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名称 7.1家的意味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知道家的含义及作用,掌握为什么要孝亲敬长和如何做到孝亲敬长。 2.健全人格:通过情境创设,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在生活中能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孝亲敬长,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责任意识;体验家庭的温暖、父母的情感,树立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的责任意识,认同家庭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培养孝亲敬长的优良美德。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孝亲敬长。大部分学生接受父母的呵护而忽略对父母的孝敬,因而对父母不知孝敬,不懂得如何用实际行动孝敬父母。所以让学生知道如何用实际行动孝敬父母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是理解家的作用。家的作用很抽象,需要学生从情感上去感受家的温暖、甜蜜,而课堂上展示的材料很难让学生直观而深刻的体味家的意义,因此在选材上、内容设计上很有难度教法与学法设计 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媒体设计 PPT、视频课时教案教学内容、材料 设计意图导入环节: 【教师活动】出示“家”字形演变,请借助“家”的字形,猜测在古人眼里以何为家。 【学生活动】周朝以来的“家”,就是有房子,还要养有猪这一私产,代表有房有私产。 【教师活动】出示P71运用你的经验,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家”是什么,并创造新时代象形字“家”。 【学生活动】畅所欲言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得出“ 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结论。环节一:生命的居所 【教师活动1】出示《李焕英》剧照,问题1:观察图片,为家庭关系下定义。 【学生活动】畅所欲言 【教师点拨】 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这里所讲的家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组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谈对家的认识与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调动学生的思维。) 【教师活动2】展示《李焕英》中贾晓玲和爸爸的对话片段。可以看出家庭承担了哪些功能? 【学生活动】分析家庭功能,预设学生会对抚养、扶养、赡养功能产生疑惑,并设计知识链接。 【教师活动3】出示教材P73阅读感悟 警察:“我送你回家吧。” 富豪: “家?我没有……家。” 难民:“我又有家了。” 【学生活动】A.Home B.House C.Family 选择合适的单词进行翻译并解释理由。 【教师点拨】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家,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家的哺育和支持。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设计意图:选择学生熟悉的题材,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锻炼学生分析材料、总结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环节二:中国人的“家” 【教师活动1】播放《李焕英》李焕英出车祸的片段,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活动】畅所欲言 【过渡】如果你是贾晓玲,你会选择做一件什么事情让李焕英高兴? 【学生活动】观看短片并写下自己可以为父母做的几件事,写完后读出。【教师活动】把学生写的爱心卡片贴到黑板上画的“家”里,来提醒学生要落实到行动中。 【教师活动2】出示《家庭教育法》材料 【学生活动】学生活动:制作自家“家规家训”书签,将书签作为礼物赠送给其他组的同学,传递美德。 1.你认为与家人相处最重要的一种品德? 2.从小到大长辈给你制定了哪些家规?哪些应该继承并成为新时期的家风? 【教师活动3】出示“孝”字形演变,请借助“家”的字形,猜测在古人眼里以何为家。 【学生活动】 漫画1:请帮助老太太设计台词。评析两家人的行为,谈谈你会如何帮助两位老太太维护权益。 教师小结: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们要认识到,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 ——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并落实到具体行动中。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环节三:随堂演练 随堂练习幻灯片出示随堂练习题。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巩固训练让学生学以致用,并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教师寄语【教师活动】所谓父子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她的缘分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所以我们必须追。要用爱和陪伴经营我们幸福的小家,用信仰和实干铸就我们富强的国家。奋斗吧,唯有此,我们才能拥有更多!作业布置 必选作业:作业本 选做作业:完善家规家训微项目板书设计对课堂效果的思考 1、图片配乐加教师旁白教师做得不够好,本来是这节课的亮点,却没有用精炼恰当的语言和情感表达出来,教师还需提高自身素质。 2、本节课讲的家贴近生活,应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做到人人想说话、人人有话说。可能由于自己设置的问题难易度区分不明显,导致了一些学生整堂课都没有站起来发言。 3、教师自身素养还需提高,不断加强学习,课堂上为学生才能提供经典的素材,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兴趣。 总之教学的路上任重道远,要继续牢记初心,不忘使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