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老山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老山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资源简介

第6课《老山界》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1.揣摩语句,理解词句的意蕴,体会作者寄托的情感。
2.结合背景知识和文章内容,感悟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第2课时(共2课时)
◆活动一:导入新课
检查上节课布置的作业,教师指名学生朗诵课外收集的关于长征的诗词,讲述长征途中的故事。全班同学集中评议。
师引导:《老山界》是一篇回忆长征的经典纪实散文,既有详略得当的叙事,又有生动细致的描写,充满抒情气息,被著名作家刘白羽赞为“天籁之音”。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体会文章的情感之美。
◆活动二:品析语言
1.体会修辞美
师引导:本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味下列句子的语言美。
(1)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明确:作者运用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将不可捉摸的声音化为具体的形象,给人以生动而丰富的联想。用看似矛盾的语言,表现了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或小或大,或远或近的“不可捉摸”的感觉。同时作者还运用了反衬的写作手法,以“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来衬托午夜雷公岩的寂静,获得了“以声衬静,静更静”的艺术效果。
(2)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明确: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嘲讽国民党反动派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不去抗日,却专门对付红军,这种反动行径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也表现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说明红军队伍是一支为改变国家命运而革命的队伍。
2.感受炼字美
师引导:除了修辞手法的运用,本文也有不少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品读课文,圈画出文章中你认为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尝试鉴赏。
(1)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从“照着习惯”和“躲”,你读出了什么?)
明确:写出了瑶民由于长期遭受军阀的欺压,每有军阀队伍通过,就担心人丁被抓,因而不得不躲起来的严酷现实,表现了作者对瑶民的遭遇的同情。这种现实与后面红军对她们的关心、爱护形成对比,突出红军是一支为百姓着想、为人民谋福的队伍。
(2)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从“生怕”和“显眼”,你读出了什么?)
明确:“生怕”是“很怕”的意思,“显眼”是“明显而容易看到,引人注目”的意思,用这两个词,强调我们的部队是一支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的人民军队,充分表现了红军对劳动人民利益的关切和保护。
(3)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如何理解“笨重”的意思?)
明确:“笨重”一词表明翻越老山界的红军部队不是轻装行军,队伍里有伤员、病员以及马匹、装备等,突出了红军的坚强意志和英勇精神,隐含着作者在翻越老山界后的自豪之情和对红军的赞美之情。
3.领略景物美
(1)分析第12段景物描写。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你认为哪些字词用得好?请加以揣摩。
明确:“之”字形象说明山路的曲折、迂回;“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从中可见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奇观”一词不仅指眼前的壮丽景象,更指长征这一伟大业绩,指完成长征的革命队伍,指具有崇高精神品格的红军战士们。表达了作者对红军的赞美之情,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分析第22段景物描写。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①这部分哪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明确:“缀”字传神而又具立体感,好像星星是人工装点在上面似的,突出夜之深、景之美,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感受自然景色的丰富情感。
②这部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巨人比喻矗立在眼前的山峰,用一口井比喻山谷,既突出了山势的险峻,又暗示了红军的艰难处境。“矗立”一词形象地说明困难像拦路虎阻挡在面前,但是直立、高耸的老山界阻挡不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也改变不了他们长征必胜的信念。
师小结:这段描写,既很有层次,又浑然一体。先按照“看”的自然顺序写视觉,又运用对比写听觉,并将听觉的感受暗暗与前面视觉的感受相贯通。最后以一组极富抒情性的比喻作结。星空浩瀚,山峦连绵,自然如此巨大,而人置身其间,不仅不被其巨大所淹没,而是更鲜明地凸显出来,展示了在宏大风景中的“人”,象征性地揭示了革命者内在的、堪与自然之力相匹敌的伟大力量。
③这些声音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写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被冻醒的次数非常多。
“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半夜山风之大,同时暗示了寒风刺骨。
“像山泉在呜咽”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写出了山泉的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
“像波涛在澎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
④结合文意,说说这些生动的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这些描写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爬山过程中的感受,而且真实地传达出红军面对艰难险阻时的坚强意志、英雄气概和乐观情怀,流露出作者对红军战士的无畏精神和豪迈情怀的赞叹之情。
师小结:像这样将抒情寓于描写中的手法,被称为间接抒情。运用这种手法更容易引发读者共鸣。作者作为一名红军战士,描绘翻越老山界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是为了更真实地传达红军队伍的精神品质,表达对红军的赞叹之情。
(3)分析第31段景物描写。
我们一口气儿跑下去,跑得真快。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明确:景色明朗、清新,衬托出战士们克服困难后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4)学法指导:如何赏析写景片段?
①概括内容;②弄清描写了哪些景;③分析是如何写景的;④理解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常见写景的方法:
①按一定的顺序;②多视角写景;③运用修辞;④调动多种感官;⑤句式多变;⑥穿插人物活动;⑦动静结合。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渲染气氛;②烘托人物心情;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④帮助揭示主题。
◆活动三:探究写法
1.作者在文中细致地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①用了对比的手法,点明了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第一座难走的山,但还不是最困难的,表现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②说明红军长征经历了许多困难,长征胜利的取得是来之不易的。
2.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却用了不少笔墨写“我们”与瑶民大嫂的攀谈,作用是什么?
明确: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思想。
3.这篇文章是按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安排层次的,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一是材料按时间顺序安排十分恰当。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事情,一层一层说下去,一清二楚,文章脉络十分清楚。
二是逐层写明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使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例如,假设不写天黑的时间,那么火把的描写也就显得奇怪了。
三是有些事情起初不明白,后来才明白,按照时间顺序写,前设悬念,后面解释,有扣人心弦的效果。例如,沿着山沟向上走的时候,不知道前面为什么走不动,使人疑惑不解,猜想这老山界一定非同一般,特别难爬,读到后面证实了,这座山的确特别陡峭险峻。
◆活动四:传承精神
1.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
师:学完本文,同学们对长征精神应该有了大概的了解。那么,什么是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创造的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
2.理解长征精神的当今意义。
师:中国共产党凭着长征精神创造了奇迹,开拓了中国的新局面。如今祖国日益繁荣富强,我们是否还需要学习、弘扬长征精神?
(生小组讨论后,每组推选一位代表在全班交流)
预设:我们仍然需要学习、弘扬长征精神。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目标,是新的长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所以需要继续学习、弘扬长征精神,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畏艰险,愈战愈强。
师小结:长征精神虽然是当时特定环境下的产物,但是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需要长征精神来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就我们个人而言,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有阳光也有风雨,有鲜花也有荆棘,有坦途也有坎坷,但只要我们能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实现目标。
◆作业设计
1.完成分层作业。
2.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一期有关长征精神的手抄报,参加班级展示活动。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