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蜀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诵读,感受七言律诗严整的结构,把握诗歌内容。2、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诗歌意象,分析整体意境。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诗人情景交融,包含对诸葛亮才干、德行的称颂,以及惋惜。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诗歌中暗含着的感时忧国的情怀和以身许国的抱负。【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诗歌重点字词的深刻内涵如:寻、自、空等。难点:感受杜甫内心的多重情感。【教学过程】一、导入巴蜀大地是中国人民不可不铭记的地标之一,上节课我们在李白的带领下游览过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这节课,我们将在唐代另一位著名诗人的带领下,感受武侯祠的幽静春色,体会杜甫的别样心情。二、初读1、听朗读,正字音,抓节奏。2、感受诗歌韵律。整齐,结构严整。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律诗由八句组成,每首有四联(即八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3、通晓大意。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了解诗歌内容。原文: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译文: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三、合作探究任务一 课前学习汇报1.作家作品介绍预设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为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一生经历坎坷,尤其是在安史之乱开始后,便流亡颠沛,之后定居成都。晚年漂泊鄂、湘一带,最后因贫病而死。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他的诗深刻反映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被称为“诗史”。2.背景复述预设《《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也就是杜甫初到成都访武侯祠时所作。这时的情况,从杜甫个人的处境来看,政治上很不得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已经完全落空,生活上的艰难困苦更不必说。从当时的社会现实来看,“安史之乱”持续了四年多还没有平定,叛军再次攻陷了洛阳,唐王朝仍在风雨飘摇之中;人民大量死亡,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尤其严重的是唐肃宗昏庸无能,信任宦官,猜忌功臣。在这种情况下,杜甫的心情是很苦闷的。想到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和他与刘备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杜甫心潮起伏、感叹不已,于是写下了这首诗。3.诵读指导①朗读诗歌,要注意节奏,本文节奏采用“二二三拍”为佳;②初读时,要根据前置学习揣摩情感;③课堂学习后,诵读时要争取做到情感与作者共鸣。任务二 赏析品味诗句1、赏析首联“城乡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1).赏析首联中的“寻”与“柏森森”。“寻”,动作,表明意图,要寻找诸葛词,体现了一种急迫的心情;“柏”直而高,象征着诸葛亮伟岸挺拔的形象;“森森”有肃穆之意,象征着诸葛祠庄重肃穆的氛围,也有冷清之意。首联一问一答,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2、赏析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1)此联中“自“和”空”两字一用,境界全出。试作简要分析。映阶碧草,春色满祠堂;黄鹂隔叶鸣叫,婉转动听。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本是让人愉悦欢快的。“自”和“空”的使用,意味顿变,春草自绿,黄鹂空动听,无人欣赏,写作了武侯祠的冷清,衬托出作者独自一人赏景时的形单影只、孤寂与伤感。“空”和“自”的妙处就在于沟通了景与情,达到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效果。(2)考点提炼:古诗词中这一类分析诗歌字词的题型,称为炼字类题目。那这一类题该如何来做答呢?(3)辨析解题方法:①释字义。解释需要鉴赏字词的通俗意义。②绘景象。将字词放入对应的诗句中进行描绘,描绘结束,要总结景物特点、意境特点。③明手法 ,析情感。点出字词所采用的手法,并分析诗人抒发的情感。(4)我们用刚才所学的方法来赏析颔联。①“自”是“徒自”的意思,“空”是“空有”的意思。(释字义)②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景色没人欣赏,武侯呕心沥血的功业已被人遗忘,写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绘景象)③以乐景衬哀情。表现出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武侯功业被人遗忘的惋惜。(明手法 ,析情感)3、赏析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诗意:刘备三顾茅庐咨询平定天下的计策,辅助两朝,创业治国,竭尽臣子忠心。赏析:使用典故,概述了诸葛亮定大计帮助刘备开创基业和辅佐刘禅匡济艰危事迹,表现出作者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4、赏析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1)如何理解“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北伐中原,功业未竟,病死于军中,让人扼腕叹息。表现了作者对武侯悲剧结局的惋惜之情。(2)探究“英雄”的含义。这里的“英雄”,可以是独指,即作者自己;也可以是群指,即诸葛亮之后像他一样满腹才华却又功业难成的有志之士,这其中自然也包含作者自己。尾联议论,抒发了作者对孔明功业未竟而病死结局的惋惜和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任务三 课堂情境探究探究1.以本诗为例,探究怀古诗的结构。明确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己情示例:《蜀相》临古地:诸葛武侯祠思古人:诸葛亮(蜀相)忆古事:辅助两朝,创业治国,竭尽臣子忠心抒己情:对诸葛亮的赞美与悲剧结局的惋惜,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探究2.以本诗为例,探究怀古诗中古与今是如何连接的。诸葛亮(古) 杜甫(今)时代背景 战争频频,动荡不安 安史之乱,战争不断理想抱负 匡扶汉室,一统天下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现实处境 三顾茅庐,辅佐两朝 怀才不遇,有治世之才,仕途坎坷最终结局 出师未捷身先死 壮志未酬身先老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事业未竟的痛惜; 抒发了自身壮志难酬的悲愤苦痛之情。四、主题归纳这首诗分两部分,前两联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两联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 诗人借游览武侯祠,表达了自己对诸葛亮雄才伟略、鞠躬尽瘁和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之情,抒发了自己虽以身许国但报国无门的感慨。五、《蜀相》理解性默写1.《蜀相》中,“丞相祠堂何处寻”一句为全诗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写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锦官城外柏森森”一句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来衬托诸葛亮的形象,从而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2.《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描绘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但有“自”和“空”,可知这里人很少来,而且诸葛武侯成为当年的丰功伟绩已成为过去。3.杜甫《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写对诸葛武侯的评价。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也流露出诗人的一丝委屈和对肃宗的失望。4.《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句话也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六、作业背诵整首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