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 《化学与社会发展》专题复习测试题(WORD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年中考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 《化学与社会发展》专题复习测试题(WORD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化学与社会发展》专题复习测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符合题意。)
1.口罩之下,天使的战“疫”烙痕让人心疼。图中相关材料不属于合成材料的是( )
A.钛合金眼镜框 B.橡胶弹力耳绳 C.聚丙烯纤维布 D.塑料防护眼镜
2.今年5月4日,习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要坚持节水优先,抓好水污染的防治工作”。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A.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经处理达标后排放
B.用洗菜、淘米水浇花,用洗衣水冲厕所
C.实验室废水和废液直接排入下水道
D.农业和园林浇灌改大水漫灌为喷灌和滴灌
3.高铁是中国一张靓丽的名片,车厢内禁止吸烟须张贴的标志是( )
A B C D
4.人体中有50多种元素,这些元素与人体健康紧密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缺铁会引起坏血病
B.缺氟易产生龋齿
C.缺钙小孩易患佝偻病
D.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
5.学化学、用化学。生活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洗发时,先用洗发剂后用护发剂
B.夜晚发现家中燃气泄露,立即开灯检查
C.室内着火时,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贴近地面逃离现场
D.发生一氧化碳中毒,立即转移到通风处
6.“碳中和”是指一定时间内排放的碳总量与吸收的碳总量相互抵消,实现碳“零排放”,下列有关碳循环、碳中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每个人都在参与碳循环,碳循环中的“碳”是指碳单质
B.开发可再生能源,降低化石燃料的需求量,以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
C.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以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
D.碳中和能有效维持碳循环的相对稳定,控制日趋严重的温室效应
7.化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新能源的推广利用,节约了化石燃料
B.新药品的研发,可为生命健康提供保障
C.煤炭的脱硫处理,能有效减少酸雨的形成
D.新材料应用于航空制造,利用的都是其物理性质
8.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变化之一、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的含量越高,爆炸的可能性就越大
B.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炭粒、尘粒等排放到空气中会形成浮尘
C.做饭时,燃气灶火焰呈现出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此时应减小灶具的进风口
D.甲烷和乙醇燃烧产物均为水和二氧化碳,说明二者均为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9.汽车尾气是城市空气主要污染源,每年9月22日是世界“无车日”。汽车使用燃料通常为汽油或柴油(主要含C、H元素,基本不含N元素),燃料与吸入的空气在发动机内反应,产生的尾气中含有CO、NO等有害气体。目前汽车尾气处理系统中可安装催化转化器,尾气中的CO和NO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反应:2CO+2NON2+2CO2。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尾气处理时CO发生了还原反应
B.尾气外理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发生了改变
C.由上述资料推知氮气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反应
D.减少尾气污染还可通过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使燃料充分燃烧
10.近日,《写真地理》杂志上一篇“熟鸡蛋返生孵小鸡”的论文在网上引发热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鸡蛋中蛋清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B.人体摄入的蛋白质在胃肠道里与水反应生成氨基酸,氨基酸全部被氧化放出能量供人体活动所需
C.鸡蛋煮熟后,因加热破坏了蛋白质的结构,导致蛋白质的性质发生了改变
D.“熟鸡蛋返生孵小鸡”明显违背科学常识,是伪科学
11.目前,我国建成全球首套千吨级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装置,其原理是:①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②电解水获得H2,③H2与CO2反应合成绿色液态燃料CH3OH。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太阳能是不可再生能源 B.H2是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
C.电解水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D.该装置能捕获并资源化利用CO2
12.将棉手帕放入60%左右的酒精中浸湿,用坩埚钳夹住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棉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棉手帕接触不到氧气,不能燃烧
C.被酒精浸湿后,棉手帕的着火点升高了
D.酒精中的水蒸发使温度达不到棉手帕的着火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8分。)
13.(5分)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甲醛(CH2O)在常温下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由于甲醛具有较高毒性,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刚装修好的房屋不宜立即入住,需开窗通风一段时间。
某实验小组在4个密闭仓中分别研究了绿萝、白鹤芋、吊兰、袖珍椰子4种观叶植物0-12h内净化甲醛的能力(图1)和绿萝在0-4h、4-8h、8-12h不同时间段净化甲醛的趋势(图2)。从图2中可以看出不同时间段植物净化甲醛的速率不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甲醛初始浓度高,对植物形成胁迫作用,植物为了缓解这种胁迫而调动自身某些快速反应机制将甲醛吸收代谢,当密闭仓中甲醛浓度降低到一定值时,植物感到胁迫降低,就放慢了代谢速率;二是植物的根系及盆土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在较短时间内降低密闭仓中的甲醛浓度。
(1)甲醛(CH2O)属于________(填序号,下同)。
A.混合物 B.氧化物 C.化合物
(2)活性炭对甲醛也有一定净化能力,是因为活性炭具有________性。
(3)由图1可知,4种观叶植物净化甲醛百分率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
(4)根据图2分析,绿萝在________时间段内净化甲醛的速率最高。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用大量甲醛给海产品保鲜
B.甲醛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但使用时需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
C.在甲醛浓度较高的初始阶段,根系和盆土没有起到净化作用
D.通风换气不能降低室内甲醛含量
14.(6分)为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有学者提出如图1所示的含碳物质转化的技术路线。
(1)“可燃冰”中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为________。
(2)反应②属于________(填基本类型)。
(3)反应④中,参加反应的CO2和生成的CH4的分子数目之比为________。
(4)我国学者开发促进反应③的一种新型催化剂,催化过程微观示意图如图2。该过程的中间产物________(填化学式)、氧和氢进一步作用生成甲醇(CH3OH)和水。
(5)该技术路线有利用于实现________(填标号)。
A.碳循环利用 B.减少碳排放 C.减少白色污染
15.(6分)下图为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已知:白磷有毒,且燃烧时产生的P2O5对环境有污染。
(1)对比图1中铜片上的白磷和热水中的白磷的现象,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_。
(2)图2和图1相比,图2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
已知P2O5+3H2O=2H3PO4,请写出P2O5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3)图3中“水火相容”的壮观景象给我们启示,灭火时应选择合适的方法,下列处理方式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
A.油锅着火:用水浇灭
B.室内起火:打开门窗
C.图书馆内图书起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
(4)经上述实验探究,请预测白磷在实验室的保存方法:_____________。
16.(6分)如图1是超市销售的一种加碘盐标签上的部分文字说明。
(1)在食盐中加碘可有效预防___________的发生。
(2)标签中“含碘量”中的“碘”是指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碘酸钾 B.碘元素 C.碘单质 D.碘原子
【问题一】为什么碘盐长时间加热碘效下降?探究KIO3的热稳定性实验如图2、图3所示:
图1 图2 图3
【解释与结论】图2实验结束时,应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这样做是为了___________。图3中的现象说明,图2实验中收集到的气体是___________。
【问题二】KIO3与KClO3性质类似,受热分解生成碘化钾,为什么生成碘化钾碘效下降?
【查阅资料】K1O3在人体内转化为I-而被吸收。KI是白色固体,在空气中易氧化反应生成单质I2而泛黄变质。I2遇淀粉溶液变蓝。
【实验探究】研究小组开展以下实验操作。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如图所示,在燃烧匙中放入KI固体,然后分别放置在①②③号试管中,数日后观察现象 ___________ KI固体在空气中与O2、CO2、H2O共同作用而变质导致碘效降低
【反思提高】讨论后大家认为以上实验方案有所欠缺。甲同学做了补充实验:___________,数日后观察无明显现象,证明以上结论正确。
注意:若答对下列问题奖励3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40分。
(3)中国营养学会推举:一个18岁的青年每天摄入碘元素的质量为0.15mg,假设碘的来源仅靠这种加碘食盐,该青年每天摄入这种食盐应为___________g。
(4)乙同学推测另一种产物是碳酸盐,请用实验加以证明:___________,证明推测正确。
【拓展应用】生活中鉴别真假加碘盐的方法是:取少量碘盐样品在干净的锅里高温爆炒2分钟,再加入部分未爆炒过的碘盐在碗中混合,加少量白醋,再把刚切好的土豆片浸泡其中,20分钟后若溶液变蓝,则是加碘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实验中土豆片不可用其他食品代替
B.直接将加碘盐放在土豆片上也能呈现蓝色
C.可能是酸性条件下KIO3和KI能反应生成I2
D.烹饪时加醋可能加快食盐中的碘流失
17.(5分)土灶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通常以木柴、秸秆为燃料。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仍有使用土灶做饭的习惯。
(1)土灶设计烟囱的作用是__________。
(2)干木柴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C6H10O5)n],纤维素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6H10O5)n+6nO2=== (点燃)6nCO2+5nH2O。若干木柴中纤维素的质量分数为40.5%,则4000g干木柴中的纤维素完全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多少克?
参 考 答 案
1.A 2.C 3.B 4.A 5.B 6.A 7.D 8.B 9.A 10.B 11.A 12.D
13.(1)C (2)吸附 (3)白鹤芋>绿萝>吊兰>袖珍椰子 (4)0-4h (5)B
14.(1)CH4+2O2CO2+2H2O (2)分解反应 (3)1:1 (4)CO (5)AB
15.(1)需要氧气 (2)防止污染大气 P2O5+6NaOH=2Na3PO4+3H2O (3)C (4)加水密封保存(或保存在水中)
16.(1)甲状腺肿大 (2)B
【解释与结论】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到热的试管中,使试管炸裂 氧气
【实验探究】①、②号试管中固体无明显变化,③号试管中固体泛黄
【反思提高】其他条件不变,将碘化钾放入装有H2O和O2的试管中进行对比实验
(3)7.5
(4)取适量实验后③号试管内的固体,加入足量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拓展应用】AB
17.(1)有利于冷热空气形成对流,有利于可燃物充分燃烧,有利于排出气体和烟尘等(合理即可)
(2)解:设4000g干木柴中的纤维素完全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6H10O5)n + 6nO2=== (点燃)6nCO2 + 5nH2O
162n 264n
4000g×40.5% x
x=2640g
答:4000g千木柴中的纤维素完全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2640g。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