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法治社会 学案(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3 法治社会 学案(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8.3法治社会
【课标要求】 【课时目标】
3.3 列举事例,阐明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意义。 (1)了解法治社会的概念、内涵。 (2)理解怎样建设法治社会。 (3)理解建设法治社会的意义。
重点:理解我国法治社会的内涵、基本特征;建设法治社会的意义;理解建设法社会的要求。
难点:理解法治社会的具体内涵;理解建设法治社会的总体要求。
【课前自主预习】
一.法治社会的内涵
1、内涵:法律得到公认和普遍遵从、 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
2、原因
(1)重要基础:在法治中国建设“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中,法治社会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 设的 和基本前提。
(2)思想基础:只有实现全社会对法治的普遍信仰,才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坚实的思 想基础。
(3)社会基础:只有不断打造整个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环境,才能为全面推进依法 治国提供广泛的社会基础
(4)群众基础:只有 得到切实维护,公民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广大群众才会发自内心 地崇尚和拥护法治,才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打牢群众基础。
3.内容
(1)信法: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
(2)守法: 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
(3)依法: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二.建设法治社会
1.过程:建设法治社会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进行 、长期性的努力。
2.要求
(1)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① 原因: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② 要求:必须在全社会弘扬 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深入开展法治 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2)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① 主客体: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② 多规范: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 作用。
(3)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① 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健全 体系。
②落实: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
(4)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①法治: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引导和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
②机制: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 、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3.意义
(1)法律:能够更好地形成全社会学法、信法、用法的氛围。
(2)秩序:能够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
(3)利益: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 。
归纳释疑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关系
类 别 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
区 别 法治国家就是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在现代社会,法治国家意味着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国家各项工作依法开展 法治政府就是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的政府 法治社会是指法律得到 公认和普遍遵从、社会 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 活和谐有序的社会
联 系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辅相成,是法治中国建设的三根支柱。其中,法治国家是目标,法治政府是主体,法治社会是基础
【课堂合作探究】
探究活动一:法治社会的内涵
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公民的内心里!
——卢梭
卢梭的这句话体现法治社会的什么表现?
探究活动二:建设法治社会
某地为了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进行了全方位的、长期性的努力:创新普法宣传模式,首创“百姓法治讲堂”,为居民普及法律常识,根据社区居民的需要,实施“定制式普法”;开辟“绿色通道”,开展法律援助,维护务工人员权益,及时化解矛盾,有效防止了群体性上访;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配合,依法主动化解社会矛盾,形成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合力。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分析该地是如何建设法治社会的。
构建思维导图
【课后巩固练习】
1.党的二十大报告多次提到“法治”,首次用“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一个章节专门部署法治建设,围绕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个法治环节,提出了今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措施。下列属于加快建设法治社会的措施的是( )
①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完善公益诉讼制度
②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③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完善行政执法程序
④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是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平台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完善用户体验,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有利于( )
①使公民的政治权利不断扩大②推动依法治国战略落到实处
③建立完备的法律监督体系④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公平正义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设立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实施宪法规定的特赦制度、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制度、法律解释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保证宪法实施的法律制度不断健全。从制定外商投资法到编纂民法典,从修改环境保护法到修改食品安全法,聚焦重要领域开展法律法规立改废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这表明( )
①党中央在依法治国中发挥了主体作用②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③我国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④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为贯彻中央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决策部署,浙江省人大修订通过了《浙江省反不正当竞争条例》,北京市人大表决通过《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条例》。这表明( )
①要以良法善治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②浙江省人大和北京市人大依法行使表决权
③民主集中制是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
④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都依法运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某区人民法院紧扣“数字经济、数字城区、数字治理”三位一体发展思路,率先推进法院解纷平台与基层治理平台融通联动,实现矛盾纠纷一揽子收集上报、一盘棋分拨处置、一竿子跟踪督办、一口径监督考核,实现了辖区矛盾纠纷从多发频发向少讼无讼转变。该做法的成功得益于( )
①整合司法力量,强化基层治理 ②发挥技术优势,扩大司法职能
③聚焦人民诉求,提升司法效率 ④减少司法诉讼,增强治理能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中共中央印发的《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指出,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法治社会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建设的法治社会是( )
①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 ②社会治理依法开展的社会
③法律得到公认和普遍遵从的社会 ④彻底消除了违法犯罪行为的社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2022年11月2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会同全国妇联联合发布妇女权益保障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作用,监督保障《妇女权益保障法》的统一正确实施。这启示我们法治建设
①应推动检察机关依法行政②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③应给予特定群体特殊的优待和保护④要保证人民享有各种权利和自由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某校高三同学以“常回家看看为什么要立法”为议题开展小组讨论。对该组同学们的观点评析正确的是( )
学生A:父母年龄大了,渴望“团圆”,法律应该规定探望父母的频次。
学生B:现代通信技术手段可实现随时随地与父母沟通,立法完全没有必要。
学生C:孝敬父母是中华传统美德,法律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学生D:常回家看看未必是“孝”,法律并不能确保“孝”的效果。
①学生A的观点具有合理性,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应当得到关切
②学生B的观点也有道理,技术手段可以实现法律的功能
③学生C的观点是正确的,法律规范道德,道德才有力量
④学生D的观点具有合理性,真正的“孝”是内心的自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2022年8月12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县法治建设的意见》强调,围绕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保、养老、扶幼等民生领域的法治需求,市县执法司法部门要开通“绿色通道”,优先办(受)理,快速办结。推进基层政务服务、诉讼服务、检务服务、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制定完善适应基层实际的办事指南和工作规程,让群众寻求法律帮助更加方便快捷。材料意在强调( )
①通过完善法律体系着力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
②把以人民为中心落实到市县法治建设各方面
③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④只有通过良法善治才能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浙江嘉兴桐乡市一体化设置律师调解室、“两代表一委员”调解室、公检诉访调对接室等功能区域,一站式建立由各行业、各单位人员组成的调解专家库,将各类解纷主体和力量有机衔接、协调联动,为当事人提供多样化纠纷化解服务。这一做法( )
A.提升了公民法治素养 B.完善了法律实施机制
C.健全了司法救助体系 D.促进了社会和谐有序
1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建设的法治是人民的法治,中国要建设的法治社会是人民的法治社会,是以人民满意为目标的法治社会。可见,法治社会建设( )
①能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②能增强人民的法治意识和权利意识
③支持各类市场主体的自我经营④让各类社会主体共同制定法律法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法治国家以法治社会为基础,法的施行有赖于全体人民和全社会的支持,国家法治化不能没有社会参与,不是脱离社会的法治化。这对我们的启示是(  )
①以德治国是建立依法治国的基础②要提高全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③要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④只要推动科学立法,就能建立法治国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无物业管理小区是社区管理的一个棘手问题,也是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重点、难点。“老友议事会”是某市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对城市基层群众自治模式的一大探索,打造出了“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小区”的居民自治新格局,推动责任细化到点到人。可见,该探索有利于( )
①创新自治模式,实现社区科学管理网格化②打造法治社会,让居民法治观念内化于心
③建设文明城市,提升城市公共服务的效能④优化基层治理,增强社区居民主人翁意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11月8日下午,郴州市关工委召开青少年法治宣讲座谈会。会上强调,深入开展法治宣讲,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要以法院、检察、公安、司法等机关部门为依托,组织青少年普法宣讲团、法律专业人士、“五老”及普法志愿者等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向青少年宣传普及法律法规,开展青少年法律知识答题、中学生模拟法庭辩论、青少年法治征文等活动,提高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成效。这表明( )
①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法治意识
③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④公民的各项权利与诉求都应得到确认和保障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新的历史方位。我们必须贯彻新思想、分析新矛盾、把握新形势、瞄准新目标、肩负新使命,奋力开启法治中国建设新征程,开创依法治国工作新局面,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
材料二 习近平强调:“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人民是法治建设的主体,是法治国家的主人。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只有人人参与的法治,全民守法才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只有将法治观念植根于民心,人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法治中国才能形神兼具,行稳致远。
(1)阅读材料一,谈谈你对法治社会的理解。
(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我国“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意义。
(3)青年学生应该为建设法治社会作出什么样的努力?
16.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于2021年6月1日起实施,该法从原来的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四大保护的基础上,增设政府保护、网络保护,进一步织密了未成年人保护的法网。多地纷纷启动未成年人保护法主题宣传活动。某市市委在广泛吸收民主党派等党内外人士建议的基础上,多次就推进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发出通知。在该市人大会议上,代表们就未成年人权益的维护提出的许多建设性的提案,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该市政府还制定促进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相关条例,要求充分发挥基层居委会和村委会的作用,开展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基层法治宣传教育。
(1)结合材料分析我国通过哪些政治制度来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
(2)运用“建设法治社会”有关知识,谈谈应如何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参考答案:
1.D【详解】②④:建设法治社会要求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属于加快建设法治社会的措施,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②④符合题意。
①:完善公益诉讼制度是对司法工作建设的要求,①不符合题意。
③: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属于法治政府建设的要求,③不符合题意。
2.D【详解】①:公民权利是法律规定的,不能随意扩大,①错误。
②④: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以人民为中心,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完善用户体验,及时回应群众关切,体现了落实依法治国,能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公平正义,②④正确。
③: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的建设为了更好地位人民群众服务,不涉及健全法律监督体系,③与材料无关。
3.C【详解】②③: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法律制度不断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这表明我国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②③符合题意。①: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党在依法治国中发挥的是领导核心作用,①错误。④:该选项说的是法治社会的特征,而我国的法治社会尚未建成,④排除。
4.B【详解】①③:为贯彻中央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决策部署,浙江省人大与北京市人大分别通过了相关条例,这表明民主集中制是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也说明要以良法善治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①③正确。
②:浙江省人大修订通过了《浙江省反不正当竞争条例》,北京市人大表决通过《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条例》,这体现了浙江省人大和北京市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表决权是人大代表的权利,②错误。
④:材料不能说明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都依法运行,④与题意不符。
5.B【详解】①:推进法院解纷平台与基层治理平台融通联动,整合司法力量,强化基层治理,提高了矛盾纠纷处置效率,①正确。
②:人民法院的职能是法定的,不能随意扩大,②错误。
③:“矛盾纠纷一揽子收集上报、一盘棋分拨处置、一竿子跟踪督办、一口径监督考核”,积极回应人民诉求,提升司法效率,促进矛盾纠纷及时化解,③正确。
④:“减少司法诉讼”是该做法的结果,“得益于”问的是原因,④不符合题意。
6.A【详解】①②③:我们要建设的法治社会是法律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①②③正确。
④:法治社会并不是彻底消除了违法犯罪行为的社会,而是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④错误。
7.C【详解】②③:材料中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行为启示我们法治建设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应给予特定群体特殊的优待和保护,监督保障《妇女权益保障法》的统一正确实施,②③符合题意。
①: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不是行政机关,不能够依法行政,①错误。
④:要保证人民享有合法的权利和自由,而不是享有各种权利和自由,④错误。
8.B【详解】①:有关常回家看看为什么要立法的议题,学生A认为父母年龄大了渴望团圆,应加强这方面的立法,其观点具有合理性,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应当得到关切,故①正确。②:学生B认为利用通信就可以与父母沟通,没必要立法。其观点只看到技术手段解决的通信便利,没有看到父母年龄大了渴望团圆的切身感受,且技术手段并不能实现法律的功能,故②不选。③:“法律规范道德,道德才有力量“该选项的说法太绝对,故③不选,④:法律能够规定探望父母的次数,但是不能确保“孝”的效果,学生D的观点具有合理性,真正的“孝”是内心的自觉,故④正确。
9.C【详解】①:材料强调市县政府行为全面纳入法治轨道,提升市县法治工作能力和保障水平,并未体现法律体系的完善,①不符合题意。②:意见强调,围绕群众在各民生领域的法治需求,市县执法司法部门要开通“绿色通道”,推进各种服务平台建设,把以人民为中心落实到市县法治建设各方面,增强人民群众在法治领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②符合题意。③:材料强调市县政府行为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提升基层治理能力,③符合题意。④:该说法正确,但是材料强调的是国家机关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法开展工作,没有涉及到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④与题意无关。
10.D【详解】D:浙江嘉兴桐乡市一体化设置的调解专家库,将各类解纷主体和力量有机衔接、协调联动,为当事人提供多样化纠纷化解服务,这一做法促进了社会和谐有序,故D正确。
AB:材料中的做法促进了社会和谐有序,没有体现提升了公民法治素养和完善了法律实施机制,故AB不符合题意。
C:司法救助,又称诉讼救助,是指司法机关对于当事人因经济确有困难,向政法委申报给予经济救助的制度。国家司法救助是指国家向无法通过诉讼获得有效赔偿而生活面临急迫困难的当事人、证人(限于自然人)等即时支付救助金。材料没有体现健全了司法救助体系,故C不符合题意。
11.A【详解】①②:中国建设的法治是人民的法治,中国要建设的法治社会是人民的法治社会,是以人民满意为目标的法治社会。可见,法治社会建设能增强人民的法治意识和权利意识,能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①②正确。③:材料强调法治社会建设是人民的法治,而不是支持各类市场主体的自我经营,③排除。④:立法机关制定法律法规,而不是各类社会主体共同制定法律法规,④排除。
12.C【详解】①:法治国家以法治社会为基础,而且材料没有体现以德治国,故①错误。
②③:法治国家以法治社会为基础,法的施行有赖于全体人民和全社会的支持,国家法治化不能没有社会参与,不是脱离社会的法治化。这对我们的启示是要提高全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要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故②③符合题意。④:推动科学立法有助于建立法治国家。“只要……就”说法太绝对,故④错误。
13.B【详解】①④:“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对城市基层群众自治模式的一大探索”“推动责任细化到点到人”说明该探索创新了基层自治的模式,实现了社区科学管理网格化,优化了基层治理,有利于增强社区居民主人翁意识,①④正确。②:材料反映的是基层自治的新探索以及居民主人翁意识增强,没有涉及法治社会建设问题,谈不上群众法治观念增强,②排除。③:城市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能,不是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的职能,③排除。
14.B【详解】①③:郴州市关工委召开青少年法治宣讲座谈会,深入开展法治宣讲,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向青少年宣传普及法律法规,开展青少年法律知识答题、中学生模拟法庭辩论、青少年法治征文等活动,提高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成效。这表明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郴州市通过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提高社会的法治意识,①③符合题意。
②: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的是人们的思想道德素养,②排除。
④:公民的合理诉求应得到认可和保障,④说法错误。
15.(1)①法治社会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要求。②法治社会是指法律得到公认和普遍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③法治社会意味着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
(2)①建设法治社会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②能够更好地形成全社会学法、信法、用法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③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和谐社会。
(3)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②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③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宣传法治知识。
16.(1)①某市市委在广泛吸收民主党派等党内外人士建议的基础上,多次就推进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发出通知。这是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党的领导下和民主党派等各界人士共同致力于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②在该市人大会议上,代表们就未成年人权益的维护提出的许多建设性的提案,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人大代表行使提案权,人大监督政府依法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③发挥基层居委会和村委会的作用,开展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基层法治宣传教育。这是通过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让基层群众直接参与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2)①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法治意识。②提高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③建设完备的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服务体系。④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需要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