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永州市2023年高考第三次适应性考试试卷语文命题人:何永顺(永州市第一中学)刘伟(永州市第四中学)周启群(江永县第一中学)审题人:杨振华(永州市教科院)邓铁桥(双牌县第二中学)注意事项:1.本试卷总分150分,时量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作答时,将答策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图像是文化的符号。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形成了独具东方风韵的美学体系,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的传承与弘杨,图像化表达是形式之一。由图像展演进行的中华文明传播与跨文化沟通亦古来有之。14世纪,中国的图画、瓷器和丝绸曾流行于欧洲上层社会,绘制有龙凤吉祥图、青花瓷、中国本土风情符号的图像深受西方人士喜爱,成为了解东方风情的重要媒介。中国山水画、人物画、写意画等独具东方形式美感的画品与画技对亚洲、欧洲等地的绘画艺术产生深远影响。同时,饱含“中国趣味”的图像用隐喻的方式向世人传递着阴阳哲学、天人合一的核心精神和超然气节,并在濡化与涵化的国际传播中实现艺术的跨文化互鉴与文明的多元交融。随着媒介迭代,视觉传播由二维图像走向三维空间,由静态视觉变为动态影像,由现实空间迈向虚实结合的数字空间。在数字视觉主导的当下,我们正在进入一个由表情包、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形塑的全球化数字交往空间。为此,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考察,数字视觉传播是增进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有效进路。因为数字视觉影像可以打破语言存在的文化折扣困境,进入多语言体系,让人人都能接触:数字视觉传播较之于文字传播,更具凝练性、具象性与直观性,能更好实现跨文化沟通,从“硬传播”向“软传播”转化:数字技术视觉与中华文明的深度融合,可更好借助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手段,促成世界受众在“视觉一沉浸式体验一文化感知”的传播进路中,加强对中华文明的准确认知。蝶介迭代后的“眼球经济”会更加关注内容价值,需要数字视觉技术与中华文明的交融创新。中华文明在世界上具有可沟通性,中华文明因其先进性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艺术文化等诸多领域都曾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为此,在新蝶体视觉传播进路中,要坚定文化自信,瘠续中国传统图像精神,提升文化益因萃取能力,重视人类共通情感与价值观念的提炼。同时,要普用数字视觉技术与元素,让中华文明中的文物,文化遗之话起来,融入更多现代化与国际化元素,让中华文明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世界文明相沟通。(摘编自马深《用数字视觉技术赋能中华文明传播力》)永州市2023年高考第三次适应性考试试卷·语文第1页(共8页)永州市2023年高考第三次适应性考试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 2 3 6 7 11 12 15 19 20C A D A C D C B C B4.(4分)①材料一侧重论述媒介迭代需用数字视觉技术赋能中华文明传播,先从“图像是文化的符号”谈起,再论述“数字视觉传播是增进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有效进路”,最后论述实现数字视觉技术赋能中华文明传播的基本要求是数字视觉技术与中华文明的交融创新;②材料二侧重阐述了数字世界交往的三个特征,即数字世界交往、世界交往关系、世界交往方式及呈现出平台化交往的新特征。(每点2分,共4分)5.(4分)①节目打造出了“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三维空间,激活了经典,体现了数字视觉技术与中华文明的交融创新。②节目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体现了重视人类共通情感与价值观念的提炼。③节目掀起“典籍热”,海外视频网站获得数亿次的点击率,勾勒出数字时代的世界交往与文明交流新图景,为数字世界交往带来新的可能。(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8.(6分)①敬佩与爱戴。文本通过典型事件突出母亲对子女的爱,也蕴含了我对母亲的敬与爱。②感恩与歉疚。文本通过叙述母亲对我习惯、性格、品质的影响,蕴含了我对母亲的感恩;母亲过世时,没有陪伴身边,半年后才得知消息,心中倍感歉疚。③痛苦与怀念。文本通过回忆我离开家乡后一直怕收到家信,表现我未能尽孝的痛苦与对母亲的怀念。(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9.(6分)①人物塑造上,文本一正侧结合,综合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正面塑造母亲的形象,并通过我的感受侧面烘托母亲的形象;文本二铺排典型的劳动细节,刻画了大堰河勤劳乐观、疼爱乳儿的形象。②叙事艺术上,文本一按时间顺序展开叙事,回顾了母亲不平凡的一生;文本二则通过时空跳跃、画面组接叙写人物。③语言风格上,文本一语言明白晓畅,朴实无华;文本二运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可得满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10.(3分)D H L(原文: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藉此人,共康时政也。)13.(8分)(1)君主的毛病,不在于不谈论任用贤人,而在于不能确实坚决地去任用贤人。(“在乎”,在于,1分;“诚”,确实,1分;“必”,坚决,1分;文意通顺,1分。)(2)贤能的人认为范氏没有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肖的人认为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不己用”,宾语前置、“没有重用自己”,1分;“贱”,看不起、看轻,1分;“仇”,仇恨,1分;文意通顺,1分。)14.(3分)①太宗知道马周有才能,于是授予他监察御史、中书舍人等官职,这体现了“知而用之”。②对马周推荐的人才,太宗都很满意,这体现出“任而信之”。(每点2分,答出2点给3分。如考生答“太宗没有在重用马周的同时又让小人参与其中”,亦可酌情给分)16.(6分)答案示例:同:都主张尊重对方,并通过交流讨论来探求学问,获得真知。陆诗认为做学问要与志同道合的友朋“勤切琢”,并以此为乐;朱诗也认为学问只有通过研讨才能不断严密和深化。(2分)异:①陆诗认为基础牢固,学问才能稳固而精深。陆诗还反对把精力浪费在“传注”“精微”等细枝末节上,认为这些会妨碍学习的进步,令人迷惘。②朱诗认为新知识要涵养培育,才能逐步深入,日益深沉。同时,也认为做学问要认真体会难以言传的精妙之处,这样才能融通古今,达到化境。(4分,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解析】陆诗:首联指出“爱”与“钦”是人良善之本,古圣人相传之道心。颔联、颈联则强调如果忽视这个基础,而把精力放在古人的传注之学上,就会荆棘丛生阻塞正道;刻意追求精微,是迂腐固执、不合时宜之举,不会有什么好结果,观点鲜明,委婉批评。尾联珍视友情,希望交流研讨,聚首畅谈。朱诗:首联称赞陆子寿道德与义理,表达素所钦服之情,此时别离三年,更是常常挂念在心。诗人谦逊大度,尊敬对方,重视友谊。颈联指出旧学问、新知识相互商量更加精密,经过切磋培养愈益深沉。诗人认为学术不是一成不变的,旧学与新知在不断讨论交流中严密和深化,体现了求知求真的学术精神;对鹅湖之会上学术之争的看法,学问上相互“商量”,体现了诗人对不同观点持有者的尊重。这是诗人的学术精神。17.(6分)(1)中原北望气如山 少时棋柝曾联句(2)恐年岁之不吾与 不知今夕何夕(3)示例:①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②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③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每空1分,错字、漏字,该空不得分)18.(3分,每空1分)①哗众取宠;②顺风转舵/见风使舵;③错综纷繁/错综复杂21.(5分)①原句为整句,对仗工整,句式整齐,富于表现力;②语言风格。原句用词更书面化,切合语境;③原句为反问句。加强语气,感彩更加鲜明,改为陈述句,无此效果。(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三点给5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22.(6分)①与传统祭扫相比较;②网络祭扫平台上发生的种种乱象;③能充分表达自己的心意。(每处2分)23.作文(60分)【审题提示】这是一则批判式二元关系型的材料作文,围绕如何看待“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展开。考生应兼顾两种因素,聚焦自身成长,体现批判思维。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构成孩子成长“完全的美”,在关注智力因素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无用之心”,带他们走一条“长远的路”。【参考译文】材料一:君主的毛病,不在于不谈论任用贤人,而在于不能确实坚决地去任用贤人。谈论任用贤人,是口头上的;屏退贤人,是行动上的;口头上和行动上互相违背,却想要贤能的人前来,不贤的人退去,不也是很难的吗?那照蝉的人,他的工作在于点亮灯火,摇动树身而已;如果灯火不亮,那么即使摇动树身,也毫无好处。现在君主中如果有人能使自己的德行贤明,那么天下的人投奔他就会像蝉扑向明亮的火光一样了。材料二:桓公问管仲说:“我想要让爵中的酒变坏,俎上的肉变坏,如此做能不妨害我的霸业吗?”管仲回答说:“这自然不是最尊贵的行为;可是对于霸业却没有什么妨害。”桓公说:“怎样才算是妨害霸业呢?”管仲回答说:“不知道谁是贤能的人,对霸业有妨害;知道了又不能用他,对霸业有妨害;用了又不能给予以相当的职责,对霸业有妨害;给予以相当的职责而又不信任他,对霸业有妨害;虽信任他又让小人参与其中,对霸业有妨害。”桓公说:“好的。”子路问孔子说:“要怎样才能治国?”孔子说:“在于尊重贤人而看轻不肖的人。”子路说:“范中行氏尊重贤人而看轻不肖的人,为什么还会灭亡呢?”孔子说:“范中行氏尊重贤人但不能用他,看轻不肖的人但又不能赶他走,贤能的人认为范氏没有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肖的人认为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贤人埋怨他,不肖的人仇恨他,埋怨和仇恨都摆在他的面前,范中行氏虽然不想灭亡,又怎么能办到呢?”材料三:马周,博州茌平人。贞观五年,他到京师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里。当时唐太宗要百官上书讲政事得失,马周替常何陈述了有利于国家百姓的二十多件事情,让常何上奏朝廷,事事都很合太宗心意。太宗奇怪常何会有这样的才能,便问常何,常何回答说:“这些并不是我想出来的,而是我家里的一位叫马周的宾客代我写的。”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段时间还没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了四次。等到马周前来拜见,与他谈话,太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接受了命令,并且很胜任这一职务,后来升迁到中书舍人。马周机敏善辩,擅长于陈奏,对事情了解得很清楚,所以讲的话都符合实际。太宗曾说:“我对马周只要一刻不见面,就很想念他。”贞观十八年,马周一直升迁到中书令,兼任太子左庶子,身兼朝廷和东宫的官职。他处理事情公平允当,很受当时人赞誉。后来又兼代吏部尚书职务。太宗曾对侍从的大臣说:“马周看问题敏捷,办事慎重周到。至于评论人物,能秉公直言,我近来任用他所推荐的人,多数都能合我的心意。他既然竭尽忠诚,亲近依附于我,我定要依靠他来共同地把政事办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语文答案.doc 语文试题.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