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思维导图】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课程标准】·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一、九一八事变1.原因: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2.经过: 1931 年9月18日夜,日本以柳条湖事件为借口,炮轰沈阳城。第二天,日军占领沈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3.结果:日军扩大侵略,相继占领了东北三省;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4.影响: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二、华北危机与一二 九运动1.华北危机: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国民政府对日采取 不抵抗 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2.一二·九运动: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并举行了示威游行,这就是著名的“一二·九运动”,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三、西安事变1.背景: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与红军停战,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但蒋介石顽固坚持内战政策,亲赴西安威逼张、杨继续进攻红军。2.经过: 1936 年12月12日, 张学良 、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3.结果: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 停止内战 、 联共抗日 等条件。 4.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课程标准】·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一、七七事变1.经过: 1937 年7月7日晚,日军以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驻军的拒绝,于是日军炮轰我军防地,中国守军奋起抵抗。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2.影响:卢沟桥事变标志着 中国全民族 抗战的开始。 3.结果: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陷。二、第二次国共合作1.背景: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国共两党加快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步伐。2.实现(1)中国共产党将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分别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2) 1937 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3.意义: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三、淞沪会战1.爆发:1937年8月,日军在上海挑起事端,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淞沪会战爆发。2.结果: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3.意义: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四、南京大屠杀1.背景: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2.罪行: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在占领南京后,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 30万 人以上。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课程标准】·列举正面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一、台儿庄战役1.背景:日军占领南京后,为打通南北战场,沿津浦路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徐州。2.经过: 1938 年3月,北路日军向台儿庄发起攻击,中国守军在 李宗仁 指挥下奋起抵抗。3.意义:台儿庄战役共歼敌1万余人,是抗战以来中国 正面战场 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二、保卫大武汉1.背景:1938年6月,日军进攻 武汉 。 2.经过:中国军队利用大别山、鄱阳湖和长江两岸有利地形,构筑工事,逐次抵抗,消耗敌人。3.意义:武汉会战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三、第三次长沙会战1.背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先后发动两次长沙会战,企图占领长沙,均未得逞。2.经过: 1941 年12月,日军对长沙发动第三次进攻,中国军队调集重兵防御,拼死抵抗。中国军队歼灭大批日军,获得会战胜利。 3.意义:这次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四、豫湘桂战役:1944年初,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了大规模的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课程标准】·知道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的目的、时间、指挥者及历史意义。·了解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及发展。一、平型关大捷1.背景:淞沪会战期间,日军侵入山西,企图占领太原。2.经过: 1937 年9月,日军向平型关开进,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师长 林彪 率领下,在 平型关 一带将来犯日军全部歼灭。 3.意义: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 不可战胜 ”的神话。 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1.目的: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2.中心: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 延安 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3.战术:开展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采取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打击日军。4.巩固: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各项政策和措施,根据地建立 抗日民主政权 、实行 减租减息 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5.意义: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三、百团大战1.背景: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日军实行了“囚笼政策”,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与蚕食。2.经过: 1940 年下半年,为了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八路军总部在 彭德怀 的指挥下,组织100多个团,在华北广阔的地域,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进攻,史称“百团大战”。3.意义: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课程标准】·知道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了解日本投降的史实。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一、全民坚持抗战1.背景:日军因战线过长、兵力不足和国内资源紧张,遂改变策略,对国民党政府进行政治诱降,辅之以军事打击;加紧进攻 敌后抗日根据地 ;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 2.表现: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3.意义: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中华民族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二、中共七大1.时间、地点: 1945 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 延安 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主要内容(1)大会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了抗日战争的丰富经验,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2)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毛泽东在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3)大会确立 毛泽东思想 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3.历史意义: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三、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1.战略反攻: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2.日本投降:1945年 8 月 15 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怀抱。 四、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1.原因(1)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2)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2.意义(1)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2)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3)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 反法西斯 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4)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单元总结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正式形成是在七七事变后。2.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国民政府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变化:由不抵抗到坚决抵抗。(2)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3.近代史上国共两次合作第一次合作 第二次合作标志 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1937年,国民党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成果 领导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启示 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