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导学案》新教材 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单元学习主题]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产物,伴随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洪流不断发展。它用新的思想、新的语言、新的样式为中国文学开辟了新的天地。现当代文坛群星璀璨。鲁迅、老舍、沈从文、艾青、徐志摩、冯至、贾平凹,都在属于自己的天空发出了熠熠光辉。他们或勾画人物,或描摹世态,或歌咏真情,或留恋过去……小说、诗歌、散文、话剧,异彩纷呈。我们从中可以了解现当代文学的风貌,感知百年来社会变革与发展,领悟心灵变化。[单元素养目标]1.研习本单元,要结合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解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探索其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以了解百年来人们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变动的轨迹。2.要根据各种文学体裁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多角度、多层面探究作品的意蕴。3.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获得鲜活的审美体验。第5课 阿Q正传(节选) *边城(节选)阿Q正传(节选)生平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生于封建家庭,后家道败落。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葬于虹桥万国公墓,上海上万民众自发举行公祭、送葬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评价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毛泽东《阿Q正传》创作于1921—1922年。它为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现实,一个病态的社会和病态社会下的畸形的中国人,这部不朽著作的诞生,有着其深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领导这次革命的中国资产阶级没有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一起参加革命,并且没有从根本上撼动封建制度,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只是形式上的胜利。在这篇小说中,鲁迅先生以锐利的、深邃的目光,深刻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对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揭示。1.阿Q精神阿Q精神,又叫精神胜利法。黄修己教授对阿Q精神有一段非常透彻又简明的论述:“这就是他的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嘲、自解、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等种种表现。简言之,是在失败与屈辱面前,不敢正视现实,而使用虚假的胜利来在精神上实行自我安慰,自我麻醉,或者即刻忘却。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受尽屈辱的血泪史。直到最后糊里糊涂地被杀,才在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呼喊中,完成了最后一次精神胜利。”“阿Q精神”其实是一种生活中的弱者的典型思想和精神,更严重地存在于被帝国主义欺侮的半殖民地的封建统治阶级之中,不只是中国有,其他国家也有。2.土谷祠即土地庙,旧时祭祀土地神祈求五谷丰收的地方。土谷,即土地神和五谷神。3.赛神即迎神赛会。旧时的一种民间习俗,用仪仗、鼓乐和杂戏迎神出庙,周游街巷,酬神祈福。1.音形识记(1)读准字音①舂米( ) ②譬如( ) ③虫豸( ) ④擎起( )⑤孤孀( ) ⑥托庇( ) ⑦下箸( ) ⑧醉醺醺( )⑨口讷( ) ⑩奚落( ) 敌忾( ) 面颊( ) 静修庵( )(2)辨明字形① ②③ ④⑤ ⑥答案 (1)①chōnɡ ②pì ③zhì ④qínɡ ⑤shuānɡ ⑥bì ⑦zhù ⑧xūn ⑨nè ⑩xī kài jiá ān(2)①祠 伺 ②蛊 盅 ③撩 缭 ④揪 锹 ⑤唾 陲 ⑥晦 诲2.词语辨析(1)报复·抱负[辨词] 报复:打击批评自己或损害自己利益的人。抱负:远大的志向。[选词] ①古来在学术或事功上有重大成就的人,往往在青年求学的时候便有恢宏的___________。②随着国内疫情的有效控制,时隔十年又恢复的五一长假,让“___________性消费”的声音不绝于耳。(2)鄙薄·鄙夷[辨词] 两者都有“轻视,看不起”的意思。鄙薄:指浅陋微薄(多用作谦辞);看不起,轻视。鄙夷:指蔑视,小瞧,看不起。[选词] ①当你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时,他人也会用欣赏的眼光看你;当你用___________的眼光看待他人时,他人也会表达出对你的憎恶。②加以进了几回城,阿Q自然更自负,然而他又很___________城里人。(3)奚落·数落[辨词] 两者都含有“不满,指责他人”的意思。奚落:用尖刻的话数说别人的短处,使人难堪;讥讽嘲笑。数落:列举过失而指责,泛指责备。[选词] ①因为粗心这次考试没考好,我被妈妈___________一顿。②近年来,常有一些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采用断章取义的伎俩,写文章___________、诋毁鲁迅先生,真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答案 (1)①抱负 ②报复 (2)①鄙夷 ②鄙薄 (3)①数落 ②奚落3.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的正误,并说明理由。(1)对香港社会而言,广大市民对反中乱港势力利用选举制度漏洞粉墨登场,进而危害国家安全与破坏香港发展的行径早已深恶痛绝。(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今天的表彰大会上,主持人请一位劳动模范介绍自己的事迹,这位劳模却出言无状,脸憋得通红,只说了一句话:“其实很多同事干得比我更好。”(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0岁时对那些不纯洁的爱情观,我们怒目而视;对那些爱情悲观论调,我们嗤之以鼻。(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 深恶痛绝:指对某人或对某事物厌恶、痛恨到极点。(2)× 出言无状:说话放肆,没有礼貌。语境是说这位劳模紧张得说不出话来,并没有放肆的意思,所以用在此处不合语境。(3)√ 怒目而视:眼睛瞪视着,形容正要大发脾气时的神情。小说通过记叙阿Q的“精神胜利法”,讽刺了以阿Q为代表的旧中国下层人民的愚昧落后和麻木不仁,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对劳动人民的麻醉和毒害,从而表达了作者改良社会、唤醒沉睡的民众的愿望。1课文中写阿Q动手打人或被人打共有五次。请把这五次找出来,填写下面的表格。事件 心理、语言、动作 胜利方法第一次 自欺欺人的腹诽战术第二次 自轻自贱第三次 自我摧残第四次 畏强凌弱第五次 忘却屈辱答案 事件 心理、语言、动作 胜利方法第一次 闲人嘲讽癞疮疤 “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自欺欺人的腹诽战术第二次 争论“畜生”“虫豸”被打 “我是虫豸”,心满意足,天下第一 自轻自贱第三次 参与赌钱被打 自己打自己嘴巴 自我摧残第四次 和王胡较量被打 “他肯坐下去,简直还是抬举他。”“这毛虫!” “‘君子动口不动手’!” 畏强凌弱第五次 辱骂“假洋鬼子”被打 骂,等待挨打 忘却屈辱2阿Q生平遭受了哪两件屈辱事?阿Q认为它们是生平两件屈辱事的原因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第一件屈辱事:藐视王胡被抓住碰头。第二件屈辱事:辱骂“假洋鬼子”挨打。(2)原因:①这两次挨打都发生在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出了名以后,他感到大家仿佛格外尊敬他,一般人不敢惹他;②打他的两个人在阿Q看来最没资格——一个是自己藐视的人,一个是自己最厌恶的人。3“然而阿Q虽然常优胜,却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一句中的“蒙”字用得好,好在哪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挨打也像荣幸地承受恩惠,因为打他的是未庄权贵,挨权贵之打不是哪个人都能享受到的“荣誉”。“蒙”字极具讽刺意味,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那种丧尽人格、盲目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4阿Q在欺侮小尼姑时,作者描写“酒店里的人”使用了“九分得意”一词,试分析其妙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九分”是作者生造的词,但十分成功,作者略带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客:这些看客个个有着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瘾,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这表明当时的人们缺乏起码的同情心。5为什么说阿Q这个形象既令人同情,又令人痛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令人同情的是阿Q悲剧性的一生:他受尽屈辱,生活贫苦,忍饥挨骂,被打不绝。他在未庄人的眼里根本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只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而已。阿Q一无所有,他上无片瓦,下无寸地,只能借住在土谷祠中,靠给人打零工为生,老婆、孩子对阿Q来说更是痴心妄想,他已丧失了人格和尊严。(2)阿Q又是令人痛恨的,他沾染了许多陋习:赌博、喝酒、偷了东西还耍赖,甚至明里暗里耍流氓,调戏小尼姑。他对来自统治阶级的残酷迫害麻木不仁,自欺自慰,却用欺侮弱者的方式来发泄自己被别人欺压的不平之气。6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周围仍不乏“阿Q”之人。谈谈身边的“阿Q”的表现,找出其和鲁迅笔下阿Q的对应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①身边的阿Q:用各种方式来安慰自己,把平衡点无限下调。鲁迅笔下的阿Q:被人打了嘴巴子,真的是生气了,最后还是自己安慰自己才缓了过来。②身边的阿Q:对比自己优秀的人不屑,却又爱攀关系。鲁迅笔下的阿Q:对剃掉辫子的“假洋鬼子”不屑,却又以和赵太爷同姓为荣。③身边的阿Q:欺软怕硬。鲁迅笔下的阿Q:只能去欺负一个软弱的尼姑来缓解自己的憋屈。④身边的阿Q:可怜又可悲。鲁迅笔下的阿Q:要上刑场了都还在安慰自己,都还不察觉。总之阿Q形象具有超越时代的属性。阿Q所在的时代已经成了历史,但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等“阿Q精神”,作为一种精神中的劣根性和病态人格,仍没有彻底消除。语言描写的作用阿Q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这当然得益于鲁迅高超的塑造手法。其中独具个性的语言描写功不可没。人物语言包括作品中人物的对话、独白、日记、书信等,它具有个性化的特点。语言描写是对人物说话时的内容、语气、声调等进行描写,抓住能表现人物个性的语言,使读者“闻其声而知其人”。语言描写的作用主要有:(1)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2)反映作品中的人际关系和人物独特的地位;(3)展开情节,推动故事情节发展;(4)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如何解答语言作用类题目人物的语言描写是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之一,与人物的行动和心理描写相结合,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如下:(1)析语言。人物的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直接表白,通过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形象。(2)看心理。人物的心理活动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展示。(3)观行动。人物的行动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生动表现,也不可忽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青春之歌(节选)杨沫清晨,一列从北平向东开行的平沈通车,正驰行在广阔、碧绿的原野上。茂密的庄稼,明亮的小河,黄色的泥屋,矗立的电杆……全闪电似的在凭倚车窗的乘客眼前闪了过去。乘客们吸足了新鲜空气,看车外看得腻烦了,一个个都慢慢回过头来,有的打着呵欠,有的搜寻着车上的新奇事物。不久人们的视线都集中到一个小小的行李卷上,那上面插着用漂亮的白绸子包起来的南胡、箫、笛,旁边还放着整洁的琵琶、月琴、竹笙……这是贩卖乐器的吗,旅客们注意起这行李的主人来。不是商人,却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学生,寂寞地守着这些幽雅的玩意儿。这女学生穿着白洋布短旗袍、白线袜、白运动鞋,手里捏着一条素白的手绢,——浑身上下全是白色。她没有同伴,只一个人坐在车厢一角的硬木位子上,动也不动地凝望着车厢外边。她的脸略显苍白,两只大眼睛又黑又亮。这个朴素、孤单的美丽少女,立刻引起了车上旅客们的注意,尤其男子们开始了交头接耳的议论。可是女学生却像什么人也没看见,什么也不觉得,她长久地沉入在一种麻木状态的冥想中。车到北戴河,女学生一个人提着她那堆乐器——实在的,她的行李,除了乐器,便没有什么了——下了火车。留在车上的旅客们,还用着惊异的惋惜的眼色目送她走出了站台。这女学生提着她的行李,在站台外东张西望了一会,看不见有接她的人,就找了一个脚夫背着行李,向她要去的杨庄走去。走路的时候,她还是那么沉闷。她跟在脚夫后面低头走着,不言也不语。后来转了一个弯,走到个小岗上,当蔚蓝的天空和碧绿的原野之间突然出现了一望无际的大海时,这女学生迟滞的脚步停下来了。她望着海,那么惊奇,明亮的眼睛露出了欢喜的激动,“呵!呵!”她连着呵呵了两声,脚步像粘在地上似的不动弹了。“第一次看见——多么美呀!”她贪婪地望着微起涟波的平静的大海,忘记了走路。“喂!我说那位姑娘啊,您是怎么回事呵?”脚夫急了,又向山上大声吆喝着,这才惊醒了女学生,她揉揉眼睛茫然地笑了一下,快步跑下了山岗。脚夫是个多嘴的中年人,他不由向这举止有点儿特别的女学生盘问起来:“您站在山上看什么哪?”“看海。多好看!”女学生歪着头,“你住在这儿多好,这地方多美呵!”“好什么?打不上鱼来吃不上饭。我们可没觉出来美不美……”脚夫笑笑又问道,“我说,您这是干吗来啦?怎么一个人?避暑的?”女学生温厚地向脚夫笑笑,半晌才说:“哪配避暑。是找我表哥来的。”脚夫瞪大了眼睛:“您表哥是谁?警察局的吗?”女学生摇摇头:“不是,我表哥是教书的——杨庄的小学教员。”“嘿!”脚夫急喊了一声,“我们邻村的先生啊,我都认识。不知是哪一位?”“张文清。”女学生的神色稍稍活跃一些,她天真地问,“你认识他吗?他在村里吗?怎么没有上车站来接我……”脚夫的嘴巴突然像封条封住了。他不作声了。女学生凝望着他黝黑多皱的脸,等待着他的回答。但是他不出声,又走了好几步远,这脚夫却转了话题:“我说,您贵姓啊?是从京里下来的吗?”女学生还带着孩子气,她认真地告诉脚夫:“我姓林,叫林道静,是从北平来的。你不认识我表哥吗?”脚夫又不出声了。半天,他呵呵了两声,不知说的什么,于是女学生也不再出声。这样他们一直走到了杨庄小学校的门前。脚夫拿了脚钱走了,林道静也微微踌躇地走上了学校门外的石台阶。学校是在村旁一座很大的关帝庙里。林道静把行李放在庙门口,就走进庙里去找人。她走上东殿、西殿、正殿、偏殿各个课堂里全看了一遍,一个人影也没有。直到天黑了,这才有一个跛脚老头从大路上蹒跚地走来。这老头看见有人站在台阶上,远远地先喊了一声:“找谁的呀?”道静好容易盼着来了个人,欢喜得急忙跑下台阶和老头招呼:“张文清先生是在这儿教书吗?”“哦,找张先生的?……”老头喝得迷迷糊糊的,红涨着脸,卷着大舌头,“他,他不在这儿啦。”道静吃了一惊:“他哪儿去啦?——他写信告诉我暑假不离开学校的呀。还有,我表嫂呢?她也在这儿教书……”“不……不知道!不知道!……”老头越发醉得厉害了,东倒西歪地跌进学校的大门,砰的一声把两扇庙门关得紧紧的。这下子可把林道静难坏了!现在怎么办?以后又怎么办呢?……她愣愣地站在庙门外的冷清的阶石上,望着面前阴郁的树林,聒耳的蝉声还在无尽休地嘶叫,海水虽然望不见,然而在静寂中,海涛拍打着岩石,却不停地发着单调的声响。林道静用力打了几下门,可是打不开,老头一定早入梦乡了。她心里像火烧,眼里含着泪,一个人在庙门外站着、站着,站了好久。明月升起来了,月光轻纱似的透过树隙,照着这孤单少女美丽的脸庞,她突然伏在庙门前的石碑上低低地哭了。道静和脚夫、老头有较多的对话,请分析对他们的语言描写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表现人物的性格,披露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如道静表达对大海的赞美、介绍自己的语言,表现出道静热爱自然、单纯可爱。(2)交代或暗示内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脚夫和老头谈到道静的表哥时避而不谈转移话题,暗示表哥已去向不明,道静寻亲不遇又推动了情节继续发展。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语言作用的能力。首先应找出道静和脚夫、老头对话的内容,然后从人物形象和情节方面分析作用。从人物形象方面来看,如“看海。多好看!”“你住在这儿多好,这地方多美呵!”,这些是林道静看到大海时和脚夫说的话,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林道静对自然的热爱,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哪配避暑。是找我表哥来的”“不是,我表哥是教书的——杨庄的小学教员”“你认识他吗?他在村里吗?怎么没有上车站来接我……”,对于初次见面的脚夫,道静的话中没有丝毫掩饰,把自己的来意告诉脚夫,可以看出道静的单纯可爱。从情节方面来看,当道静问到表哥张文清时,脚夫“嘴巴突然像封条封住了。他不作声了”“这脚夫却转了话题:‘我说,您贵姓啊?是从京里下来的吗?’”“脚夫又不出声了。半天,他呵呵了两声,不知说的什么”,老头回答“他,他不在这儿啦”“不……不知道!不知道!……”,脚夫的表现和老头的话暗示表哥张文清已去向不明,这让道静此行没有了着落,于是有了之后道静的困境,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