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六年级科学下册(苏教版)2.6有趣的食物链(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六年级科学下册(苏教版)2.6有趣的食物链(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6有趣的食物链(教案) 六年级科学下册 (苏教版)
核心素养目标
※理解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是食物链,多条食物链相互交叉形成食物网。
※能够综合分析一个栖息地内复杂的食物网。
※意识到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 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体会到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认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及其作用。
※探究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建立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重点
※认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及其作用。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动植物图片、毛线、动植物标签或头饰。
学生分组材料:学习单。
教学内容
本课是在研究了生物和栖息地之间的关系后,继续探究栖息地内部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本课教学内容包括四个活动。活动一,理解食物链,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如田野上草籽、田鼠、鹰之间的食物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初步建立食物链的概念。活动二,按一定顺序用箭头表示“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画出海洋生物的食物链,进一步理解食物链的内涵。活动三,通过分析非洲热带草原动植物的食物关系,认识更为复杂的食物网,初步认识生物之间相 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特别是认识到一种生物可能就是另一种生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进而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意识到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活动四,认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了解其作用。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分析田野上生物之间存在在食物关系
1.田野上田鼠、鹰的食物。
田鼠主要以植物的根、茎、草籽(果实)等为食,鹰主要以鼠、兔子、蛇等小动物为食。
2.田野上草籽、田鼠和鹰之间的食物关系。
草籽是田鼠的食物,田鼠是鹰的食物,它们三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吃与被吃的关系,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牢牢地把它们联系在一起。
借助箭头图表示田野上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按谁被谁吃的方向画箭头)。
草籽→田鼠→鹰
3.田野上更多的食物关系。
田野上通常还会有农作物、小草、落叶、蚯蚓、蚂蚁、蟋蟀、蝗虫、蜘蛛、瓢虫、蚜虫、蜗牛、蜜蜂、蝴蝶、萤火虫、小鸟等动植物。
借助箭头图表示田野上生物之间更多的吃与被吃的关系。
小草 → 蚜虫 → 瓢虫 → 小鸟
油菜花 → 蜜蜂 → 蜘蛛 → 小鸟
落叶 → 蚯蚓 → 小鸟
小草 → 蜗牛 → 萤火虫
小草 → 蝗虫 → 小鸟
4.认识食物链。
生物之间普遍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这种关系像链条一样,把一些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生物学家把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作食物链。
食物链的构成,以“草、田鼠、鹰”为例:
在上面的食物链中,草能在自然环境下通过光合作用制造食物,它的生长不需要依靠其他动植物,我们称之为(能量)生产者;而田鼠、鹰不能制造食物,需要以其他动植物为食,我们称之为(能量)消费者;“→”表示能量的传递过程及方向。一个完整的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食物链一环比一环强大。
鹰吃田鼠,田鼠吃草籽;草籽被田鼠吃,田鼠被鹰吃。它们形成了像链条一样的食物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知道一些动物以植物为食,一些动物以动物为食,要将这两个已有的食物关系整合起来,帮助学生建立食物链的概念
活动二 画出海洋生物的食物链。
1.找出海洋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硅藻是海洋中的低等植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制造食物,是能量的初级提供者,处于食物链的最底端。蛤蜊是生活在海底的一种软体动物,主要食物有小球藻、硅藻、舟形藻和菱形藻等。图中的硅藻是蛤蜊的食物。鳕鱼是生活在海洋底层和深海中下层的冷水鱼类,主要捕食小鱼、甲壳动物、贝类动物。图中的蛤蜊是鳕鱼的食物。鲨鱼是一种游速快、凶猛的中大型海洋鱼类。主要食物是海洋中的其他鱼类,如金枪鱼、沙丁鱼、鳕鱼等,其中以中小型鱼类居多。图中的鳕鱼是鲨鱼的食物。
2.画食物链。
画食物链时,先找出生产者(通常是绿色植物),再找出以植物为食的植食动物,再依次找出以这种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直到食物链的顶端无其他肉食动物。
借助箭头图表示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箭头指向消费者(捕食者)。
硅藻 → 蛤蜊 → 鳕鱼 → 鲨鱼
设计意图:不同栖息地的生物存在不同的食物关系,帮助学生丰富栖息地知识,深入理解食物链的内涵。
活动三 认识非洲热带草原的食物网
多条食物链相互交叉形成了食物网。闻名世界的非洲热带草原壮美辽阔,生机盎然,斑马大象等成群的动物为寻觅水源和食物而奔波,猎豹和狮子为享受饕餮大餐而伺机扑向猎物……
1.草原上的食物关系。
(1)草(植)食性动物。
大象(非洲象) :现存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群居,日行性,无定居。以野草、树叶树皮、嫩枝等为食.因为大象的体型庞大,长有硕大的长牙,又喜欢群居,所以很少有天敌,但是在非洲某些区域的狮子,可以依靠群体优势将母象或者小象隔离出来并猎杀。
角马:也叫牛羚,长着牛头、马面、羊须。角马喜欢群居,以草、树及花蕾为食,尤喜食嫩草。
长颈鹿:世界上现存最高的陆生动物,颈长约2米,主要以树叶和小树枝为食。
斑马:除了草之外,灌木、树枝、树叶甚至树皮也是它们的食物。
黑犀牛:栖息在丛林地带,以树叶、灌丛、落地果实和杂草为食。黑犀牛的体形硕大,冲撞力极强,而且有坚硬的犀牛角,所以成年黑犀牛几乎没有天敌。
羚羊:一般生活在草原、旷野或沙漠,以草、树叶、浆果、块茎等为食。
(2)杂食性动物。
老鼠:最喜欢的食物是谷物类、瓜子花生和油炸食品,但活的昆虫、鸟类等小动物淀粉多的根茎也都能吃。
疣猪:独居或成群穴居,善于挖洞。以青草、苔草和块茎植物等为食,偶尔也食腐肉。
蚂蚁:有肉食、杂食偏肉食、杂食偏素食、素食等类别,一般以植物汁液、水果、蜜露、小昆虫等为食。
鸵鸟: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以植物的茎、叶、果实等为食,也吃昆虫、软体动物、小型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主要的天敌是狮子和猎豹。
狒狒:几乎能够在任何环境中寻找食物,植物包括蔓生植物、嫩枝、树叶、草、树根、树皮、花蕾、果实块茎、种子、蘑菇、球茎及根茎。在干燥干旱的地区,如东北部的沙漠,它们会以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如昆虫蛴螬、蜘蛛和蝎子,偶尔也吃鸟类和小型脊椎动物。
蜜獾:因喜食蜂蜜、蜜蜂幼虫和蛹而得名。以小型哺乳动物、鸟、爬虫、蚂蚁、腐肉、野果、浆果、坚果等为食,也可捕食毒蛇。
地犀鸟:以果实和小动物为食。非洲的地犀鸟则常在地面活动,以各种动物为食。
(3)肉食性动物。
短尾雕:猎食蛇、小型哺乳类、爬虫类,也吃卵、蚱蜢和腐肉等。
秃鹫:大型猛禽,主要以大型动物的尸体为食,常在开阔而较裸露的山地和平原上空翱翔,窥视动物尸体。偶尔也沿山地低空飞行,主动攻击中小型兽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有时也袭击家畜。
尼罗鳄:以羚羊、斑马、水牛等为食,亦会捕食年幼的河马和大象,也吃鱼和鸟类。
巨蜥:能在水中捕食鱼类,也经常爬到树上捕食鸟类、昆虫,此外也吃蛙、蛇、鸟、各种动物的卵、鼠及昆虫等,偶尔也吃动物尸体,还时常爬到村庄里偷食家禽。
貂獴:以吃蛇为主,也猎食蛙、鱼、鸟、鼠、蟹、蜥蜴、昆虫及其他小型哺乳动物。
眼镜蛇:主要以蛙、鸟、老鼠、蜥蜴等小型动物为食。
猎豹:主要食物为各种羚羊、小角马等,在食物匮乏时,也会袭击斑马、野兔、鸟类(包括鸵鸟)和啮齿动物以及较大群居动物的幼崽(如幼象、幼犀牛等)。
狮子:捕食对象范围很广,几乎包括非洲大陆上体重能够超过1000千克的所有哺乳动物,以及多种鸟类和一些爬行类(比如龟)。常捕杀非洲水牛、羚羊、斑马、长颈鹿等,有时候也捕食野猪和鸵鸟。
2.认识食物网。
自然界中的生物种类有很多,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也很复杂。因此,生物之间就存在很多条食物链。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作食物网。比如草和树木可以作为多种动物的食物,狮子和猎豹可以吃多种不同的食物,这些食物链彼此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张复杂的食物网。如下图: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活动,帮助学生从认识食物链过渡到建立食物网的概念,并理解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活动四 模拟食物网的变化
1.做模拟食物网的游戏。
(1)选取上图中的一种生物制作名签,每个同学抽取一张并代表这种生物。
(2)握住几根毛线的一头,另一头递给与你代表的生物存在食物关系的其他“生物”。以此类推,尝试使每个同学都有毛线与其他同学相连。
(3)当去除“食物网”中的一种“生物”后,代表这种生物的同学把毛线放下。
2.回答下列问题。
(1)连接起来的毛线像什么?
每一条毛线代表一种食物关系,将这些毛线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网状结构,即食物网。每种生物都是这个网上的一个重要环节。
(2)去除一种生物后,有多少种生物受到了影响?
以羚羊为例:去除羚羊后,以羚羊为食的猎豹和狮子会受到影响,草作为羚羊的食物,其生长也会受到影响。
以蛇为例:如果蛇灭绝了,那么以蛇为食的貂獴就会减少甚至灭绝。而失去蛇这个天敌的老鼠就会大量繁殖,草原上的草会减少,直接影响其他植食动物的食物来源,它们会被迫迁移或死亡,而以这些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也会受到影响。同时,老鼠到处扩张,其他动物的领地和生活也会受到影响。
(3)这个活动说明食物网中的生物各起什么作用?
植物固定太阳能,能量和物质从一种生物转移到另一种生物,进行着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循环。各生物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保护种生物, 就是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3.回顾食物链的构成。
(1)生产者。在自然界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植物叫生产者。
大多数植物可以自己制造食物",它们利用太阳光的能量,通过光合作用,以叶子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根吸收的水为原料,生产糖类和氧气。它们是典型的生产者。
(2)消费者。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的动物叫消费者。主要分为草(植)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
草(植)食性消费者直接以植物为食,也称初级消费者,如牛、马、兔、草鱼及植食性昆虫。肉食性消费者分为一级、二级、三级肉食动物。一级肉食动物直接以草食动物为食,也称二级消费者,如虫、鸟、蛙、黄鼠狼等;二级肉食动物以一级肉食动物为食,也称三级消费者,如狐狸、蛇、狼等;三级肉食动物以二级肉食动物为食,也称四级消费者,如虎、狮、豹、鹰等。杂食性消费者,既食植物,又食动物,是比较特殊的一类消费者,如人类、猫狗等。
(3)分解者。还有一类生物专门以动植物残骸、垃圾甚至粪便为食,它们代谢的物质又可以被植物吸收,成为植物重要的营养来源,这类生物被称为分解者。主要包括细菌(如霉菌)、真菌(如蘑菇)、某些小型无脊椎动物(如蚯蚓)等。
活动五 如果没有分解者,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
分解者又称“还原者”,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大分子、有机物、糖、蛋白质、核酸等,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盐、二氧化碳等,返还到无机环境。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排泄物等物质分解成生物能够利用的小分子。
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的特征,既有食物的摄取、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又有排泄物的产生,还有衰老和死亡。假如没有细菌和真菌的分解作用,动植物的遗体、排泄物等将堆积如山,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将会终止,所有的生物也会相继灭亡,整个生态系统会崩溃。
设计意图: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角色,认识它们可以为后面学习生态系统、生态平衡打下基础。
课堂总结
本课通过分析田野上、海洋里、草原上的食物关系,了解生物之间普遍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并通过这种食物关系把一些生物联系起来,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通过理解不同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知道生产者能制造“食物”,消费者直接或间接消化生产者制造的“食物”,分解者能分解生产者、消费者的残骸或它们产生的垃圾(甚至粪便),并回归自然界,重新让生产者利用。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