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教案 2022-2023学年高二政治下学期 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教案 2022-2023学年高二政治下学期 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第二课:把握逻辑要义
2.2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课标要求】
1、了解同一律的原因、公式及要求
2、了解矛盾律的原因、公式及要求
3、了解排中律的原因、公式及要求
4、掌握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及区分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教学目标】
科学精神:通过具体材料示例,掌握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要求,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形成科学的思维。
【教学重点】
1.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要求;
2.准确把握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一般性质。
【教学难点】
1.准确把握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一般性质。
2.辨别违反形式逻辑基本规律所导致的错误。
【思维导图】
【知识解读】
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1.作用: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
2.内容:
①常用公式:A是A
②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3.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4.运用同一律要注意的问题:
①同一律只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即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的情况下才起作用。
②同一律作为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其作用是保证思维具有确定性,它不是客观事物自身运动变化的规律,因而不否认客观事物本身的变化发展。
换言之,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思维中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典例解析】
1.顾客问:“老板啊,怎么珍珠奶茶里没有珍珠呢?”材料中顾客的话( )
①违反了同一律的一致性要求
②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③违反了同一律的确定性要求
④违反了排中律思维明确性的要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详解】②③:珍珠奶茶是奶茶的名称,珍珠是珍贵物品,材料中顾客的话违反了同一律的确定性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②③符合题意。
①:矛盾律的一致性要求,该选项说法错误,而且材料体现的是同一律,①不选。
④:材料体现的是同一律,不涉及排中律思维明确性要求,④不选。
故本题选C。
2.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是关于思维形式的基本规律,是人们正确运用各种思维形式的概括、抽象和总结。我们应当依据逻辑规律来制定思维规范。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下列违反同一律的是( )
①对于喜欢读书的人来说,偷书不是偷
②以人为本,我是人,所以,以我为本
③说世上有鬼,这是迷信,我不同意。但要就此断定世上无鬼,我也不同意
④爱国者的话是最有价值的,我的话是爱国者的话,所以我的话是不错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详解】①: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对于喜欢读书的人来说,偷书不是偷”中“偷”与“不是偷”自相矛盾,这违反了矛盾律,①不符合题意。
②④:依据课本基础知识可知,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则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则就是假的,这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自身必须保持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以人为本,我是人,所以,以我为本”和“爱国者的话是最有价值的,我的话是爱国者的话,所以我的话是不错的”均偷换了概念,违反同一律,②④符合题意。
③:“说世上有鬼,这是迷信,我不同意。但要就此断定世上无鬼,我也不同意”中提出世上有鬼,“不同意”,同时世上无鬼,也“不同意”,犯了“两不可”逻辑错误,违反了排中律,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3.有一只老虎感冒了,想要吃掉熊猫,熊猫哭着说:“你感冒了,为什么要吃掉我呢?”老虎答:“广告上都说了,感冒就要吃白加黑!”从形式逻辑的角度看,老虎( )
①违背了排中律的要求
②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③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
④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详解】①:排中律要求是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反对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材料中老虎的做法没有违反排中律的要求,①不选。
②: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材料中老虎的做法没有犯“自相矛盾”的错误,②不选。
③④: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材料中广告说感冒就要吃白加黑是指感冒药,而不是指有这两种颜色的东西,老虎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③④入选。
故本题选D。
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1.作用: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
2.内容:
①常用公式:A不是非A
②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3.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4.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自相矛盾”。
5.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①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是思维混乱的一种表现;辩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本身固有的客观矛盾。
②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③逻辑矛盾(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矛盾的错误反映。 遵守矛盾律的要求是正确把握客观矛盾的必要条件。
【特别提醒】自相矛盾属于思维认识的范畴,是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而且是错误的。客观矛盾不是思维认识的范畴,不是一种反映,是一种客观存在。
【典例解析】
4.民族脊梁以不屈的精神使人民看到希望。某同学在了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后感叹:他是如此平凡而伟大、质朴而崇高,他虽死犹生,他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该同学的观点( )
①前后自相矛盾,思维不一致,违反了矛盾律
②从不同角度认识和评价人物,未违反矛盾律
③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评价人物,体现辩证思维
④抽象概括了民族脊梁的本质,体现抽象思维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材料中的矛盾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事物的认识,属于辩证矛盾,不违反矛盾律的要求,①说法错误。
②:“平凡”指工作岗位和事迹,而“伟大”是指精神和价值,“死”是指自然生命的结束,“犹生”是指精神永存,这样的矛盾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事物的认识,因而属于辩证矛盾,②符合题意。
③:形象思维指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的是事物的形象特征,并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平凡与伟大、生与死”是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和幻想等反映认识对象,体现的是形象思维,③说法正确。
④:抽象思维指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了事物的共同属性,通过语词巩固下来,形成了概念,并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同学在了解“民族脊梁”的感人事迹后发出感叹,并未体现抽象思维,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5.矛盾律,传统逻辑基本规律之一,又称不矛盾律,它通常被表述为A不是非A,或A不能既是B又不是B。作为思维规律,矛盾律则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矛盾的判断,任一命题不能既真又不真。下列不违反矛盾律的是( )
A.不等速的等速运动
B.在漆黑的大街上,只有几家亮着灯
C.他们当中有些人是学生,有些人则不是学生
D.价值规律是一个永恒的历史范畴
【答案】C
【详解】A:“不等速与等速”构成了矛盾,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A不合题意。
B:“漆黑”与“亮着灯”构成了矛盾,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B不合题意。
C:有些人是学生,有些人则不是学生,可能还有一部分是教师或者其他,不违反矛盾律,C符合题意。
D:“永恒”与“历史范畴”构成了矛盾,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D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C。
6.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下列说法违反矛盾律的是( )
A.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B.有的人拼命追求轻松
C.在他们当中,有些人是学生,有些人不是学生
D.采纳他的建议,或者不采纳他的建议,我都不赞成
【答案】B
【详解】A:“死了”是指自然生命的结束,“活着”是指精神永存,是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事物的,因而属于辩证矛盾,不违反矛盾律的要求,A排除。
B:“拼命”与“追求轻松”自相矛盾,违反了矛盾律,B符合题意。
C:在他们当中,有些人是学生,有些人不是学生。表示两类不同身份的人,并不矛盾,C不符合题意。
D:“采纳他的建议”与“不采纳他的建议”都不赞成是两个矛盾命题,都加以否定,犯了“两不可”的错误,违反了排中律,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1.排中律的含义: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
2.内容:
①常用公式:“A或者非A”
②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3.遵守排中律的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
4.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两不可”。
5.排中律意义: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排中律进一步表明,“A”和“非A”必有一真。识别与把握“A”和“非A”这种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矛盾关系,对于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
5.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
【知识拓展】比较矛盾律和排中律
关 系 矛盾律 排中律
区别 要求不同 要求排除人们思维的自相矛盾,强调“A不是非A”,即矛盾的论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排中律要求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强调“A”与“非A”,其中必有一真
错误不同 “自相矛盾” “两不可”
作用不同 运用不矛盾律可以以真推假,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真,则另一个必假。常用于反驳。 运用排中律可以以假推真,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假,则另一个必真。常用于证明。
联系 矛盾律与排中律都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时必须遵守的具体规则,它们从不同侧面保证思维的确定性
【知识整合】比较三大逻辑规律
规律名称 基本内容 公式 适用范围 要求 逻辑错误
矛盾律 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 A并且非A 矛盾判断和反对判断 无矛盾性 (不能同真,可以同假,必有一假) 自相矛盾 (两可)
排中律 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 A或者非A 矛盾判断和下反对判断 明确性 (不能同假,可以同真,必有一真) 两不可
同一律 思想自身同一 A是A 概念和判断 确定性 (自身同一) 偷换概念、偷换论题
【逻辑规律记忆口诀】
学习逻辑用处大,掌握规律不害怕。偷换概念或论题,同一律上出问题。
矛盾关系两判断,两可两不可试试看。两可违反矛盾律,必有一个假判断。
两不可违反排中律,必有一个真判断。
【逻辑方阵图】
【典例解析】
7.课堂上,老师写了三张纸条交给三位同学,A同学纸条上写着:A不唱歌;B同学纸条上写着:B不唱歌;C同学纸条上写着:A唱歌。老师说:“三个纸条上的话只有一句是真话,根据这条件你会推出谁给大家唱歌?”结果B同学回答正确。B同学的推理是( )
①根据矛盾律,“A不唱歌”和“A唱歌”必有一真
②根据排中律,“A不唱歌”和“A唱歌”必有一真
③“B不唱歌”为假命题,真命题应该是“B唱歌”
④“A不唱歌”为假命题,真命题应该是“A唱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详解】①:根据矛盾律,“A不唱歌”和“A唱歌”必有一假,①错误。
②:根据排中律,“A不唱歌”和“A唱歌”必有一真。若“A唱歌”为真,C说了真话,因为三个纸条上的话只有一句是真话,B应该说的是假话,那就是说B也要唱歌,结论矛盾。故应该是“A不唱歌”为真,②正确。
③:根据排中律,推出“A不唱歌”为真。那“B不唱歌”为假命题,真命题应该是“B唱歌”,③正确。
④:根据分析,“A不唱歌”为真命题,假命题应该是“A唱歌”“,④错误。
故本题选C。
8.甲认为,人不能没有理想,理想是人生的灯盏,理想是生活的方向;但同时又认为,人不应该有理想,有理想的人生活的太累。乙对甲的两个观点都不认同。依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违反同一律,转移论题
②违反矛盾律,自相矛盾
③违反排中律,骑墙居中
④符合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详解】①: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可见,该选项材料不涉及,排除①。
②: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题中甲认为人不能没有理想,但同时又认为人不应该有理想,这说明甲出现了思维的不一致,违反矛盾律,自相矛盾,②正确。
③: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材料中,甲认为人不能没有理想,但同时甲又认为人不应该有理想,而乙对甲的两个观点都不认同,可见,乙同时否定了“不能没有理想”和“不应该有理想”,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违反了排中律,③正确。
④:材料中甲乙的观点都违反了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分别犯了自相矛盾、骑墙居中的逻辑错误,排除④。
故本题选C。
9.一日,政治老师正在上《逻辑与思维》课,ABC三位同学迟到。老师决定出一题,回答正确者不用给同学们表演节目。老师写了三张纸条公开交给三位同学,A同学纸条上写着:A不唱歌;B同学纸条上写着:B不唱歌;C同学纸条上写着:A唱歌。老师说:“三个纸条上的话只有一句是真话,根据这些条件你会推出哪个同学给大家唱歌 ”结果B同学因为回答正确不用表演节目。B同学的推理是( )
①根据矛盾律,“A不唱歌”和“A唱歌”必有一真
②根据排中律,“A不唱歌”和“A唱歌”必有一真
③“B不唱歌”为假命题,真命题应该是“B唱歌”
④“A不唱歌”为假命题,真命题应该是“A唱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详解】①:矛盾律是指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根据矛盾律,“A不唱歌”和“A唱歌”必有一假,故①说法错误。
②③: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所以,根据排中律,“A不唱歌"和“A唱歌”必有一真,那么“B不唱歌”为假,也就是B要唱歌,故②③说法正确。
④:根据排中律,“A不唱歌"和“A唱歌”必有一真,那么“B不唱歌”为假,也就是B要唱歌,条件不足,无法断定其他两个命题的真假,故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教材探究与分享】
二、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课本P10探究与分享
甲: “你们这样通宵达旦、吵吵闹闹地在宿舍打牌,影响别人休息。”
乙:“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别人没有怨言,你有什么不平的?”
甲与乙的对话中有没有逻辑问题?谈谈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甲中的“别人”指除打牌者之外的人;乙中的“别人”指除打牌者和甲之外的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这种没有保持概念同一性的思维,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课本P11探究与分享
《韩非子·难一》载:“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日:‘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日:‘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这位楚人为什么“弗能应”
参考答案:
这位楚人“弗能应”的原因是:问话者的问题“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揭露了其论断中的逻辑矛盾。
课本P12探究与分享
有同学说:“我坚信一位哲人的名言,‘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话’”
这位同学的话是否成立,为什么?
参考答案:
这一论断存在矛盾,既然坚信一位哲人的名言,就不可能不相信任何人的话。也就是说,“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话”事实上包含了一个判断“不要相信一位哲人的话”,这与“我坚信一位哲人的名言”是两个相互矛盾的论断,这两个论断不能同时都成立,所以该告示牌上的话是不成立的。
课本P12探究与分享
下列论断有些是自相矛盾的,有些不是。
◆小明想画一个方的圆。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这几周的军训太紧张了,但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请你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①和④论断都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要么画圆,要么画方,不存在“一个方的圆”;既然“太紧张”,就不可能“不知不觉”。
②和③论断没有自相矛盾。“噪”与“静”“鸣"与“幽”是对立统一的;认识能力的“无限"与“有限”也是对立统一的。
课本P12探究与分享
在一次讨论会上,关于某部古典作品是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意见。有人认为它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有人认为它不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讨论结束时,会议主持人表态说:“我反对第一种意见,也反对第二种意见。”
会议主持人的话是否合乎逻辑,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主持人的话不符合逻辑。“它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单称肯定判断;“它不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单称肯定判断,两个判断构成矛盾关系,对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判断之一加以否定,必须对另一判断予以肯定。逻辑思维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
【易混易错】
1.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同一律的内容。( × )
【解析】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
2.故意违反矛盾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 )
【解析】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3.排中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 )
【解析】矛盾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4.排中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 × )
【解析】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
5.狭义的逻辑学是指辩证逻辑。 ( × )
【解析】【解析】狭义的逻辑学是指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属于广义的逻辑学。
6.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 ( × )
【解析】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
7.“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一诗句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 × )
【解析】这一诗句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渲染山林的幽静,体现了动与静的辩证统一,属于辩证矛盾。
8.有人问:“有没有飞碟 ”你既不肯定有,也不肯定没有,而是说:“我不清楚。”这种回答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 × )
【解析】这种回答没有违反排中律的要求。“有没有飞碟”是客观存在的一个认识问题。排中律只是在逻辑上要求对两个矛盾判断明确地肯定一个,并不要求必须马上肯定一个。
【答题模板】
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区别?
①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是思维混乱的一种表现;辩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本身固有的客观矛盾。
②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③逻辑矛盾(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矛盾的错误反映。 遵守矛盾律的要求是正确把握客观矛盾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