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05寓言类材料作文-高考作文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主题05寓言类材料作文-高考作文素材

资源简介

主题 05 寓言类材料作文
寄语:
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夜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我望你思索,思索人间的繁华,我望你善良,善良与我同舟共济,我望你开怀,开怀
人生喜悲,我望你光明,光明在黑夜中。黑夜与你,我愿同在。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夜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技法点睛〗
寓言类材料的审题原则:
(1)整体性原则:寓言类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
能纠缠局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寓言类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
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时同样要遵循服从材料的整体、观点可能比较新颖、自
己有这方面的素材积累等原则。
1.主旨领悟法。主旨领悟法又叫中心法,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方
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将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会使所写
的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领悟材料的主旨,一般可采用以下几个步骤:①明确材料写了哪
些人,什么事,有怎样的结果;②明确材料说明了什么道理;③从明确的道理中选择恰当
的内容作为立意的依据。
2.由果溯因法。即把材料提供的现象作为结果,推导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将推导出
来的原因作为立意的依据。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很多事物都会以因果关系的形式存在。
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的结果,多问几个问什么,推导出造成结果的本质原
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角度。
3.求同存异法。这里所说的求同存异法,实际上是针对有多则材料的作文题所运用的
审题方法。这种审题方法适用于内涵不尽相同的多则材料,即先分析材料的内涵或意义点,
然后进行比较,摒弃不同之处,寻找相同或交叉的点,并以此作为文章立意的依据。
4.倾向把握法。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情感态度,审题时
必须充分捕捉这些信息,明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
佳的立意角度。如果无视命题者的感情倾向,提炼的观点与材料内容就会“南辕北辙”。
5.寓意揭示法。寓意揭示法是针对寄寓性材料而言的,如寓言、童话、漫画,以及其
他类型的寄寓性材料,需透过材料的表象,进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联想,即由
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或事,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关的社会现象、人生哲理等,挖掘其
真正的内涵,进而确立论点。
〖作文榜中榜〗
1.阅读下面的一则故事,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
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
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晚上,
院长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
石头。
最后,院长叫男孩到宝石市场去卖这块石头,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
甚至被传扬成“稀世之宝”。
院长对男孩说:“生命的价值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
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
故事中的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竟成了“稀世之宝”,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珍
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写故事、
寓言等等。所写内容必须在“珍惜”的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 800 字。
【答案】
珍惜自己,提升价值
在陡峭的崖壁上也有傲雪的红梅,在凶猛的暴风雨中也有展翅飞翔的的雄鹰,在湍急的
流水中也有的鲑鱼。因为他们懂得珍惜自己,提升价值。
珍惜自己,与病魔共舞的史铁生
史铁生中国文坛上的一位巨匠,由于骨髓疾病导致自己下半身全部瘫痪。后半生只能在
轮椅上渡过的史铁生并没有因此决忘。而是继续拿起自己的武器为国人奉献经典之作。当人
们问他如何看待疾病时。他却淡然一笑说:“我把疾病看作自己的邻居”,史铁生能与病魔
为邻而不放弃自己的追求,这源于珍惜自己,也正因为如此,才成就了他辉煌的人生,实现
了自己的价值。
珍惜自己,成为世界人心中榜样的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曾说过:“我要把别人看到的光明当作自己的光明,别人耳朵听到的乐曲当做
自己懂得声音,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自己的快乐”,海伦凯勒一个弱不禁风的弱女子能够如
此乐观的面对自己的不行。这不正是源于她懂得珍惜自己么?珍惜自己,让她创造一个不朽
的神话。
珍惜自己,走向自己梦想舞台上的中国达人李伟。(公众号:一枚试卷君)
他失去了双臂,但却成了一位钢琴演奏者。这在常人看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而李伟却
完成了。他失去双臂时,他没有绝望,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把目光转移到了脚上。在训练过程
中他可能从椅子上摔下来过,也可能双脚摸出了血泡。但他依旧不抛弃、不放弃。正是由于
他懂得珍惜自己,才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的大人。
因为懂得珍惜,司马迁忍辱著史,创造了上至三国下至五代的神话。因为懂得珍惜,勾
践卧薪尝胆,创造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神话。因为懂得珍惜 ,温总理废寝忘食,创造
了“吾貌虽瘦,天下必肥”的神话。
珍惜自己,提升价值。再走过荆棘之后会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话题作文,话题的内容是“珍惜”,但对话题要有所限定,材料内涵是:
自己把自己不当回事,别人更瞧不起你,生命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你自己的态度,珍惜独一无
二的你自己,珍惜这短暂的几十年光阴,然后再去不断充实、发掘自己,最后世界才会认同
你的价值。如具体的行文中写“珍惜友谊”写“珍惜时间”“珍惜幸福生活”“珍惜学习机
会”等,都未免偏颇。只要我们再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就会明白这则材料的主旨才是话题
——“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珍惜自己,你的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材料对“珍惜”有了
更具体的限制。行文中要强调“看重自己,珍惜自己”。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这样一则寓言:文学家、科学家、企业家、哲学家聚会,有人提议各自用一句话描
述和赞美世界。文学家感叹地说:“这世界真是太美了!”科学家认真地说:“这世界最
珍贵的是探索。”企业家兴奋地说:“这世界充满商机!”哲学家没有说话,沉思之后在
纸上画了一个“?”和一个“!”
面对这个世界,无论是自然界、人类世界、还是心灵世界,你总会有一些经历,也会以
独特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用我的耳朵聆听它的声音,用我的眼睛观察它的色彩,用我
的心灵来思考它的问题……根据你对材料的感悟写篇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一乡一村一盏灯
清如微风过,浅若梨花落,翩如惊鸿羽,淡若寒蝉卧;握一束暖阳,漫步村头,于这片
田地,体味一番深沉,感悟一片静美。
行走在垄亩之上,曲折小径,深沉自得。
淡淡然,静静行,默默伫立在某一个田角,便有“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的意境。田间劳作,本是无趣到极点的重复;土地颜色,本是单调到极点的颜色,却有“初
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惊喜。虽无骄阳,却时有大小的汗珠洒下,偶有
轻风,却吹不走忙碌的燥热;忽直忽弯的动作依旧重复,认真锄去杂草的神情依旧,沟渠两
旁闲语时起,不以心喜,不以雨忧。
试问,何处寻得这般清幽之地,哪里找来如此恬淡之人?其实,就是春种秋收,自然而
然的田野;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人,就是千百年中,千百万个乡村的缩影。模糊中
渐渐清晰,忙碌中不乏悠闲。
远望着这片土地,星光点点,叫人心醉。
夜幕降临,没有灯红酒绿的嘈杂,没有人山人海的喧嚣,只有几家灯火,点亮黑夜。倘
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那这乡村的点点灯光便可邀月,邀下月的皎洁,月的静美,驱走夜的
清冷,黑的忧愁。几处灯里,或有小儿追逐游戏、或闻父母吟语,间有脆响传出,醉人心田。
渐没了灯光,便步入甜美的梦乡;明日便有了暖红的朝阳,未来就具备了想要的模样。
敢问,这是哪里的仙境,居着如此淳朴善良的人们?其实,就是家的模样,就是亲人聚
集,美好的芬芳,就是千百年来,千百万个家的缩影。平淡中发酵着温馨,岁月中沉淀着深
情。
回想起这片田野,氤氲之间,日渐清晰。
很多时候,灯光再灿烂辉煌又如何,尖叫再热情洋溢又怎样?终抵不过心灵深处的那个
乡村,那片星空之下的那盏灯。曾经以为这片土地太狭小,曾经以为外面世界很精彩,却不
料世事变幻,辗转反侧,乡愁不减。或许在偌大的地图上,根本没有它的痕迹,也没有它的
名字;或许擦肩而过之际,也不曾有人驻足停留,甚至没有人愿意多看它一眼;或者说,根
本就没有太多人知道它的存在,但它仍不断,默默耕耘、扎根、延续,以千万年不变的毅力,
怀着千百年不变的温情,走着它自己的漫漫长路。即使无人问津,也要为你留灯。
一乡一村,一盏灯,乡村依旧,家在那里!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1.题目由一则寓言引入,说到了文学家、科学家、企业家、哲学家,分别从自己不同的角度
看待世界,文学家认为“这世界太美丽”,因为他们提笔落墨,书山河壮丽,颂人间真善;
科学家认为“探索让我认识了世界美妙”,因为他们走进微观世界,找寻生命本源,探索无
穷无尽的世界;企业家认为:“世界到处充满商机”,因为正逢“风好正是扬帆时,不待扬
鞭自奋蹄”的好时机,他们勇于创新,诚信守法,肩担责任;哲学家认为:“在于‘?’和
‘!’”,因为他们在实践中探寻,认识真正属于自己的现实生活世界。综合看来,不管是
科学家、哲学家、还是一个普通人,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不一样,都有着对世界的不同认识。
该材料的价值取向应体现世界的美好,人性的美好,内心世界的真善美,或是人有的探索、
创新、挑战、思索、奉献等精神。也正是这些才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2.任务要求:“面对这个世界,无论是自然界、人类世界、还是心灵世界,你总会有一些经
历,也会以独特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用我的耳朵聆听它的声音,用我的眼睛观察它的色
彩,用我的心灵来思考它的问题……根据你对材料的感悟写篇作文。”其中关键词是“我”,
我的耳朵、我的眼睛、我的心灵。考生须得从“我”的叙述角度去写自己认识的世界,也可
以去写“我”对文学家、科学家有关他们对待世界的感悟,但前提是“我”的看待。切忌选
一角色,大谈特谈“他”对世界的感悟。
立意:
我眼中的“美丽世界”
少年的我与“美美与共”的世界
我崇敬这样一群“人”
我看到世界的绚丽多彩
阅读让我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精彩语段型】
①有怎样的眼界,就能看到怎样的远方;有多大的胸襟,就能包纳多大的世界。古人总结,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书籍,正是脚
下的高山、耳边的疾风,帮助我们看到更遥远的风景。阅读是与意义紧密相连的,它让我们
知晓,生活不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也不只有面包,还有玫瑰和咖啡。阅读又是与现实
密不可分的,它教会我们审视自身、迎接挑战、辨别善恶,继而读懂生活的真谛、探得生命
的意趣。
②阅读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也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读《资治通鉴》,可以获得
王朝更替的历史教益;读《红楼梦》,可以洞晓世家望族的兴衰荣辱;读《平凡的世界》,
可以从苦难的生活中发现人性的温暖、奋斗的价值;读《罪与罚》,可以跟随底层人物体味
人格的矛盾与复杂。书籍传递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有认识这个世界的逻辑、方法和哲理,
帮助我们于升平气象中看到隐患风险,于问题荆棘中看到出路希望,从历史幽暗之中看到璀
璨未来,从人性冷漠之中看到道德之光。
③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就是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多一份感谢,少一份抱怨。不要总埋
怨上苍的不公,不要总认为自己拥有的太少,生命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拥有生命,快乐
地生活,这已是上苍最大的恩赐。一点一滴阳光雨露的滋润,一点一滴人间真情的爱抚,温
暖灿烂的阳光,清幽皎洁的月光,鸟语花香的春,银妆素裹的冬季……都是我们所拥有的最
宝贵的财富。既然已经拥有了这么多,生活,难道不值得我们用心去感谢吗?“爱是我们共
同的语言”,生活在无声世界中的残疾女孩邰丽华,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用感恩的心去
对待人生,才造就了那舞台上光辉灿烂大放异彩空前绝后震撼人心的“千手观音”。“天不
暗,阴云终会散;海不宽,此岸连彼岸;山不高,条条路可攀;路不远,一切皆如愿。”用
美好的心灵看世界,积极的态度会给你带来伟大的人生。
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
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
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
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
请结合材料的内容及寓意,以“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 800 字。
例文:
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感情,似乎是一种十分飘渺的东西,但它却时时刻刻都存在着,时时刻刻都围绕着我们。
亲情、友情、爱情而我们正是有了感情,生活才更加精彩,我们正是有感情,才成为了真正
意义上的人。
而人在做事时总会受到感情影响。感情是促进人正确认知事物的催化剂,正是有了感情,
人对事物的认知欲更强,更能加深对事物的认知,易水河边那位高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
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正是对祖国的感情,使他认知了为国牺牲的意义和人的价值。在那
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我们多少可爱的白衣天使付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其中一个就是邓练
贤。他说过选择当医生就选择了奉献,从中我们看到了他对人民、对病人的那一份真挚的感
情。正是这一份真挚的感情,促使他勇敢地战斗在抗非典第一线,在病房里,正是这一份真
挚的感情,使他不畏被感染的危险,亲力亲为抢救照顾病人,最终不幸因感染病毒而去世。
可见,在感情的推动下,使人在认识上可达到不惜牺牲的如此高的境界。
但事物总会存在着矛盾的两面,感情既能促进对事物的认识,但同样也能阻碍人对事物
的认识。孔明挥泪斩马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本来一开始刘备就嘱咐过孔明不能任用马谡,
说他言过其实。但孔明没听刘备的话,因为孔明与马谡十分要好,马谡甚至视孔明为父,而
孔明也对马谡十分赏识,曾多次问他军事。正是孔明与马谡之间的感情,使孔明看不到马谡
言过其实的一面,最后造成了失街亭的恶果。孔明如此精明之人,也受感情亲疏干扰,以致
对事物认知错误。
无论何时,月光都会将皎洁的亮色洒向大地,不管它是高是低;无论何地,蒲公英都会
把种子撒向大地,不管它是贫瘠还是肥沃;身处非典病房的白衣天使们,更是在每个人心里
种上一棵爱心树,不管他是敌是友;那么,我们是不是也该给心灵、给情感一把尺,别让感
情的亲疏迷乱了你我的良知。
感情对事物的认知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它既能起促进作用,又能起阻碍作用。所以,
我们在认知事物时,不能以情用事,要做到冷静客观,这样才能做到不因情误事。
【详解】
审材料,这是一则智子疑邻的寓言故事。大雨把富人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和邻居家的
一位老人都劝他修墙防盗。偷盗发生后,富人会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仔细想来,无非是
“情感”在作怪。富人觉得儿子终究是儿子,亲人还是可信的;而老人终究是外人,是可疑
的。所以我们可以立意为:任何事情都不能凭个人好恶,主观臆断,而应该认真调查,实事
求是。“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自然引发学生从故事到
现实生活的相似联想;“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进一步启发学生的
对比联想,拓展联想空间。人往往就是那么奇怪,只愿相信自己熟悉的人和物,而去怀疑相
对陌生的世界。有时,感情上的亲疏远近,的确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从而使人们作出
不理智的判断。这样的失误,在故事中或许只会留给读者一点思考和回味,而发生在历史、
现实中的则会酿成千古遗憾的悲剧。
审任务:以“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立意:
(1)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2)“人情”社会的利与弊;
(3)做事情不能凭个人好恶,主观臆断,而应该认真调查,实事求是。
4.作文
阅读下面的一则寓言,根据要求作文。
一天,一条毛毛虫朝着一座大山缓缓地爬行着。在路上,它遇到一只蝗虫,蝗虫问:
“你要到哪里去?”毛毛虫一边爬一边回答:“我梦见自己爬上了山顶,在那里看见了整
个世界。我想把它变成现实。”蝗虫不禁笑道:“连拥有健壮腿脚和翅膀的我,都没有这
种狂妄的想法。”小毛毛虫不理睬蝗虫的嘲笑,继续前进。爬到半山腰,毛毛虫终于拼尽
了全力,累死了。但它贝壳状的蛹开始绽裂,一只美丽的蝴蝶出现了。随着一阵轻风,蝴
蝶翩翩起舞,飞到了大山顶上。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例文】
胸怀梦想 山高水长
就像远行的航船,为了目的地不顾惊涛骇浪;就像执着的飞蛾,为了光和热不惜葬身火
海。这只毛毛虫为了看到整个世界,纵然累死也无怨无悔。我想,在化蛹成蝶的那一刹那,
小毛虫是幸福的,它的内心一定是百感交集,充满了喜悦、欣慰和满足。这只毛毛虫为梦想
而执着追求的精神,让人敬畏。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编织着梦想与希冀!那梦想是如此真实,又如此遥远。也许上天
就是喜欢捉弄那些怀揣梦想的人,总是为孜孜无悔的他们设置障碍。那障碍可能是罗马宗教
裁判所前的熊熊烈火,可能是哥伦布远航新大陆时的连天风雪,可能是红军长征途中的雪山
草地。然而他们在梦想这盏明灯的指引下,如布鲁诺一般投身于火海,为捍卫真理而与烈火
永生;如哥伦布一般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为探寻未知世界而披肝沥胆;如红军战士一般豪
气满怀,征服千山万水,为拯救民族而抗争。只因坚持守护心中的梦想,把信念拧成一股绳,
他们无往不胜。
寻着古人的来路,我听到了杜工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
安如山”的呼唤,这是忧国忧民的呐喊,是杜甫心中最大的梦想。收回目光,我听到了鲁迅
先生仰望星空的感叹:“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
处听惊雷。”这是先生“用笔救国”的梦想,他纵然对现实失望,但没有绝望,彷徨中的呐
喊唤起了国人的奋起和努力。
追溯着世界的旅途,我看到了麦哲伦环游世界的梦想,他用广阔的胸怀迎接波澜壮阔的
波涛,用梦想书写着生命的厚重与责任。纵使行程中的他遭到土著人的屠戮,现实的残酷却
没有将他的梦想抹杀削弱。后人沿着他梦想的轨迹,走向世界。收回目光,我看到了马丁·路
德·金的梦想,丑陋而顽固的现实一次又一次打击着这位“追梦者”,但他的梦想凝集了所
有黑人的正义和力量,现实,终于因他的执著而跪拜在这一伟大民族战士的脚下。梦想,是
李明博从一个贫困学子摇身变成大韩民国总统的力量源泉;梦想,是奥巴马由一个默默无闻
的黑小子一跃而为美国总统的根源所在。他们,都是现实中坚强的追梦者!
人,既不能活于华而不实的梦想里,也不要沉湎于现实的喧嚣中。在人生的道路中,应
是左边种植梦想,右边种植真实,随时采撷,收获希望。不必管它飞短流长,不必介意那冷
嘲热讽,我们要坚定地、执着地向梦想进发。让我们用胸怀天地的豪气去拥抱梦想,用虚怀
若谷的情怀去书写现实华美的篇章吧!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为一则寓言。考生只有准确理
解了寓言的寓意,才能写出符合题意的文章。对于寓言这种形式的作文试题也是近几年高考
作文命题的常选。这则材料审题难度不大,其核心非常明确:“梦想”。梦想人人都有,它
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前进的航向。而梦想和现实的矛盾问题,始终困扰着无数的探索者
和追求者。作为人类的精神之谜,“梦想”不仅引起了广大学者的研究兴趣,也为高考作文
命题提供了一种可能。近年来,高考命题特别青睐“梦想”等相关话题。2012 年 11 月 29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中国
梦”,并把“中国梦”的内涵落实到了每个中国人的生活世界。这样一个重大的政治主题,
很容易把命题者的思维吸引到“梦想”或与之相关的立意上来。对于高中生而言,“梦想”
问题不仅具体可感,有材可选,而且能激发他们自信豁达、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这也是“梦
想”堪做高考作文题的前提条件。
【审题】写好这个材料作文,首先是要理解到位。这则材料的涵义相对集中,每一个细节都
直接或间接地指向“梦想”。因此,写作此文要尽量围绕着这个核心进行生发、拓展、引申。
确定了自己的作文立意之后,选材、文体可以更广一些,要善于把抽象的观点形象化、具体
化。需要注意的是,材料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构成一个角度,要从材料的整体出发,选择一个
最佳角度。
角度一:不甘平庸,不怕嘲笑,敢于心怀梦想,不言放弃。材料中的小毛虫自身条件很差,
模样丑陋,爬行缓慢,在一座大山面前,它显得是那样的渺小。但它并不妄自菲薄,自暴自
弃,而是敢于心怀梦想,勇于追求美好未来。更加可贵的是,在蝗虫的嘲笑和羞辱下,它能
坦然面对,不言放弃,继续前进。这是一种良好的心态,更是信念的力量使然。
角度二:实现梦想,需要长期的努力,需要默默地坚持,甚至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小毛虫在
爬山的征程中,矢志不渝,不改初衷,“爬到半山腰,拼尽全力,累‘死’了。”说明实现
梦想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需要有超越常人的毅力和愈挫愈奋的韧性。
唯其如此,那份奋斗和成功的喜悦才会更加让人珍视,让人倍感幸福。而中国近现代革命的
成功,正说明了这个问题。
角度三:梦想要与现实相适应,必要时,可以改变梦想的方向。从材料看,小毛虫的缓慢行
进与山顶路程遥远差距过大,这启示我们梦想要从个人的实际出发,梦想越是适合自己,成
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觉得原初的梦想不现实,或遇到不可克服的阻力时,要敢于和善于
调整策略,甚至放弃或改变既定的方向。盲目地坚持是不明智的。
立意参考:心怀梦想,不甘平庸,不怕嘲笑,不言放弃;实现梦想,持之以恒,不断努力,
默默积蓄;有梦想和行动才有成功。
行文思路:作者首先对材料进行了精准的概括,挖掘出了毛毛虫为梦想而执着追求的献身精
神。接着,列举了古今中外的伟人事迹加以佐证,指出无论何时何地,只有有了梦想,才会
走向成功。而在材料的选用上,选取了像杜甫、鲁迅、马丁·路德·金这些心怀天下和人民
利益的人,在气度和格调上给人一种不俗的感觉。文章以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使文章有思想,
有个性,一气呵成,文采飞扬。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趴在鱼缸里晒太阳的乌龟对刚被捕捞起来的鲥鱼说:“哎,你马上就要成为盘中佳肴,
再也不能像我一样呼吸自由的空气了。”鲥鱼奄奄一息:“虽然我的生命短暂,但我至少
领略过江海的辽远:你的生命再长,却从未欣赏过鱼缸外的山色湖光。”乌龟悠闲地踱了
几步,笑着:“连生命都没有了,还拿什么去见识外面的世界 ”
这个寓言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全面理解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
文体(诗歌除外)作文:不少于 800 字:不得套作、抄袭。
例文:
选择更多彩的人生
鲥鱼虽命不久矣,却已领略过山河的浩瀚,有过多彩的生活。相比之下,乌龟虽还有漫
长的生命,却只是“井底之蛙”一般,因此,我欣赏鲥鱼,哪怕生命短暂,却已极尽灿烂。
人应该怎样面对自己的一生,古往今来的人们一直在探讨着,但是我相信,寿命的长短
绝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条路,不要总希冀路的长度,也许多在路上走走
才是最好的。如果把人生比作一片海,不要总想着对岸,也许在海中畅游才是最美的。
古人云: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如何才能让生命体有荣名,我想让自己的人生充满
色彩也许是唯一的答案。反之,如果像乌龟一样,如何才能拥有多彩的人生。曾有一位热爱
阳光、草原、雪峰的女孩儿,患上了严重的紫外线疾病,片刻的外出都需要穿上厚厚的衣服、
戴上墨镜遮住阳光。医生告诉女孩儿,若是一直不见阳光,便能再多活一年,而她微蹙着眉,
旋即便坦然了,她说:“若是这样我会选择让生命终止在最灿烂的阳光里”。是的,哪怕死
神的镰刀已经开始嵌入身躯,而意识却仍会告诉你不要放弃片刻享有人生的机会。对女孩而
言已,生命的最大意义不是长度而是让生命之花优雅绽放。
有人说流水会走远,时光会流淌,生命会消逝,存在的只有现在,是的,我们能做的不
是像保护身体发肤一样,保护着自己的生命,而是让生命如花般绽放。至生命的意义在于经
历,人生而白板,人活一世就要在人生的画板上画出浓墨重彩。教师顾少强留下“世界那么
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而离开了学校,选择了更加有经历的人生,如果他每天在学校里
面对的都是一成不变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如西西弗一样每天推着石头是枯燥而乏味的。他踏
上了崭新的人生路,从此人生充满色彩。也许在很多人看来,他丢下了稳定的生活,是一种
错误的做法,但是在一条充满未知的路上一直向前走,这样的生活才更加精彩。
然纵观当今社会,许多人宁愿选择像终日生活在缸里的乌龟一样,认为这是最安全的生
活方式,然而这样的人生注定是乏味而无意义的。
让我们勇敢地走出“井底”,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多彩人生!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材料作文,材料作文要求考生把握材料的中心
话题和主要对象,从主要对象的角度思考立意是最为保险的办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
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考生要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
就是文章的中心来源,考生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如本则材料是一则寓言故事,
考生先要抓住寓言的主人公,理解其寓意,然后再立意作文。
【审题】材料通过乌龟和鲥鱼的对话进行展开,考生在分析的时候可以通过它们之间的对话
进行展开。从材料来看,材料中主要有“乌龟”和“鲥鱼”这两个对象。乌龟趴在鱼缸里晒
太阳,它认为鲥鱼“马上就要成为盘中佳肴,再也不能像我一样呼吸自由的空气了”,乌龟
看重的是生命的可贵。鲥鱼奄奄一息,马上要成为盘中的佳肴,但它认为“虽然我的生命短
暂,但我至少领略过江海的辽远;你的生命再长,却从未欣赏过鱼缸外的山色湖光”,鲥鱼
看重的是生命的意义。考生既可以从乌龟的角度立意,肯定生命的可贵,也可以从鲥鱼的角
度立意,肯定生命的意义,还可以综合二者辩证分析。
参考立意:
1.鲥鱼的角度,生命短暂,但充实,有意义;
2.乌龟的角度,生命的可贵,生命的价值;
3.整体分析,要正确认识自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