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六年级科学下册(苏教版)2.8适应生存的本领(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六年级科学下册(苏教版)2.8适应生存的本领(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8适应生存的本领(教案) 六年级科学下册 (苏教版)
核心素养目标
※理解动物的行为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
※能够分析相关事实资料,寻找证据,解释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
※意识到生物生存本领的神奇,激发探索生命奥秘的学习兴趣。
※举例说出动物在气候周期性变化引起食物、水源、温度等变化时的行为。重点
※会通过对鸟类鱼类、哺乳类动物迁徙和洄游的行为进行分析。
※来通过分析事实资料,理解动物生存适应性行为的主要原因。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分组材料:学习单。
教学内容
学生探究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中的阳光、温度、水源、食物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后,本课重点研究当动物生存条件发生改变后,它们有哪些适应生存的本领。本课学习指向“生物行为对环境的适应”这一大概念,旨在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寻找证据、作出推理、发现规律的科学素养。
本课教学内容包括四个活动。活动一,通过对三类动物——鸟类、鱼类、哺乳类迁徙和洄游行为的了解和分析,探究动物行为的变化是由季节变化或繁殖引起的适应现象。活动二,具体分析东非大草原上不同区域的气候数据,进一步理解动物迁徙的原因。活动三,指导学生发现当气候周期性变化引起食物、水源、气温等变化时,更多的动物具有应对环境变化的行为。活动四,以藏羚羊迁徙之谜为案例,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感受动物行为变化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
教学过程
活动一 了解动物适应环境的本领
环境的改变会影响动物的生存。与此同时,动物也具有应对环境变化的本领。
1.动物的迁徙和洄游。
迁徙是指动物为了寻找食物或因季节变化,周期性地在特定时间,沿着一定的路线进行的集群性长距离移动行为。
洄游是指海洋中的一些动物(主要是鱼类)因为产卵、觅食或受季节变化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路线有规律地往返迁移。
凤头 (pì tī)迁徙。凤头 为冬季候鸟。栖息于沿海地区、
湖泊、水库、江河等水域。其食物为鱼、虾、水生昆虫、部分水生
植物。常成对或小群活动。善游泳、潜水,不善飞行。其巢多位于
浅水处的水草间。如图,每年春季,迁徙到颐和园昆明湖畔的凤头
开始成双成对地筑巢繁殖下一代。冬季,又迁徙到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越冬。
(2)大雁南飞。大雁属于杂食性水禽,常栖息在水生植物丛生的水边或沼泽地,采食一些无毒、无特殊气味的野草、牧草、谷类及螺、虾等。大雁是出色的空中旅行家。每当秋冬季节,它们从西伯利亚一带,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飞到我国的南方过冬。第二年春天,它们经过长途飞行,再回到西伯利亚产卵、繁殖。大雁的飞行速度很快,大约是68~90千米/时,几千千米的漫长旅途需要飞上一两个月。
(3)银鲑鱼洄游。鲑鱼又称三文鱼,有红鲑鱼、银鲑鱼等种类,银鲑鱼是深海鱼类的一种,也是一种非常有名的溯河洄游鱼类。
(4)东非动物大迁徙。东非大草原有旱季和雨季两个季节。每年六七月,角马、水牛等就开始浩浩荡荡地从塞伦盖蒂(坦桑尼亚)野生动物保护区迁往马赛马拉(肯尼亚)野生动物保护区。跋涉3000多千米。由于气候的变化,短短两三个月之后,数百万只食草野生动物组成的远征大军将再次不辞辛苦地追寻青草返回塞伦盖蒂。在这数以百万计的迁徙队伍中,只有30%的幸运者能够回到出发地,而跟随它们一起回来的,还有几十万在惊险旅途中诞生的新生命。
2.分析东非大草原上两大野生动物保护区的气温与降水量数据,说一说那里的气候特点。
(1)塞伦盖蒂。从数据表上可以看出,塞伦盖蒂一年分雨季和旱季,每年 5~10月,进入旱季,降雨量减少,7~9月基本没有降雨,气温较高。每年11月~来年5月进入雨季,气温逐渐降低,降雨充沛。
(2)马赛马拉。位于肯尼亚西南部与坦桑尼亚交界地区,与坦桑尼亚塞伦盖蒂动物保护区相连。每年三四月开始,马赛马拉进入雨季,水草肥美,温度适宜。到10月下旬,直至第二年三月,马赛马拉进入旱季,温度较低,降水量也开始减少。
3.分析每年六七月角马、水牛等迁徙的原因。
(1)通过分析东非大草原上两大野生动物保护区的气温与降水量数据发现,塞伦盖蒂的气候特点是降雨主要集中在11月到第二年5月,分为明显旱、雨两季,5月至8月气温较低;马赛马拉的气候特点是降雨主要集中在3月到10月,分为明显旱、雨两季,11月至第二年2月气温较低。
(2)角马、水牛迁徙的原因是每年六七月,塞伦盖蒂进入旱季,水源、食物短缺。
活动二 认识动物更多的生存本领
有些动物不长途迁徙,也不洄游,它们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也有自己的适应办法。
1.躲藏起来。
(1)一些筑巢昆虫,会在冬季来临之前,贮存食物比如蜜蜂将采来的花蜜吐进蜂巢,用蜡封上,等到冬季时再食用。蜜蜂除了靠储存食物过冬,还抱团取暖过冬。蜜蜂是变温动物,体温会随着周围环境的温度变化而改变,蜜蜂过冬时相互依靠,它们会围着蜂王抱成一团,使蜂巢里的温度保持在35℃左右相互取暖。类似的昆虫还有蚂蚁、蟋蟀等。
(2)没有固定居所的昆虫,则会躲进墙缝儿、草堆、树皮下、土壤中御寒。比如腐烂的草和树叶是潮虫的食物。潮虫住在里面,既保暖又不会挨饿。瓢虫、蚊子等昆虫也会扎堆取暖,聚集在一起御寒。
2.冬眠。
寒冷的冬季,熊、蝙蝠、刺猬、青蛙蛇等动物不吃也不动,以冬眠的方式度过寒冬。在秋季,冬眠的动物会寻找中空的树干、地穴等地方,在里面铺上干草、秸秆,叶子和毛等做垫子。它们蜷缩着身体,耷拉着眼皮,呼吸很弱,心跳变慢,以这种低耗能的方式度过冬天。生存在寒带的无脊椎动物几乎全靠冬眠度过严冬。比如瓢虫、蚊子。在寒带和温带,变温动物,包括所有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都冬眠。当冬天来临时,生活在河边、塘边和田边的中华大蟾蜍会钻到淤泥中或石头下过冬,有时也会钻到草堆或树根下的湿泥中过冬;而蛇类与蜥蜴类动物会钻到土层下或天然洞中冬眠过冬。
3.夏眠。
夏眠与冬眠一样, 都是动物在缺少食物的季节为了生存的自然现象。夏眠也叫“夏蛰”。动物在夏季时生命活动处于极度降低的状态,是某些动物对炎热和干旱季节的一种适应。例如,地老虎(昆虫)、非洲肺鱼、沙蜥、草原龟、黄鼠等都有夏眠习惯。当河水干涸时,生活在非洲的水陆两栖动物鳄鱼便躲进泥土中“夏眠”;等大雨降落以后,它们才又回到河水中生活。
4.贮藏食物。
为了度过食物缺乏的严冬,寒带和温带的动物想出了“贮存食物”这招。它们在秋季就开始贮存工作,这样可以节省动物在严冬觅食的时间,减少动物采食的能量消耗。人们已经发现有上百种鸟类、哺乳类有贮藏食物的习性。比如松鼠会在冬季来临前将松子、榛果等食物藏在不同的地方。鼠兔会为过冬准备充足的干草。
对于大多数贮存食物的动物而言,贮存的食物对于贮存者在一天之中或一年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贮存的食物丢失,其后果对贮存者而言将是致命的。为了便于冬季寻回贮存的食物,高纬度地区的动物在选择贮存地时往往会挑选冬季能到达的地点,以恰当的方式来贮存。
5.扎堆取暖。
暴风雪中的帝企鹅用扎堆取暖的方法抵御严寒,外层的帝企鹅不断地转向里层,以免受冻时间过长,里层的帝企鹅则填补外层空缺,这样整个帝企鹅群就能在严寒中存活下来。
设计意图:知道动物迁徙和洄游是它们适应环境变化的生存本领,从而使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衍得到可靠保证。
活动三 藏羚羊迁徙之谜
1.藏羚羊的迁徙。
藏羚羊是青藏高原最古老的动物之一。每年5月左右,母羊就会穿过荒漠戈壁赶往环境更为恶劣的可可西里腹地繁衍后代。它们的迁徙之谜备受关注。曾有一支科考队带着疑问跟随部分藏羚羊迁徙,他们穿过雪域高原,走过幽深峡谷,行进了几百千米,终于在一片高地的山坡上发现了成百上千只藏羚羊。羊群在安静地吃草,且全都是产仔的母羊和刚出生的小乳羊,这里正是野生藏羚羊的生育繁殖地。为什么母羊非要到这里来生育?科学家至今仍未揭开谜底。
2.藏羚羊的迁徙原因。
(1)繁衍后代的原因。
藏羚羊迁徙往返于产羔地(夏季)和越冬交配地(冬季)之间,繁殖过程的两个重要环节即交配和产羔发生在不同的地域空间,其迁徙的最主要原因是为了繁殖后代。
有观点认为,藏羚羊是为了躲避天敌捕食和传播寄生虫病的昆虫干扰或是为了躲避牧民放牧的影响,才会迁往位于青藏高原北部人迹罕至的产羔地产羔。
如果成千上万的藏羚羊在一个地方产羔,那么即使有天敌攻击,其中的大部分小生命依然可以躲过一劫。 在藏羚羊的产羔地,由于小藏羚羊的皮毛颜色和卓乃湖大地颜色十分接近,每当有天敌来袭击,小藏羚羊就会紧紧趴卧在地面,和大地伪装在一起,增加天敌对它的辨识难度,从而避免天敌的攻击。
还有观点认为,藏羚羊迁徙的原因是产羔地的水质可能含有某种特殊物质,有利于藏羚羊母子存活,但这种猜测至今没有直接证据。
(2)季节与环境变化的原因。
4000~8500年前,青藏高原处于暖湿期,以至于当时的森林、灌丛植被由南向北整体推移。藏羚羊喜欢开阔的草地,不适应郁闭的森林、灌丛植被地,因此,它们就被压缩到了青藏高原北部海拔较高的狭长地带。到了冬季,南部的生存条件显然适合成为避难所,再加上这样的避难所在树叶脱落以后就变得比夏季更为开阔,于是,有的个体开始选择到南部越冬。来年春天,北部栖息地冰消雪融,水草丰茂,它们再重返北部草原,并产下小羊羔。季节性迁徙行为就这样被固定了下来。
(3)我推测的原因是:
在栖息地和繁育的环境相差无几的情况下,藏羚羊还要迁徙,这可能是动物适应生存环境的本能;藏羚羊栖息地由于长期驻扎而产生了许多寄生虫,于是它们需要不断更换新的环境;藏羚羊迁徙的根本原因是安全因素,它们需要不断躲避天敌的侵害,所以要跋山涉水去一个它们认为安全的地方。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案例,学会对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从而找到动物迁徙的原因。 除了迁徙和洄游,动物还有许多适应生存的本领。丰富学生对动物适应性行为的认知,可以促使他们对动物的行为形成理性的认识,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鼓励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思考,从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总结
本课学习我们知道动物的生存离不开食物、水源、温度等条件,当这些条件发生变化后,动物的行为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比如,秋天大雁会因为气候(温度)的变化迁徙到南方;角马、水牛会因为水源和食物的变化而迁徙;青蛙、熊会通过冬眠度过食物匮乏、温度较低的冬季。通过分析角马、水牛的迁徙,知道它们是为了应对食物、水源的变化;分析大雁南飞、熊冬眠、松鼠贮藏食物,知道它们是为了应对寒冷且食物匮乏的冬季……通过分析,知道动物会在气候、食物、空气和水源等环境变化时,做出相应适应性的行为。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