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二框《爱在家人间》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二框《爱在家人间》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二框《爱在家人间》
一、教育价值
1.自我成长:感受温暖的亲情之爱,体会父母家人给予的爱,学会感恩,和父母一起营造充满爱的家。
2.我与他人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与父母家人的关系,理性对待亲子冲突,理解父母的爱和教育,学会与父母沟通,和父母双向奔赴,共同建设和谐家庭。
3.我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增强对家庭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感,自觉将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厚植家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家庭生活故事的交流,以及亲子互动,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增强热爱父母、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的意识,体会到建立和谐亲子关系、营造和谐家庭氛围的重要性,增强构建和谐家庭的责任意识,厚植家国情怀,培育政治认同、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
2.通过话题讨论,深刻理解亲情之爱,掌握与父母沟通的技巧和处理亲子冲突的方法,提高运用正确的方式与父母沟通的能力,提高调试“逆反”心理的能力,增强孝亲敬长的行动力,培育道德修养、法治观念等核心素养。
3.了解自己与家人之间产生矛盾,既有自己青春期叛逆的原因,也有两代人在心智、学识和经历方面存在差异的原因。理解父母,主动化解亲子矛盾,培养健全人格核心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感悟亲情之爱。
2.教学难点:理解父母,学会沟通,化解亲子冲突。
四、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家是什么”
教师:“家”是中国汉字里最温暖的一个字,来自家人间的爱,如冬日暖阳般温暖着我们。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爱在家人间》,共同感受家的温暖。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对“家”的思考,直接导入新课的主题,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二)主题学习一:家人交往的温暖
问:在你心中,家是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2.你觉得你家的家庭氛围是什么样的呢?
提示词:温馨和睦、民主平等、自然随和、内敛深沉、吵吵闹闹……
学生回答。
教师点击关键词,分享朱德、胡适、梁启超与家人交往的故事,并引导学生体会这些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成才都有着积极作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家庭中亲情之爱的表现不一样,但不变的是爱,不同的家庭氛围对成长都有着重要意义。
3.课前行为作业分享
采访爸爸、妈妈:你最想家的一个瞬间是什么?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课前的行为作业,一方面,让还未离家的孩子通过采访父母感受想家的情感;另一方面,亲子沟通也增进了和谐家庭氛围。
4.教师小结
想家、念家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怀,委屈、孤独、生病、受挫的时候,“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是我们的写照;过年过节时,“每逢佳节倍思亲”说出了我们的思念;取得成功时,“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会第一时间映入脑海,想要与家人分享。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份对家人割舍不断的情感,这种情感就是家庭中的亲情之爱。
(三)主题学习二:家人交往的插曲
教师过渡:家人交往的温暖让我们身心愉悦,但是家庭生活中也会有一些不一样的小插曲,如调味剂一般让我们与家人的交往更加丰富多彩。
家庭故事串烧:结合生活经历,说一说与家人交往中的“冲突”。
关键词参考:成绩、作业、手机、动漫、手办、盲盒、隐私……陪伴时间、压力、工作、弟弟妹妹……
学生交流分享。
教师追问1:你当时是如何处理这个冲突的呢?
教师追问2:其他同学有没有好的建议给他呢?
(教师将学生提到的方法技巧用副板书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在前测的调查问卷中发现,亲子冲突时有发生,主要的导火索有:学习成绩、兴趣爱好、二胎……开放式的交流分享,让学生更有参与感、更有话说。教师的追问,也让学生收获了常用化解冲突的技巧。
教师小结:家庭生活中,亲子冲突有时难以避免,同学们刚刚提到的与家人交往的锦囊都很好,尤其是我们要主动与家人沟通,沟通也是要讲究小技巧的哦,比如我们要关注沟通的环境、抓住沟通的好时机等。
教师设问:引发“亲子冲突”的原因有哪些?(请多角度思考)
学生回答。
教师提示、补充:
“Y世代与AA世代”——代际差异
【设计意图】多角度思考亲子冲突发生的原因,既有客观的代际差异,也有亲子双方主观的原因,这样的思考讨论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多角度地化解冲突。
1.话题讨论
教师过渡:为了更好地化解亲子冲突,我们应该走进这些冲突的深处。
话题一:限制你玩手机,布置学习任务……你认为父母是在管制你,还是在教育你?为什么?
话题二:家是避风港,我们可以无所顾忌地向家人表达各种情绪。你认同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学生围绕两个话题,开展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时间3分钟。
学生小组学习汇报。
教师追问1:“管制”和“教育”有何不同?“限制玩手机”这种行为一定是“管制”吗?你更喜欢“管制”还是“教育”?你期待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呢?
教师小结1:“管制”不是父母的目的,很多时候,看似是“管制”,其实是父母的“期待”。当然,我们更希望在家里少一点管制,多一点言传身教;少一点指责,多一点信任和耐心;少一点强迫,多一点倾听和尊重……“管制”更像是“教育”之路上的小岔口,是终究能够回到大道上的,因为“管制”和“教育”的出发点都是“爱”!
教师追问2:你有负面情绪时会向谁表达呢?向家人表达情绪时需要注意什么?父母说了伤害你的话,你是什么感受?
教师小结2:有人说“最坏的脾气就应该留给最爱的人”,因为我们知道父母的爱有着极大的包容力,父母不会离开我们。也有人说“最坏的脾气不要留给最爱的人”,因为坏脾气会伤害我们爱的人。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这两种说法都是蛮有道理的。但老师呼吁大家在家人面前也要合理表达情绪,多多将微笑带给家人,相信你的幸福指数一定可以直线上升。
【设计意图】两个话题围绕着亲子交往,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剖析行为背后的深意,从而更理性、更辩证地理解父母和长辈。
2.再悟亲情之爱
教师过渡:感受了家人交往的温暖,辨析了家人交往中的插曲,相信大家对于亲情之爱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1)思考并回答:家人的爱与其他人给予的爱一样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亲情之爱是割舍不断的,是最深沉、最无私的。所以,没有化解不了的亲子冲突,因为亲子冲突的根源在于亲情之爱。
【设计意图】在以上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对于亲情之爱有了更多、更深刻的认识,所以,总结亲情之爱的特征是顺其自然的,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2)视频:亲子共读活动(由学生和家长录制)
呈现课前行为作业中家长给孩子推荐的典型书目以及孩子给家长推荐的典型书目。
教师小结:双向奔赴的亲情之爱让人多么向往。亲子互相推荐书目、共读共学,一起了解彼此,真的是很好的家庭活动,可以帮助父母更好地陪伴、教育孩子,也能让孩子更了解父母。
【设计意图】亲情之爱是需要双向奔赴的,亲子需要彼此理解,这就应该共同学习。课前组织的亲子互相推荐书目活动,可以引导家长和孩子更好地表达亲情之爱。
(四)主题学习三:家人交往的锦囊
教师过渡: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围绕着家庭生活,交流了与家人交往的故事,收获了与家人交往的锦囊。
1.锦囊展示
教师简单回顾副板书中记录的锦囊,并为学生介绍“萨提亚冰山方法”,呼吁亲子要关注彼此的感受。
2.头脑风暴
案例:
2021年夏天,疫情再次侵袭南京……
我的爸爸妈妈都是医生,这天他们牵着我的手跟我说:“爸妈想去抗疫一线帮忙,爸爸去隔离点,不能回来;妈妈就在我们社区,但也得很晚才能回家。可以吗?”我看着爸妈,想到要自己一个人在家,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思考交流: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引导:抗疫一线的工作者特别担心家中的孩子,为了让这些医护、志愿者安心,政府、各类组织开展了丰富的活动,例如栖霞区教育局联合体育局开展了“特别的爱献给特别的‘宁’,让我们守护‘宁’的孩子”主题活动,守护这些孩子。可见,祖国也一直在关心着我们的小家。
【设计意图】运用主题学习所得解决来源于学生真实生活中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运用锦囊,也能够引导学生认识到国家对公民有期待,许多人在家和国中同时奋斗,我们要支持父母。
(五)主题寄语
播放电子相册。
教师寄语:对于中国人,家之一字,其重千钧!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道出了游子想家的心声;孟郊的“游子身上衣,慈母手中线”写出了父母对孩子无尽的爱。“百善孝为先”是“家文化”的精髓,“入则孝,出则悌”写出了父母对子女寄予的希望,家人团圆是中国人最朴素的愿望。子女的孝和父母的爱,是亲子碰撞时不变的坚持,是亲子沟通时最美的语言。千百年来,亲情之爱一直在中华大地上绵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古有岳飞精忠报国,今有黄旭华隐姓埋名几十载,为国研制核潜艇,他的一句“对祖国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感染了多少华夏儿女。近代以来,多少仁人志士为国捐躯。进入新时代,中国军人、抗疫医护和志愿者、运动健儿、敦煌守护人,多少华夏儿女舍小家为大家,守护祖国大家庭。张桂梅老师创办免费女子高中,改变了一个又一个家庭。这些都是中国少年的榜样。家国从来都不是矛盾体,家国一直是共同体。
【设计意图】电子相册中既有传统文化中的“家”,也有学生生活中的“家”,既有小家,更有祖国大家庭。主题寄语希望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
五、板书设计
爱在家人间
一、温暖的爱
二、交往的插曲
三、交往的锦囊
副板书:
(学生提到的与家人交往锦囊,例如:换位思考、沟通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