单元包括 “认识科技革命” “水污染” “空气污染”三课,建议安排6课时。单元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 .能说出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和变化。2 .能说出某些科技产品可能对人类生活和环境产生负面影响。3 .能说出水污染、空气污染产生的原因及危害。4 .能说出防治水污染、空气污染的举措。科学探究1 .能从科技产品给人类社会带来影响的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 .能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3 .能通过査阅资料、实验、观察、调査等方式获取相关信息。4 .能用科学语言、记录表、调研报告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5 .能用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得出结论。6 .能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科学态度1. 能对重大发明和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表现出探究兴趣。2. 能采用新的方法、新的思路、新的材料,完成探究任务。3. 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多人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科学、技本、社会与环境(STSE)1-能说出人类的好奇心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2 .能意识到人类使用科技产品会对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应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对应科学课程标准的主要科学概念15.3人类生存需要防御各种灾害,人类活动会影响自然环境。5—6年级: 说出人类不合理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举例说出人类保护环境的举措,能够针对现实环境问题提出适当的建议。16.2工程和技术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5—6年级:. 知道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 知道某些科技产品可能对人类生活和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认识科技革命情境与抑题从原始人钻木取火用火把照明,到现代既节能又环保的LED灯,人类的照明方式随着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像电灯这样,能够使人类生产和生活发生深刻变化的重大发明和技术称为科技革命。L i __________ 探究与发现认识科技革命的影响科技革命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特点,让我农业时代:从原始们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分别来认识人由群居转变为定居至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18世纪末。可以从下面选择一个或几个问题进行研究。工 业 时 代 :从 18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探究主题战 (1939年 1945年)。1 .不同时代有哪些重大发明?是谁发明的?信息时代:从第二2 .不同时代的工具和科技产品有什么特点?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3 .科技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变化?淡 緣 淡 緣 科技革命的影响我们可以根据选择的问题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相关资料,并及时将获得的信息记录下来,比一比哪个组搜集到的资料内容更加全面。,这是第一组搜集的关、工具和科技产品的特点 于科技革命特点和不同时工具和科技产品主要是简单机械类产品,如 、代重大发明的资料c农业铁锄、铁犁、风车等,主要使用人力和畜力等时代能源。工具和科技产品更加的精巧,金属的锻造技术工业也不断提高,如汽轮机、内燃机等,主要使用煤炭时代和石油等能源。工具和科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