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下)复习提纲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一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内容: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毛泽东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还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成立标志:开国大典。(3)历史意义:①开辟了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②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结束,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3、西藏和平解放:(1)时间: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 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与中央人民政府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2)历史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第二课 最可爱的人4、抗美援朝战争:时间:1950——1953年原因:(1)美国出兵侵略朝鲜,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鸭绿江)(2)朝鲜政府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3)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总司令:彭德怀结果:五战五捷,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六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中共八大:(1)时间:1956年(2)内容: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3)意义: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时间:1958年发动。(2)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3)原因: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4)表现: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5)影响: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使我国人民遇到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6)教训:①搞经济建设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②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八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1、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①“文化大革命”积累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人们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②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错误,提出“两个凡是”。③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2)内容:①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3)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九课 改革开放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开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首先开始将田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2)影响:使农业生产的得到了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3)乡镇企业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3、对外开放:(1)对外开放的开始──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2)对外开放的扩大──开放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浦东开发区已经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3)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建立的作用和影响:(1)经济特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带动了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2)有利于吸收外资,引进先进科学科技和管理经验,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十二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1、“一国两制”构想: (1)提出者:邓小平。(2)基本内涵: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在一个统一的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3)历史意义: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赢得海内外人士的好评。2、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从英国手中收回香港,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中国政府于1999年12月20日从葡萄牙手中收回澳门,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英、葡政府同意把香港、澳门归还给中国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港、澳回归祖国的意义和影响:中国人民洗刷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第十三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3、对台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1)我国的对台政策: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1995年,江泽民又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成为了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思想。(2)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①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放弃“三不‘政策。②1992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汪辜会谈),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达成共识(即“九二共识“)。第二年,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③20多年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蓬勃发展。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第五单元:国防建设和外交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在建国的第一年里,中国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3)、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就西藏问题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首先得到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的肯定,并发表联合声明。见课本p72《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2、万隆会议(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的亚非国际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①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②促进了中国同亚洲各国的团结与合作,③使中国赢得与会国的理解和尊重。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3、中美关系正常化:(1)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机。A、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B、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意义: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C、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关系正常化(见课本p77《中美建交公报》)。4、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新中国终于重返联合国。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2)、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新中国取得辉煌外交成就的原因和意义。(1)原因:①归功于我国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②归功于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③归功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④国际形势的变化。(2)意义:为我国的现代化营造了一个和平的建设环境,加强了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贸联系,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第六单元:科技教育和文化1、“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1)核技术领域:①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②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验成功。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2)航天技术领域: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后,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1999年,成功发射第一颗无人飞船“神州一号”。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将宇航员杨利伟送上太空。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又成功地宇航员费俊龙、聂海胜送上了太空。(3)杰出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两弹元勋邓稼先、袁隆平(学习他们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他们的优良品质,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2、籼型杂交水稻(1)培育者: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1973年首次在世界上育成籼型杂交水稻(东方魔稻)。(2)启示:知识是最大的财富,也证实了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1、义务教育:属于基础教育,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增加了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并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办学。到2000年,全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三个面向:是邓小平于1983年的题词,记住内容: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3、“科教兴国”战略:20世纪90年代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九年义务教育作为奠基工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完整版.doc 八下历史复习 练习(川教版).ppt 八下历史复习 练习(川教版).zip 八年级历史期末--1.doc 八年级历史期末--2 .doc 八年级历史期末--3.doc 八年级历史期末--4.doc 八年级历史期末--5.doc 八年级历史期末--6.doc 八年级历史期末--7.doc 八年级历史期末--8.doc 刘营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知识结构.doc 刘营初中川教版八下历史复习提纲.doc 初二历史期末复习分类(无答案).doc 川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每课一练 填空).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