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 全民守法 学案-(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4 全民守法 学案-(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高一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导学案
第九课第四框——全民守法
【课标要求】 【课时目标】
3.2 阐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基本要求。 1.理解全民守法的内涵、标准;理解推进全民守法的要求。 2.知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 3.通过学习,明确全民守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础。
1.教学重点:理解全民守法的内涵与标准。
2.教学难点:理解如何推进全民守法。
【课前自主预习】
一.全民守法的内涵
1. 内涵: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 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
2.要求
(1)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推动全民守法,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 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 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2)全民守法要求依法行使权利。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3)全民守法要求依法履行义务
① 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公民也负有相应的
② 只有所有的人都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才能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
(4)全民守法意味着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① 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通过 的手段,理性维权。
② 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争议、化解矛盾,不应诉诸暴力或其他违法 手段。
二.推进全民守法
1.要着力增强全民 观念,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树立 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2.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 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3.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核心梳理】
1. 维 权
(1)维权是指维护个人或群体的合法权益。维权的范围可能包括人身损害、土地纠纷、医疗事故、婚姻、家庭、继承等民事纠纷,以及所进行的行政及司法诉讼。
(2)要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通过合法的手段,理性进行维权。
2. 提升全民法治观念
(1)法治观念是指人们对法律的性质、地位、作用等问题的认识和看法,也就是依靠法律管理国家、管理经济和治理社会的观念。法治观念的实质是指宪法法律至上、依法治国的理念、意识与精神,
(2)法治观念是法治体系运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与制度规范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引导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思想基础,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3.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项目 权利 义务
区 别 含义 每个公民按照国家法律规定所享有的并受到国家强制力保障的权益 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必须遵守和应尽的某种责任
内容 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与人格权;监督权;社会经济权利;社会文化权利和自由;妇女保护权;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保护等 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全国各民族的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保卫祖国,抵抗侵略, 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照法律纳税等
特点 没有强制性 具有强制性,公民必须要履行
联 系 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公民享有权利和应尽义务是统一的。权利和义务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课堂合作探究】
活动探究一:透视校园欺凌现象
朋友向你求助:①一位女同学在学校被几个同学当众嘲笑、辱骂,还被孤立了起来,心里很难受。②她的家长外出打工,好久没有联系过了;③她害怕老师不管,也不敢告诉老师。
面对这个求助,同样是未成年人的你,会如何做?
活动探究二:
亚里士多德说“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都遵守,仍不能实现法治。”为推进全民守法,筑牢法治社会根基,国家推出了一系列举措。为推进全民守法,筑牢法治社会根基,党和国家机关要发挥带头作用,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活动。全面贯彻“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明确党政主要负责人的普法责任人地位,做到普法有的放矢。创新法治宣传方式,利用互联网普法、媒体公益普法等形式开展法治宣传。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推动完善公民和社会组织信用建设,在全社会真正确立守法者受惠、违法者受罚的导向。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1)如何推进全民守法,筑牢法治社会根基的?
(2)全民普法和守法是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请你为《未成年人保护法》普法工作设计两条宣传标语。
构建思维导图
【课后巩固练习】
1.2022年12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正式施行,明确办理电话卡不得超出国家有关规定限制的数量,明确中国人民银行统筹建立跨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反洗钱统一监测系统。这一要求有利于( )
①我国立法机关科学立法,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②中国人民银行严格执法,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
③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合法合理维护消费者权益④全体公民增强法治的观念,依法履行相应义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上述古语强调法规制度的生命力在于( )
A.科学立法 B.严格执法 C.公正司法 D.全民守法
3.2023年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会议决定和研究了多个重大事情并指出四个坚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优化协同高效、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必须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其中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
A.科学立法 B.严格执法 C.全民守法 D.公正司法
4.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指出,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持续保持对黑恶势力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形成有效震慑。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常态化需要( )
①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过程
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③坚持把全民学法用法作为依法治国长期基础性工作
④司法机关要完善执法程序,建立健全制约监督体制机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于2022年6月5日开始施行。该法在制定过程中,各基层立法联系点依托“线上+线下”多渠道征集群众意见,使群众关心的广场舞、机动车“炸街”扰民等问题都有了针对性规定。该法的颁布实施旨在( )
①强化监管主体责任,提高政府服务意识②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保障公民身心健康
③建立公民道德规范,健全社会法治体系④提升环境治理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央视系列节目《人民法庭》,用镜头记录下了基层法官与老百姓的故事。船头、茶馆、玉米地等都可以设立法庭。这不仅普及了法律知识,更让人民了解法律的执行绝非冷冰冰地念条文,而是靠法官对法律的忠诚和对人民利益负责任的态度来更好地完成。开办接地气的人民法庭( )
①促进了司法权向社会基层的下放 ②在基层纠纷化解中落实司法为民
③诠释了法治价值底色,彰显司法权威④加强了普法宣传,提升群众法治素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2022年11月22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新增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类型,“二选一”、“大数据杀熟”和屏蔽外链等行为将受处罚,最高罚款提高至上一年度销售额百分之五。这表明( )
①坚持良法之治,通过立法保护公民的各项权益②坚持科学立法,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凝聚共识
③推动全民守法,促进公民自觉履行应尽的义务④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8.2022年12月4日是我国第九个“国家宪法日”。在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各地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普及宪法法律知识:普法志愿者深入乡村,为上万名群众送去普法宣传资料,检察官开设法律宣传课,在公交车、出租车内布置主题图片,设置宪法日知识二维码。这些活动的开展( )
①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人们的法律信仰 ②能让法治文化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
③意在营造良好文化氛围,丰富文化内容 ④有助于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素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法律意义上的“老赖”,一般是指在民商领域中的一类债务人,其拥有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但是基于某种原因拒不偿还全部或部分债务。如果不能有效惩治“老赖”,那么法律就会变成失去约束力的“稻草人”,不仅难以实现正义,更会对公序良俗、世道人心带来负面影响。最高人民法院下发了《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的若干规定》,为惩治“老赖”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那么,减少“老赖”现象需要( )
①人大领导司法机关,推进严格执法②行政机关依法执政,监督法律实施
③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加大打击力度④公众提高守法意识,增强法治观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2022年8月,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法院多次走进当地少数民族聚居村,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人员通过发放宣传手册、有奖问答、以案说法、民歌对唱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法治宣传融入村民生活中,积极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在遇到纠纷时依法解决。对于该做法,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
①当地的自治机关坚持公正司法,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②创新了法治宣传形式,能有效提升民族事务法治化水平
③有利于引导群众自觉地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推进法治乡村建设
④有利于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少数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2月28日《人民日报》报道,在习近平总书记“江河战略”的指导下,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通过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两部流域专门法律。长江保护法突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保护和修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放在压倒性位置:黄河保护法落实重在保护、量水而行、节水为重,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长江黄河。原来涉及长江黄河流域的法律法规,存在“法律打架”、“依法打架”等问题,长江保护法和黄河保护法既破除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弊端,又通过明确中央各部门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具体职责,促进共治发展。202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长江保护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显示,长江流域累计清理整治违法违规项目2441个,推进河湖“清四乱(乱占、乱采、乱堆、乱建)"常态化规范化。
结合材料,运用依法治国的知识,说明如何以法治力量推动江河战略,护航一江清水、保卫大河安澜。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2年1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署名文章《谱写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新篇章——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40周年》,全面回顾我国宪法制度建设和宪法实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总结我国宪法制度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的明确要求。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宪法日的主题如下:
2018年 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
2019年 弘扬宪法精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20年 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大力弘扬宪法精神
2021年 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2022年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请你谈谈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党推动宪法的全面实施的原因。
参考答案:
1.C【详解】②④:中国人民银行统筹建立跨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反洗钱统一监测系统,有利于中国人民银行严格执法,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同时也有利于全体公民增强法治的观念,依法履行相应义务,②④说法正确。①③:中国人民银行是行政机关,①③说法错误。
2.B【详解】B:“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这句话的意思是法令得到执行,国家就能够安定;法令一旦废弛,国家就会出现动荡,强调法规制度的生命力在于严格执法,B符合题意。
ACD:材料体现的是严格执法,未体现立法、司法和守法,ACD不符合题意。
3.D【详解】D: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公正司法,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D应选。ABC: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全民守法均不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ABC不选。
4.A【详解】①②: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常态化需要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过程,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群众要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①②正确。
③:全民普法和守法是依法治国长期基础性工作,③错误。
④:材料没有涉及司法机关要完善执法程序,④排除。
5.C【详解】②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使群众关心的广场舞、机动车“炸街”扰民等问题都有了针对性规定,该法的颁布实施旨在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保障公民身心健康,旨在提升环境治理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②④符合题意。①:材料反映的是政府等国家机关应强化监管责任,而不是强调提高服务意识,①与题意不符。③:试题指向的是法律的实施,而不是建立公民道德规范,③与题意不符。
6.D【详解】②④:船头、茶馆、玉米地等都可以设立法庭。这不仅普及了法律知识,更让人民了解法律的执行绝非冰冰地念条文,而是靠法官对法律的忠诚和对人民利益负责任的态度来更好地完成。开办接地气的人民法庭在基层纠纷化解中落实司法为民,加强了普法宣传,有利于提升群众法治素养,②④符合题意。
①:开办接地气的人民法庭是在基层化解纠纷,并非司法权向社会基层的下放,①错误。
③:开办接地气的人民法庭有利于加强法治宣传,提升法治素养,并非彰显司法权威,排除③。
7.B【详解】②③: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这是坚持科学立法,充分发扬民主的表现,新增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类型,能够推动全民守法,促进公民自觉履行应尽的义务,②③符合题意。①:通过立法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而不是各项权益,①说法错误。④: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④说法错误。
8.A【详解】①②:在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各地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普及宪法法律知识,有利于让人们知道更多的法律知识,通过这种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人们的法律信仰,能让法治文化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①②正确。
③:这些活动的开展意在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而不是营造良好文化氛围,丰富文化内容,③排除。
④:各地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普及宪法法律知识,有利于提升人们的法治意识,不涉及到道德修养,排除④。
9.D【详解】①:人大应进行科学立法,行政机关推进严格执法,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而且国家机关是接受党的领导,①说法错误。②: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人大监督法律实施,②说法错误。
③:最高人民法院下发了《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的若干规定》,说明了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加大打击力度,③观点符合题意。④:依据“老赖”的含义可知一些人违反法律规定,因此公众应提高守法意识,增强法治观念,④观点符合题意。
10.B【详解】①: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人大和人民政府,公正司法的主体是司法机关,因此,当地的自治机关坚持公正司法的说法错误。①排除。
②③:该法院工作人员通过发放宣传手册、有奖问答、以案说法、民歌对唱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法治宣传融入村民生活中,积极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在遇到纠纷时依法解决,这创新了法治宣传形式,有利于引导群众自觉地学法尊法守法用法,能有效提升民族事务法治化水平,推进法治乡村建设,②③正确。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材料强调的是该自治州人民法院走进当地少数民族聚居村,进行法治宣传教育,这与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无直接关系,排除④。
11.①以法治力量推动江河战略必须坚持党对法治工作的全面领导。②立良善之法、立管用之法,增强立法的体系性、整体性、协同性。③行政机关是执法的最重要主体,必须严格执法,合理设定权力与责任,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助力齐抓共管系统治理。④坚持公正司法,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为长江黄河流域的发展提供法治保障。⑤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监督法律实施和落实。⑥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共同致力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12.①宪法法律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或宪法是国家根本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坚持党的领导是宪法一以贯之的精神(或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②维护宪法权威和尊严.(或弘扬宪法精神,保证宪法实施,增强宪法自信);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或全面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③引导全民守法.推动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④释放宪法优势,把宪法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与时俱进,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为党和国家的事业提供根本法治保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