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教案(含答案)-2022-2023学年高一政治下学期统编版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教案(含答案)-2022-2023学年高一政治下学期统编版必修3

资源简介

7.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认同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的正确性,增加我国对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及法治社会的信心。
科学精神:理解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树立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能够运用法治思维分析生活中的相关案例。
法治意识: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和具体要求,坚定尊法守法学法的信念。
公共参与:提升参与社会法治宣传的积极性,同时个人应努力做到尊法、用法。
【教学重点】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教学难点】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情境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二、新课讲授
议题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议学情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怎样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同志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高度重视法治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法治中国。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建设法治中国,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也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根本路径和努力方向。
习近平同志指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这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了更加完整系统的规划。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执政党的基本执政方式;依法行政,是政府行政权运行的基本原则。把法治落实到国家治理、政党执政、政府行政各个层面,这一思想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得到了完整体现。这说明,坚持“三个共同推进”、“三个一体建设”,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部署和根本要求,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否始终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不仅关系法治中国建设,更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关系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实现。
议学任务:结合上述材料,为什么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
(1)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重要性)
(2)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必要性)
(3)法律是治国理政的最大的规矩,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以理性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P73)
(4)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通过实行法治,保障人权,维护社会和谐,实现长治久安,推进国家治现代化。(P74)
2.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要求: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
(2)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知识拓展:全面依法治国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对不同主体提出要求
议题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议学材料: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于2020年5月28日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和附则,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民法典编纂遵循和体现了一系列基本原则。
党中央将编纂民法典列入重要工作议程,并对编纂民法典工作任务作出总体部署、提出明确要求。为做好民法典编纂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先后多次向党中央请示和报告,就民法典编纂工作的总体考虑、工作步骤、体例结构等重大问题进行汇报。
编纂工作以保护民事权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回应人民的法治需求,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充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编纂工作全面总结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民事立法和实践经验,系统整合新中国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以法典化方式巩固、确认和发展民事法治建设成果,以实践需求指引立法方向,提高民事法律制度的针对性、有效性、适应性。
编纂工作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维护公序良俗。
议学任务:结合上述材料和课本知识,民法典编纂工作如何体现依法治国的原则?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原因;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2)要求:①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
②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1)原因: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2)要求:
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知识拓展: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要反对特权和歧视。没有正当理由给予优待,即为特权;没有正当理由加以限制或增加负担,即为歧视。
平等允许合理的差别。针对特定群体,应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如法律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原因: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2)要求:
①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守法平等)
②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司法平等)
4.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精神支撑):
(1)原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2)要求:①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②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知识拓展——比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实践基础):
要求: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
【课堂小结】
【实战演练】
1.2022年11月28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公布第二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名单。建设法治政府旨在( )
①推进法律监督,树立政府权威和公信力
②推进依法行政,保证权为民所用
③推进政务公开,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④提升行政执法水平,提高人民满意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着力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健全宪法相关法律制度和机制,宪法实施更加有效;完善宪法监督制度,加强合宪性审查、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宪法监督水平稳步提高;设立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广泛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材料表明中国共产党( )
①以宪法为准绳,坚持依宪执政
②不断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
③努力维护宪法的尊严和权威
④勇于推进宪法理论创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22年2月1日至27日,人民网开展2023年全国两会调查,经过网友投票,“依法治国”、“教育人才”、“社会保障”等入选了十大热词。关于依法治国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
②依法治国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
③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
④人民群众的期待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2019年2月12日,河北省某法院开庭审理一起“特殊”案件:朱某追赶交通肇事逃逸者张某,致使张某被火车撞击身亡,随后遭其家属索赔60余万元。法院一审判决驳回原告张某家属的所有诉求,认定朱某的追赶行为与死者撞火车不具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朱某的行为不具有违法性,而是属于见义勇为行为。对此,以下说法合理的有( )
①我国民法优先保护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
②民法体现道德理念,有利于弘扬公序良俗
③我国民法强调公民的独立人格、平等地位
④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DAB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