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借助注释理解文意,教师抽查词类活用的词。
【思维发展与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生疑”“解疑”“解疑后感”理清文脉,并探究苏轼“重实证不轻信”的精神缘由。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第二段实地考察石钟山的景物描写,学习描景状物的手法之美。
【文化传承与创造】批判性继承“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中蕴藏的“笃行”“慎思”的传统文化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探究法
教学流程:
一 导入新课
中国人很早就相信“天圆地方”的说法,直到张衡提出“浑天说”,人们才逐渐观察到天象与“浑天说”更相合,才慢慢接受了“浑天说”。
为什么一种不正确的说法能让人们相信这么多年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石钟山记》。
二 初读,读准字音,借助注释,大致理解文意,教师抽查以下词语:
微风鼓浪 桴止响腾 而此独以钟名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森然欲搏人 有大石当中流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三 再读,学生根据以下提示,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段 作者提出疑问:对郦道元的说法用( )一句表示怀疑,对李渤的说法用 ( )一句表示怀疑。从这里我们看出苏轼( )
的精神品质。
第二段 作者与长子苏迈实地考察石钟山,解决了疑惑。原来,石钟山发出声音的物质条件有( )和( )。作者“笑谓迈曰”可以看出他因为解决了疑惑而( )。
第三段 作者解决疑惑后的感想。作者认为:( ),
从而叹( ),笑( )。
四 学生合作探究
1 郦道元的说法和李渤的说法,很长时间都没有人来指出问题,是什么原因呢?
2 苏轼是怎样解决疑问的?从第二段的景物描写中,找出有关句子来回答。
3 从苏轼解决疑问这件事上,我们对“慎思”“笃行”有怎样的理解呢?
五 教师组织学生再读第二段景物描写部分,从以下角度来赏析:
1 句式整齐优美的有:
2 有视听结合 动静结合手法的句子是:
六 课堂小结
七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石钟山记
生疑
解疑
感慨
慎思 笃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

error当前文档不提供在线查看服务,请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