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南安市柳城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监测初一年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第 I 卷(选择题 56 分)1—5:A.D.D.C.B 6—10:B.C.C.B.B 11—15:A.C.D.A.B16—20:D.A.A.C.B 21—25:D.D.B.C.A 26—28:A.D.D第 II 卷(非选择题 44 分)31. ⑴火药。(2分)⑵同意。(2分)理由: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了人类文明的极大发展,造纸术和印刷术加快了图书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火器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加速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指南针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世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4分)32.⑴地位: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3分)⑵贡献: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或在日本传播唐朝文化。(3分)⑶特点:对外开放,双向交流,兼容并蓄。(答出1点1分,2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2分)⑷原因:国家安定统一(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繁荣;对外开放政策;对外交通发达等。(答出1点2分,2点4分,共计4分)(4分)33. ⑴朝代:宋朝。(3分)⑵瓷窑众多;能工巧匠汇聚;博采众长;品种创新;瓷器精美;驰名中外(闻名世界)等。(答出1点2分,2点4分)(4分)⑶信息:商业繁荣;城市人口众多;商品琳琅满目;客商往来不绝;市民生活丰富等。(答出1点2分,2点3分,共计3分)(3分)⑷变化: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或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2分)注:答经济重心南移只能得1分。34.⑴回族。(2 分)⑵示例:观点一:元朝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 分)论述:元朝在西藏设置宣政院,强化了中央对当地政治、经济、宗教等的全面管辖。在西南、岭南等边疆地区设宣慰司,协调当地军政事务,加强军事防御。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台湾等岛屿,加强对边疆地区基层社会的管理,这些措施都有力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3 分)元朝时,民族之间互相影响、接受和包容,在多民族共居的情况下,蒙古人、色目人带来了他们的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同时他们主动学习儒家文化,涌现出一大批少数民族诗人、艺术家。各族人士通过婚姻、诗文酬答、宴会雅集等交流,深化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3 分)结论:综上所述,元朝统治时期,我国各族经济、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交融,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 分)说明:其他观点及其论述只要符合题目要求即可。评分标准第一层次:观点明确(2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6分)结论完整。(2分)第二层次:观点较明确(1分);史论结合较好,逻辑较清楚(2-3分);结论与观点完全一样(1分)。第三层次:观点不明确或没有提炼观点(0分);对材料有一定的理解(1-2分);无结论(0分)。南安市柳城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监测初一年历史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友情提示:所有答案都必须填涂(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答在本试卷上一律无效。第 I 卷(选择题 56 分)一、选择题(共28小题,每小题2 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纲的高度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是( )A.实现国家统一 B.社会经济发展 C.开通大运河 D.加强中央集权2.“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材料反映了大运河开通的( )(图1) A.目的 B.经过 C.性质 D.作用3.制度创新是巩固统治的有效保证。图1反映的隋唐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中央集权制D.三省六部制4.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这一历史事件时间采用世纪纪年,应是( )A.6世纪初 B.6世纪末 C.7世纪初 D.7世纪末5.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唐太宗重用他们做宰相,这表明唐太宗 ( )A.提倡节俭 B.注重任用贤才C.重视发展生产 D.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图2)6.自古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图2无字碑因其无字,特别引人注目。此碑本应留下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的名字。她是( )A.王昭君 B.武则天C.花木兰 D.慈禧7.关于隋唐时期时代风貌的叙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变革与整合 B.分裂与统一C.繁荣与开放 D.锁国与危机8.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唐朝农业发展迅速,生产工具改进,出现了( )(图3骨耜图4曲辕犁图5筒车图6耧车①②③④)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9.隋唐时期的读书人为了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最佳途径应该是( )A.辛勤耕作 B.参加科举考试 C.经商致富 D.作战立功(图7)10.图7是唐朝画家阎立本所绘的《步辇图》,图中描述了唐太宗接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使者求亲的一幕。这次接见以后,实现唐蕃和亲的公主是( )A.金城公主B.文成公主C.王昭君D.西施11.杜甫的《无家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与这些诗句相关的史实是( )A.安史之乱 B.开元盛世 C.宦官专权 D.黄巢起义12.唐朝时期,中日两国交往密切。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 )A.建立外交关系 B.侵略中国沿海地区 C.学习唐朝经济文化 D.传播日本先进文化13.“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唐朝灭亡以后进入的分裂时期是( )A.春秋战国 B.魏晋南北朝C.辽宋夏金 D.五代十国14.与“黄袍加身”“陈桥驿兵变”“杯酒释兵权”有关的皇帝是( )A.宋太祖 B.宋真宗 C.宋钦宗 D.宋高宗15.宋朝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的办法是( )A.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 B.分化事权、削弱相权C.设置转运使分其权力 D.设置通判分其权力16.宋朝的《神童诗》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宋朝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以上两则材料表明宋朝( )A.等级森严 B.商业繁荣 C.重农抑商 D.重文轻武17.电视连续剧《天龙八部》剧中主要人物萧峰是辽国人。那么建立辽国的民族是( )A.契丹族 B.党项族 C.女真族 D.蒙古族(图8)18.与图8所示的事件相关的两个政权是( ) A.北宋、辽B.北宋、西夏C.南宋、金D.南宋、金19.据藏文史料记载:夏尔巴人是历史上曾建立过西夏政权的党项族人的后裔。西夏政权的建立者是( )A.耶律德光 B.柴荣 C.元昊 D. 朱温20.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辽、宋、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A.国家统一 B.政权并立 C.盛世危机 D.繁荣开放21.“兴东北,建大金。占辽朝,灭北宋。战南宋,归元兵”是描述某一少数民族的兴衰史,这一少数民族是( )A.契丹 B.党项 C.蒙古 D.女真22.“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诗中反映南宋的都城是( )A.长安 B.洛阳 C.开封 D.杭州23.图9是某班同学为历史故事会收集的材料,由此判断他要讲述的是( )(图9)A.卫青北击匈奴B.岳飞抗金C.文天祥抗元D.戚继光抗倭24.纸币的出现是货币史上的一大进步,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 )A.北京 B.上海 C.四川 D.广州25.南宋时期,有一位阿拉伯商人运一批商品到泉州市场上销售,对这一市场行为进行管理的是( )A.市舶司 B.“蕃坊” C.“蕃学” D.宣政院26.毛泽东《沁园春 雪》:“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一代天骄”的贡献是( )A.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 B.建立元朝C.创立行省制度 D.攻灭南宋,统一全国27.福建省、浙江省这种“省”级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最早出现于我国的是(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28.学习历史要分清史实与观点。下列各项中,属于观点的是( )A.忽必烈建立元朝 B.元朝创立行省制度C.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 D.元朝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第 II 卷(非选择题 44 分)二、非选择题(共4题,其中第29题8分,第30题12分,第31题12分,第32题12分。)29.(8分)阅读材料,辨析作答材料: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摘自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新工具论》⑴根据材料,简述和“战争”密切相关的发明。(2分)⑵小历同学认为,人类的文明得到极大的发展和中国四大发明密切相关,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6分)30.(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历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一(佛法),唐风(唐文化)洋溢奈良城(日本当时的都城)。”——郭沫若诗材料三 如图10可见唐朝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图10)——摘编自鲁教版《中国历史》六年级下册⑴根据材料一,简述《大唐西域记》一书的地位。(3分)⑵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鉴真的历史贡献。(3分)⑶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归纳唐朝时期中外交流的特点。(2分)⑷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4分)3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古代粮食平均亩产量(市亩)朝代 两汉 唐 宋产量(市斤) 140 154 185——摘编自《中国经济通史》材料二 景德镇原称昌南镇,北宋真宗年间,因该地出产的御用瓷器底书“景德年制”,故改称景德镇。南宋时,有瓷窑两三百座。来自四方的工匠博采众长,创造出青白瓷等新品种,生产出各种各样的精美瓷器。由荷兰人从泉州贩至欧洲的瓷器,售价几乎与黄金相等。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摘编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材料三 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见图11、图12)。(图11图12)材料四 宋代面对强大的北方敌国可以用金钱和丝帛换取和平。而在完全失去北方以后,偏安在南边的南宋,地方小了,人口少了,生活条件居然比过去还好。——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⑴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粮食平均亩产量显著提高的朝代。(3分)⑵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景德镇发展成为著名瓷都的原因。(4分)⑶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写出你获取到的有关宋朝城市的历史信息。(3分)⑷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宋朝时中国经济格局的重大变化。(2分)32.(12分)材料论述材料:元朝疆域治理的成效,还与积极的制度创新密切相关。元朝沿袭并完善了金代的行省制度,从而有力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元朝还根据西藏等地的政治和社会特点,设置宣政院,强化了中央对当地政治、经济、宗教等的全面管辖。在西南、岭南等边疆地区设宣慰司,协调当地军政事务,加强军事防御。元朝还沿袭宋、金的巡检司机构,加强对边疆地区基层社会的管理,例如澎湖巡检司就负责管辖澎湖、台湾等岛屿。这些边疆治理的制度与措施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多为后世所沿用。……元朝的民族融合并不是单向的,而是民族之间互相影响、接受和包容,它不是强制同化的结果,而是在长期交往和共同生活中自然浸润而成的。在多民族共居的情况下,蒙古人、色目人带来了他们的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同时他们主动学习儒家文化,涌现出如张彦辅、高克恭、阿鲁威、贯云石、萨都剌等一大批少数民族诗人、艺术家。各族人士通过婚姻、诗文酬答、宴会雅集等交流,深化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文化面貌和生活习惯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摘编自陈彩云《元朝强化了中华民族一体格局》⑴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元朝时期形成的新的民族名称。(2 分)⑵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历史)初一年历史科答案.docx (历史)初一年历史科试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