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别云间》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面对国家民族的危亡,有一位诗人以少年的热血、英勇的斗争,谱写了一首悲壮动人的生命之歌。这位诗人是谁呢?他就是夏完淳,这节课我们学习《别云间》,感受全诗字字忠肝义胆,句句血泪凝成,令人悲怆,令人感奋的情感。二、目标1、反复诵读、熟练背诵全诗,正确默写全诗。2、品味诗歌语言,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诗人抒发的爱国情感。3、赏析这首诗歌,品味诗歌的妙处。三、原文别 云 间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四、注释《别云间》:选自《夏完淳集笺校》卷五。云间:松江的古称。羁旅:寄居他乡,生活飘泊不定。羁(jī),停留。南冠:被囚禁的人。语出《左传》。后世以“南冠”指代被俘。泉路:地下。指阴间。毅魄:英魂。坚强不屈的魂魄。灵旗:战旗。 古代出征前必祭祷之,以求旗开得胜,故称战旗。五、诗意三年为抗清兵东走西飘荡,今天兵败被俘作囚入牢房。无限美好河山失陷伤痛泪,谁还敢说天庭宽阔地又广。已经知道黄泉之路相逼近,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鬼雄魂魄等到归来那一日,灵旗下面要将故乡河山看。六、赏析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赏析:诗作首联叙事。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似乎平静出之,然细细咀嚼,自可读出诗人激越翻滚的情感波澜,自可读出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赏析: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恢复壮志难酬,复国理想终成泡影,于是诗人悲愤了:“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面对这一切,诗人禁不住“立尽黄昏泪几行”,流不尽“无限河山泪”。诗人一直冀盼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最终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恢复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赏析:颈联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无论怎样失望、悲愤与哀恸,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已知泉路近”。生命行将终结,诗人该会想些什么呢?“欲别故乡难”,诗人缘何难别故乡呢?原来,涌上他心头的不仅有国恨,更兼有家仇。父起义兵败,为国捐躯了。而自己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此次身落敌手,自是凶多吉少,难免一死,这样,家运不幸,恐无后嗣。想起这一切,诗人内心自然涌起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赏析:尾联盟恢复之志。尽管故乡牵魂难别,但诗人终将恢复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家运后嗣为念,最终表明心迹:“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正如诗人在《狱中上母书》中所表示的“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已知泉路近”的诗人坦然作出“毅魄归来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尽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七、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夏完淳(1631-1647),乳名端哥,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明末诗人、抗清英雄。14岁随父亲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起兵抗清。他被捕就义时,年仅17岁。著有《夏内史集》及《玉樊堂词》等。2、写作背景《别云间》是作者被清廷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上海松江县,古称云间,即作者的家乡。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八、问题探究(1)“今日又南冠”句中的“又”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参考:表现了诗人无限伤痛与遗憾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2)“无限江河泪,谁言天地宽”一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是因为面对死神而流泪吗?参考:山河破碎,感伤的泪水流不断,国土已沦丧,还怎能说天地宽!一个“泪”字,一个“言”字,表达诗人的爱国情怀以及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悲愤之情。不是,是因为祖国沦亡,山河破碎,民族多难,壮志难酬。(3)品读“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两句,赏析诗句中所表达出的英雄气节和豪迈情怀。参考:诗人将满腹哀怨化为一腔怒火,即使成了鬼魂,还要归来从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义。这是一种生命已止、战斗不息的精神,是个人立场的鲜明表白!表现诗人至死不渝的抗清精神,和对抗清事业后继有人的坚定信念。(4)《别云间》中哪些词语表达了作者为抗清而死的决心和意志?参考:有“泉路”“毅魄”“灵旗”几个词语。其意义都与“死后”有关,不过没有丝毫的畏惧,更没有对自己所从事的抗清事业的悔恨,而是充满了战斗的豪情、英雄的气概。(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参考:亡国之痛,壮志难酬的悲愤,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炽热的爱国之情。(6)诗围绕哪个字抒情述怀?全诗是如何抓住这个字进行抒情述怀的?参考:全诗围绕“别”字抒情述怀。首联写再别。作者过去三年别家乡是为作“羁旅客”而别,即为抗清事业而奔走。而今天是作为被捕囚犯而别的。颔联写别情。因前后“别”时的处境不同,所以心情也不同。前时之别尚冀抗清有望,河山可复。而这次别后则自己不能再起兵抗清了,因而面对破碎的河山流不尽的是自己的伤心之泪。颈联写死别。作者已知此次是死别,和前次别不同。前次离别故乡,是怀着慷慨的心情参加抗清队伍,别还容易,而此次却难了,此去必当一死,死后家乡如何,父老如何,慈母、妻子如何,都令人依恋忧虑。尾联写别后。作者别后成了鬼魂,也还关心着故乡,还要归来在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来抗清。九、诗歌主旨这首诀别故乡之作,表达的不是对生命苦短的慨叹,而是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十、课堂小结1、熟读成诵。2、总结: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诗作格调慷慨豪壮,令人读来荡气回肠,禁不住对这位富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少年英雄充满深深的敬意。十一、板书设计【基础过关】1.《别云间》的作者是 (1631-1647),乳名端哥,别名复,字 ,号小隐,又号灵首。明末诗人、抗清英雄。14岁随父亲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起兵抗清。他被捕就义时,年仅17岁。著有《夏内史集》及《玉樊堂词》等。【答案】 夏完淳 存古【解析】考查基本的文学常识。同学们平时要注意积累。2. 写出加粗字的正确读音。①羁旅 ②魂魄【答案】 ①jī ②pò【解析】 考查学生对拼音的掌握情况。平时注意拼音的正确书写,注意积累。【实战过关】一、默写记忆型默写:1、 ,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2、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灵旗空际看。【答案】1、三年羁旅客2、毅魄归来日【解析】 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背记并能默写古诗词。 注意“羁”“毅魄”等字词的正确书写。理解型默写:1、《别云间》中哪一句表达作者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 , 。2、《别云间》表明诗人国破家亡的悲愤、誓死不屈的句子是: , 。3、《别云间》一诗中表达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夏完淳《别云间》中叙述诗人抗清斗争历程的句子是:“ , ”。5、《别云间》中表明诗人国破家亡的悲愤,誓死不屈的决心(或表达诗人坚定的抗清斗志和对抗清事业后继有人充满信心)的诗句是: , 。6、夏完淳的《别云间》中抒写亡国之痛和壮志难酬的悲愤的句子是“ ,灵旗空际看。”7、夏完淳《别云间》中的“ , ”两句,化用了屈原《国殇》里的诗句“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亦兮为鬼雄”,表达了诗人不屈的意志与信念。8、夏完淳在《别云间》中抒发了山河破碎、壮志难酬、无立锥之地的悲愤的诗句是: , 。【答案】1、无限山河泪 谁言天地宽2、毅魄归来日 灵旗空际看3、已知泉路近 欲别故乡难4、三年羁旅客 今日又南冠5、毅魄归来日 灵旗空际看6、毅魄归来日7、毅魄归来日 灵旗空际看8、无限山河泪 谁言天地宽【解析】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同学们平时除了要背记默写古诗词,还要能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注意“魄”“旗”“羁”等字词的正确书写。二、课内诗歌鉴赏(一)(2019·全国初三课时练习)读夏完淳的《别云间》,回答问题。别云间 (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表达了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对救亡图存大业未就的遗憾以及对故乡亲人的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别云间》是明代少年抗清英雄夏完淳的作品,该诗是诗人被清兵逮捕时,写就的一首绝命诗,诗人最终不屈而死,年仅17岁。诗歌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全诗既表达了作者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又流露出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据此作答即可。3.“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一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案】 作者通过想象(虚写),表达了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尽忠报国的赤子情怀;对抗清斗争取得胜利的坚定信念)。【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时要理解诗歌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侧重于把握诗歌流露的情感特质,从而把握其风格特点。“已知泉路近”的诗人坦然做出“毅魄归来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据此可知作者运用想象的表现手法,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二)(2016·江苏初二月考)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别云间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羁旅:长久漂泊外地。南冠:古代南方楚国人戴的帽子,后用为囚犯的代称。4.你是如何理解题目中的“别”的?【答案】 这里的“别”是难以再见的诀别、永别,一个“别”奠定感情的基调。【解析】 阅读全文,理解诗歌内容。概括“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一句结合注释,理解作品写作的背景,理想作者的生活处境,从“欲别故乡难”了解“别”的含义。5.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 全诗饱含诗人爱祖国、爱家乡,为之奋斗而视死如归的精神。【解析】 解答本题,要根据所学所记,结合注意中内容,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夏完淳为明朝末年诗人,他和陈子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七,根据这些内容即可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三)(2020·全国初三课时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别云间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6.找出诗中表现国家沦陷的诗句并解释其意思。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答案】 诗句: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意思:无限美好的江山落入敌手,令人垂泪。从今以后连立足之地也没有了,怎么能说天地很宽呢?【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首先理解这首诗的大意,然后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国家沦陷”确定诗句。解释意思即写出诗句的大意。“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写的是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面对这一切,诗人禁不住“立尽黄昏泪几行”,流不尽“无限河山泪”。本句的意思是:山河破碎,感伤的泪水流不断,国土沦丧,谁还能说天地宽?7.首联“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采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 诗人运用典故,抒发了苦战被捕后的沉痛,愤懑之情。【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以及写作特点的理解。“南冠”引用楚国人锺仪被俘后仍戴着“南冠”(楚国的冠)的典故。属于运用典故,结合写作背景及诗句“三年羁旅客”可以看出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似乎平静出之,但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8.“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答案】 抗清事业难成,老父已经殉国,家中老母尚在,妻子有孕在身,今日踏上死亡之旅,再也难见故园和亲人,对此心中怎能无所留恋?此即别之难。【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无论怎样失望、悲愤与哀恸,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已知泉路近”,结合诗句“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可知,此时,涌上他心头的不仅有国恨,更兼有家仇。父起义兵败,为国捐躯了,自己长年奔波在外,未能尽孝于母,新婚妻子在家孤守,想起这一切,诗人内心自然涌起对故乡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不舍。9.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似,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答案】 同:都包含着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对救亡图存大业未就的遗憾和强烈的爱国之情,视死如归的精神。异:《别云间》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本诗“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表达了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表明作者已经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衷心将永垂史册。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两首诗的相同之处是:都有强烈的爱国之情和视死如归的精神。不同的是“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还表达了对故乡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不舍。三、课外诗歌鉴赏(一)(2015·山东中考模拟)阅读文天祥《过零丁洋》,完成小题。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0.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融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体,感人至深。B.颔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运用比喻,生动形象。C.颈联运用“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典故,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对前途的忧虑。D.尾联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为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堪称千古绝唱。【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与辨析能力。仔细阅读诗句,逐项分析。C项颈联运用“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典故,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遇的危苦。11.对“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两句用了比喻,把破碎的山河比作风中的柳絮,把浮沉的身世比作雨中的飘萍。B.这两句是对偶,“山河破碎”与“身世浮沉”相对,“风飘絮”和“雨打萍”相对。C.宋朝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的经历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D.这两句诗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艰难危亡的形势,自己深感孤苦无依而顿生哀怨。【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仔细阅读“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一句,D项“这两句诗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艰难危亡的形势,自己深感孤苦无依而顿生哀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没有“哀怨”之情,有时是深挚的沉痛之情。12.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作者在面临生死关头时,回忆一生,感慨万千。以此起笔,极好地写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心境。B.颔联从横的方面渲染。作者在“萍”上著“雨打”二字,就更显凄苦。这“身世浮沉”,概括了作者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坎坷不平的一生。C.五六句紧承前意,进一步渲染生发。这两句中,往日的体验与今日的体验交错在一起,回首当初的“惶恐”,还看今日的“零丁”,令诗人百感交集。D.前六句,作者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至,哀怨之情汇聚为高潮,接下去两句则笔锋一转,情绪由激昂转为悲愤,由高亢转为压抑。【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分析的辨析能力。仔细阅读四个选项,D项前六句,作者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至,哀怨之情汇聚为高潮,接下去两句则笔锋一转,情绪由激昂转为悲愤,由转为压抑改为高昂,直抒胸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3.与本诗最后两句感情基调不相近的一项是( )A.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B.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夏完淳《别云间》)C.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D.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情感基调的把握能力。仔细阅读四个选项,BCD三项三个句子的情感基调都是激昂高亢的,A项“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情感基调是低沉悲伤的。(二)(2019·浙江中考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武夷山中(南宋)谢枋得①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注释)①谢枋(bìng)得:南宋末年著名诗人。带领义军在江东抗元失败,被俘不屈。本诗写于元世祖指元二十一年,当时诗人已在武夷山辗转十年,妻儿被俘,元朝统治者正访求亡宋遗臣,收买汉族士大夫。15.(补充随想)十年辗转,梦中也不曾还家,此时诗人于青峰野水之际“独立”,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他虽______却______的形象。【答案】 悲怆、孤独、寂寥 傲然独立、坚守气节【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感情的理解。“独立”使诗人的高大的形象屹立于天地之间,是诗人直冲云霄的气节,是诗人不可一世的风骨。“青峰野水涯”是眼前景, 奇峰挺秀,野水悠悠,是一幅绝妙的水墨画,但这又不是纯写武夷奇观,当年宋朝的河山,空旷,寂静,没有着落;独立于此,诗人的心情,有些悲怆孤独,有些寂寥。没有人烟,脚底的青峰是稀稀朗朗的春草,只知道一味的“缭乱逐春生”;不见渔舟,眼前只是烟波浩淼的野水,中间倾注着诗人的思想感情,这巍然挺立的青峰,实际上也是诗人自己傲然独立的性格、形象的写照。据此作答。16.(感受情怀)以下诗句与“几生修得到梅花”所表达的情怀最不相近的一项是(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文天祥《过零丁洋》)B.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南宋·李清照《夏日绝句》)C.零落成尘碾做泥,只有香如故。(南宋·陆游《卜算子·咏梅》)D.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南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答案】 D【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主旨的感悟。“几生修得到梅花”的意思是“我要经历多少岁月才能修炼成梅花那样的品格呢”。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自置于青峰野水之间,以梅花品格相期许。诗风自然朴素不加雕饰,清旷之中已带着几分苍凉沉郁,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对人生的思考,深远绵长,发人深省。D项表现的是诗人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与此句所表达的情怀不同。故选D。【译文】 十年的岁月连回家的梦想都不曾有过,此时此刻我独立青峰之上面对着野水无涯。山雨初停的时候,天地间一片寂寥的景象,我要经历多少岁月才能修炼成梅花那样的品格呢?(三)(2019·河北初三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小题。满江红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19.下列句子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句是( )A.《满江红》作于1903年,作者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著名活动家,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B.“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以中秋节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自己孤寂失落和怨幽的心情。C.“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自己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怀念闺中的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荣华富贵并不留恋,而是非常蔑视。D.“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本句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答案】 C【解析】 C.表述错误。“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说明词人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是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故选C。20.试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答案】 莽莽红尘之中,何处寻觅知音?想到此,泪如雨下。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本句用到了典故,化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句。【解析】 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一句,引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意思是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不知去何处去寻找知音?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折磨。想到这一点,作者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知音难觅的思想状况。(四)(2019·全国初三课时练习)诗歌鉴赏满江红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2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反映了秋瑾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束缚中的苦闷彷徨,折射出她参加革命前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B.“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句意,表达救国救民志向。C.“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写顽强的旧势力要“我”做贵妇人,但自己不屑过那样的生活。D.“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承上启下,回顾生平,写出自己的“侠气”。【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B.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实写秋色,把两人表现不同思想的诗句结合在一起,用来表现自己初离家庭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故B错误,选B。22.下阕运用典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抒发了作者救亡图存,渴望寻觅志同道合的战友的心情。【解析】 1)典故:“青衫湿”:失意伤心。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2)翻译:“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3)情感分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采用了疑问语气,写出了作者渴望寻觅志同道合的战友去挽救国家、救国救民的心情。23.下列选项中对各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这首词上片描写词人身临目见的景物,下片直接抒发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的不满。B.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雄豪气。C.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中“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D.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抒发了作者渴望抗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答案】 A【解析】 A.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这首词上片描写词人身临目见的景物,下片间接抒发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的不满。下片引用典故,故是间接表达,故A错误,选A。(五)(2019·福建初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满江红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廖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24.下列对词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以明丽清爽的秋景来烘托词人愉悦的心境。B.“四面歌残终破楚”用“四面楚歌”的典故喻指国破,词人为国家命运而担忧。C.“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表现词人与天命抗争、与传统决裂的勇气和决心。D.下片开篇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答案】 A【解析】 A.“愉悦的心境”错误。应是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25.这首词结尾长叹“青衫湿”,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答案】 知音难遇的苦闷(忧郁、惆怅、感慨)。【解析】 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作者虽是女子,但却有一颗男子之心,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不知去何处去寻找知音。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折磨。想到这一点,作者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所以抒发词人知音难遇的苦闷之情。四、诗歌对比鉴赏(一)(2017·四川中考模拟)阅读古诗,完成小题。过零丁洋 (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下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别云间 (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1)对上面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A.《过零丁洋》是一首七言律诗,四联八句,全诗押的是ing韵;《别云间》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四联八句,押的是an韵。B.《过零丁洋》诗多用对偶句,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而打萍”和“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了洋里叹零丁”,对仗极为工整。C.《别云间》诗中“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一联点明自己被捕,过了三年漂泊的生活,今天又成了囚徒,同时表明自己要像楚人钟仪那样忠于故国的意志。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全诗透露出作者内心的恐惧和对前途的迷惘。【答案】 D【解析】 赏析古诗词,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第(1)小题表述有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是舍生取义的体现,没有体现内心的恐惧和对前途的迷惘。(二)(2017·四川初二期中)诗歌鉴赏。题乌江亭(唐﹒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夏日绝句(宋﹒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1).这两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感情态度不同,第一首:____________;第二首: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遗憾,惋惜; 赞扬,肯定。【解析】 考查两首诗的两位作者对项羽感情的差异。这要读懂诗句,通过诗句的内容来分析作用的情感倾向。(2).这两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杜 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杜牧:表达了对胜败得失、世事变化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有时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或能转败为胜,东山再起。李清照:认为做人要讲求节操,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意近即可)【解析】 考查诗作中作者所持观点。“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对项羽以为卷土重来也是可以的。强调忍辱负重的必要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对项羽是的壮举是持肯定态度的。要结合具体诗句去理解。《题乌江亭》译文:战争的胜负是难于预料的事情,能够忍受失败的耻辱才是真正的男人。江东子弟人才济济,如果项羽能够重返江东说不定还能卷土重来。《夏日绝句》译文:活着的时候就应当成为人中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为壮烈牺牲的英雄。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思念项羽,宁可自杀也不要贪生怕死逃回江东。(三)(2019·四川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甲)满江红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乙)夏日绝句①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注释)①靖康二年(1127年),腐败的宋王朝在金兵的沉重打击下瓦解,徽、钦二帝及赵氏亲属和大批臣民被掳北去。宋高宗赵构不顾有识之士极力反对,带领群僚仓皇南逃,建都临安,本诗即作与南渡之际。17.甲词结尾长叹“青衫湿”。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青衫湿”是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寄寓颇深。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词情感主旨的理解。本首词的下片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作者虽是女子,但却有一颗男子之心,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不知去何处去寻找知音。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折磨。想到这一点,作者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考生可根据以上内容做答。18.下列关于乙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诗从内容看,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借项羽的宁死不屈辛辣地讽刺了赵构君臣的丧权辱国、怯懦畏惧、只顾逃命苟安的丑恶行径。B.李清照是婉约派著名词人之一,其词或轻柔婉丽,或缠绵悱恻,本诗诗意明白爽朗,与其婉约词风一脉相承。C.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D.“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词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不肯”一词,将那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根据以上内容可知B项“诗意明白爽朗,与其婉约词风一脉相承”错误。【迁移拓展】诗词欣赏(一):满江红岳飞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诗词欣赏(二):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词欣赏(三):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20 / 2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