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5课《驿路梨花》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1.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文中“梨花”的不同含义及作用,体会文章题目的妙处。2.体会文中的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第2课时(共2课时)◆活动一:品读课文,品析人物导入:驿路上的行人得到了照顾,在孤独的旅途中,在漆黑的夜晚,在饥饿的疲惫里,是这间小茅屋给予了他们希望与温暖,美丽洁白的梨花林里出现的这群人淳朴、善良、热情,更是令人感动!花美,人更美!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去探寻这群人身上闪光的精神吧!1.这篇小说人物众多,在这些人物中,哪一个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为什么?精读课文,勾画出小说中对人物描写的句子,并谈一谈。(生精读小说,圈点勾画批注后,全班交流展示,师归纳明确)预设:示例一: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我”和老余,他俩本就是普通的过路人,受到照料后主动留下来修葺小茅屋,向为群众着想的哈尼小姑娘学习。示例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瑶族老人,他四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谁,还专门来送粮食道谢,知恩图报,也努力帮助他人。示例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梨花的妹妹,她年龄虽小,但也能接过照管小茅屋的任务,还带动小伙伴一起来完成任务。示例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梨花姑娘,她被解放军感动,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照料小茅屋,出嫁后也让小屋有合适的照顾者。示例五: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解放军战士,他们在树林里过夜淋了大雨,就想着建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但并不是为着自己在这里长住,而是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为方便过路人而修建。师小结:这些人物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解放军战士为了方便路人,学习雷锋精神修建了小茅屋;梨花深受感动,照料小茅屋;梨花的妹妹主动接力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我”、老余等过路人受到照料后也尽力照料小茅屋,让更多的过路人可以得到小茅屋的恩惠。2.这么多让我们印象深刻的人物,谁才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呢?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生思考,交流讨论后作答)明确:这篇小说的主人公不是一个个体,而是一个群体,文中小茅屋的建造者和照料者都是作者想要刻画的主要人物。作者塑造群体形象的好处是,说明助人为乐的品质存在于一个群体中,大家的共同特征是都在为人民服务,都在学习雷锋精神。◆活动二:聚焦“梨花”,体悟情感师引导:课文标题“驿路梨花”出自陆游的诗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课文题目是《驿路梨花》,“梨花”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又有何含义呢?学法指导:①分析景物的特点,主要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实写、虚写)、描写方法(正面、侧面)、描写角度(感官、动静、声色)等方面进行品析。②品析小说中的物象的含义,要从字面含义、深层含义、象征意义等角度进行分析理解。1.文中几次写到“梨花”?将其语句勾出,并赏析其作用。(学生勾画相关的语句,讨论、交流。)①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品析:从视觉角度描写梨花的洁白、繁多、美丽,给身处困境的我们带来“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同时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②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品析: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了美的意境。③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多好的梨花啊!品析:这是侧面描写,将景物的“梨花”和人物的“梨花”建立起关联。④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品析:虚写,从嗅觉和听觉写梨花和人,先写花,后写人,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用自然界梨花的香气四溢正面衬托梨花姑娘的美好品质,使梨花与人相映生辉,和谐一体。⑤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品析:引用诗句,梨花寓意双关,指花和人,“处处开”实际上赞颂的是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升华了文章主题。2.梳理概括“梨花”的含义。(1)字面含义:指自然界的梨花,洁白美丽的梨花林为人物的出场营造一种淡雅柔和的氛围,借以烘托人物的形象,在文中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2)深层含义:指梨花姑娘,她助人为乐、纯洁善良、淳朴热情、充满朝气,就像梨花的洁白美丽、芳香四溢,景和人巧妙联系,融为一体。(3)象征意义:象征着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在不断发扬光大,表现出它旺盛的生命力,升华主题。明确:五写梨花,其含义概括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自然界的梨花、人名(梨花姑娘)、雷锋精神。师小结:文中人物的美因作者的各种描写而生动感人,“梨花”的美因作者将景与人的融合而熠熠生辉。这群人美,美在他们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这“梨花”美,美在它是雷锋精神的象征。这群人里,有瑶族,有哈尼族;有老人,有小孩;有解放军战士,有普通的过路人。他们代表着边疆所有朴实、善良的人们,他们的精神就像那梨花一样,芳香四溢!3.分析标题和结尾的妙处。师引导: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像梨花一样散发着芬芳,沁人心脾。“梨花”在文中,既是花,也是人,更是精神的象征。(1)课文用《驿路梨花》作为标题,有何妙处呢?(生讨论、交流)明确:文中的“驿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它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理见证。①“驿路梨花”既指自然界的梨花:洁白、香气四溢。又指梨花姑娘:助人为乐,朝气蓬勃,淳朴热情。还指解放军战士: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也指边疆民族的优良民风:淳朴热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更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②“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③“驿路梨花”出自陆游的诗,为文章增添了文化韵味。(2)文章结尾引用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有什么妙处?(生讨论、交流)明确:引用诗句将洁白盛开的梨花与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融为一体,梨花成了助人为乐的人物群像的象征,梨花的朴实无华,就是边疆少数民族淳朴民风的象征,梨花的香气四溢,就是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象征,“处处开”的“驿路梨花”,饱含了作者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淳朴民风、对发扬光大雷锋精神的一代新人的赞美、热爱、崇敬之情。师小结:“梨花”的清香扑面而来,就像“梨花”的精神让人感受到温暖与美好。文章巧妙引用含有梨花的诗句做题目,达到了花与人的精神完美融合的效果,体现了主题,也使文章充满了诗意。结尾处引用完整的诗句,强调了雷锋精神“处处开”,它扎根于祖国大地,代代相传、发扬光大!表达了作者对新一代人学习并发扬雷锋精神的由衷赞叹和敬佩之情。◆活动三:拓展延伸,传承精神1.师引导:在与文本、与作者的交流中,你是否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呢?如果哈尼族小姑娘想再一次修葺这个驿站,你想为她或者这个驿站做点什么呢?示例:我想帮她再种一些梨花。我想给驿站取一个名字:梨花思缘。我想给驿站前后修建一排路灯,以方便路人行走。我想写一篇关于驿站的文章,把这个驿站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这种精神。……2.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该如何发扬雷锋精神?预设:时代需要雷锋精神,或许我们做不到像雷锋那样高尚,但我们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公交车上给老人和孕妇让座,公共场合保持安静不大声喧哗,外出游玩遵守规则,遇到别人有困难,及时予以帮助等。从身边的小事端正自己的行为,自觉维护社会的公德,乐于助人、甘于奉献,才能共建和谐社会。课堂小结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是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希望那一片片美丽洁白、香气四溢的梨花,感动着我们,也激励着我们将雷锋精神代代传扬下去。作业设计1.完成分层作业。2.小组合作,以“公德在我心——今日梨花”为主题,分组办一期手抄报。3.推荐阅读彭荆风短篇小说《今夜月色好》。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