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过零丁洋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 结合作者经历,理解诗歌内容,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这首诗。2、名句鉴赏,把握本诗的写作手法。过程和方法:1、通过反复的诵读,把握诗歌情感。2、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深入分析字词深意,品味鉴赏诗歌语言,把握作者忧国之痛和愿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挚诚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爱国情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并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完成背诵。教学难点:1、掌握诗歌语言的鉴赏技巧。2、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对偶、双关、直抒胸臆。 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当益壮有南山,家国情怀把责担。阻击瘟神无所惧,精忠报国写新篇。(这首诗写的是哪位英雄呢?)从古至今,像这样以自己的一片赤诚之心守护国家的英雄数不胜数。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七律《过零丁洋》。(板书)2、明确学习目标。二、简介作者背景1、简介作者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39岁起兵抗元,42岁兵败被俘。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节选自《宋史 文天祥传》) 2、简介写作背景 诗题中的零丁洋是一个地名,世界上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就位于中国广东省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内。这首诗是文天祥在经过伶仃洋时有所感悟而做的,那么此时文天祥为何会在伶仃洋呢?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伶仃洋时,他面对浩瀚沧海感慨国家命运,写下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三、初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1、学生齐读。2、老师范读。3、学生自由朗读,借助书上的注释了解诗的大意。4、过渡语:我们在正确解释字词的基础上,可以学着用诗化的语言翻译诗歌,这将对我们理解诗歌有很大的帮助。生齐读诗意解析。5、总结诗化的语言翻译诗歌的要点。四、再读诗歌,品味诗意师:在感知了诗歌的大意之后,我们怎样来把握诗人的情感呢?我们可以通过深入分析字词的深意、把握诗歌的艺术手法来鉴赏诗歌,在反复吟咏中品味诗人的情感。1、安排学生合作探究导学案上的四个问题。出示小组合作任务单: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以下四个问题,要求一个小组负责一联。将探究的结果写在导学案上,组长安排同学发言(含朗诵展示)。讨论时间为5分钟。首联:律诗四联“起承转合”,思考首联从哪两件事“起”,首联哪两个词写出了诗人的感受?如何朗读最能体现出诗人的情感?颔联:颔联承前启后,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抒情?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用怎样的语气和语调才能读出这种情感呢?颈联:“文喜看山不喜平”,颈联是诗歌的“转”,这首诗的颈联巧用了两个地名,巧在何处?我们又该如何朗读这两句诗?尾联: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作者激情慷慨的绝唱,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朗读呢?2、讨论之后交流展示。3、教师点拨。(在朗读、情感、写法上予以指导。)(交流完每一联的问题之后,进行师生共读的环节。教师用语言创设情境,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这一联诗。)首联:渗透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颔联:指导学生读好重音。颈联:朗读指导:诵读时入情入境才能声情并茂。(双关手法)尾联:直抒胸臆,朗读指导:由悲而壮。五、读出情感,熟读成诵1、以小组为单位表演读。教师点评并指导。2、情境诵读。浩淼的江水无边无际,已成为阶下囚的文天祥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真正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真正的大丈夫。让我们再次深情朗诵诗歌,向英雄致敬!3、背诵。当我们再次读到这些诗句时,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份深沉与悲壮,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血脉,我们都将为这个民族的强大而努力,我们都将用自己的方式报效我们伟大的祖国。让我们带着这份对祖国深深的爱恋背诵这首诗。六、拓展纵观历史长河,英雄辈出,你知道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吗?你还知道哪些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透着铮铮骨气的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这是大唐将士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这是85岁的爱国诗人临终的遗憾与嘱托;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袁崇焕《临刑口占》这是大明将军被冤杀时的慷慨悲壮;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这是变法君子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这些诗句流淌的是同样的精神——对国家深沉的爱。请同学们课后搜集整理些这样的爱国诗篇。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