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紫藤萝瀑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紫藤萝瀑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资源简介

第18课《紫藤萝瀑布》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把握文章内容,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对紫藤萝的赞美之情。
2.朗读课文,品析语言,学习作者是如何描摹紫藤萝之美的。
第1课时(共2课时)
◆活动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导入
师引导:葵花无语向阳开,荷花无语自高洁,菊花无语傲霜开,梅花无语凌寒放。今天,我们就走进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来听一听它又告诉我们什么。(师出示课题:紫藤萝瀑布)
2.作者简介
宗璞(1927~),原名冯钟璞,当代女作家,为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冯友兰之女。其小说《弦上的梦》1978年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生石》获1977~1978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另创作了大量游记、散文,《西湖漫笔》、《紫藤萝瀑布》、《丁香结》、《水仙辞》、《三松堂断忆》等,文笔清雅脱俗,温馨自然,充满了情趣、理趣和文化气息。
3.字词积累
嚷嚷( ) 花穗( ) 绽开( ) 沉淀( )
酒 酿( ) 迸溅 ( ) 挑逗( ) 伫立( )
伶仃( ) 盘虬卧龙( ) 忍俊不禁( )
迸溅:向四外溅
繁密:多而密。
稀落:稀稀疏疏,出现的少。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酒酿:江米酒。
挑逗:逗引,招惹。
忍俊不禁:忍不住笑。
仙露琼浆:形容鲜美的酒。
盘虬卧龙:盘绕横卧着的虬龙。形容枝干弯弯曲曲,苍劲有力。
◆活动二:整体感知,梳理思路
1.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生思考:作者描绘了哪几幅紫藤萝画面?
预设:作者描绘了两幅画面:一幅是眼前的紫藤萝繁茂美丽、生机勃勃的景象;另一幅是记忆中十多年前家门外的紫藤萝稀落、伶仃的景象。
2.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师引导:对眼前的和记忆中的紫藤萝,作者的心情是不一样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理清作者的情感变化。
(1)勾画表达“我”情感思绪的词句。
(2)按照赏花的前后顺序,理清“我”的情感变化层次
(生朗读课文,勾画相关语句并批注,交流讨论,师指导明确)
朗读指导:(1)长句的停顿要得当;(2)朗读的节奏要缓急适当;(3)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4)注意句子的重读;(5)读准字音,注意感情。
预设:
(1)表达作者情感思绪的语句:
①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被吸引)
②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疑惑、悲痛—宁静、喜悦)
③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遗憾)
④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感悟到生命永恒)
⑤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精神振奋)
(2)文章开头写到“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但是结尾却写到“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我”为什么要加快脚步呢?这样开头和结尾有什么好处?
明确:“停住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繁茂旺盛所吸引。“加快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生命活力所感染、所催促。
好处:开头——凝思(设置悬念,出奇制胜);结尾——彻悟(呼应开头,引人深思),这样首尾呼应,使结构完整严谨,深化主题。
追问:联系前后文,作者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3)情感变化:赏花前“疑惑、悲痛”——赏花时“宁静、喜悦”——赏花后“精神振奋”。
3. 概括文章内容。
师引导:眼前的紫藤萝勾起作者对它的回忆,引发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情感的变化。以这种情感变化为线,文章围绕紫藤萝写了哪些内容?请在下列横线上各填上一个字,梳理出文章的结构思路。
明确:
第一部分:(第1—6段) __赏__花(花瀑、花穗、花朵)。
第二部分:(第7—9段) __忆__花(赏花的感受、忆花的劫难、颂花的生机)。
第三部分:(第10—11段)__悟__花——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师小结:文章起于“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止于“我不觉加快了脚步”,首尾呼应。起止之间,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围绕紫藤萝,写了“赏花—忆花—悟花”,三部分内容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生命永恒。本环节旨在让学生体会紫藤萝之美和作者对紫藤萝的赞美之情。在学习作者描摹紫藤萝的写作技巧的同时,深入理解紫藤萝繁盛美丽之下的内蕴之美,感受作者对美好生命的赞美之情。通过朗读,可以体会作者情感,加深对语句丰富意蕴的理解。
◆活动三:研读课文,赏花之美
1.感受外在美。
(1)让作者内心情感发生变化的紫藤萝,繁盛又美丽。速读课文,找出描写紫藤萝的语段,说说紫藤萝美在哪里。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盛开的紫藤萝的?(生自由朗读,勾画并旁批、交流,师指导)
提示:从感官角度赏析紫藤萝之美,并做好批注。
明确:紫藤萝美在色彩、形态、香气。
①颜色:“一片辉煌的淡紫色”“深深浅浅的紫”“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②形态:“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彼此推着挤着”。
③香味:“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2)紫藤萝美在花之形态、色泽、芳香。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摹紫藤萝之美的?
预设:作者描写的内容为“花瀑—花穗—花朵”,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从上到下的顺序,来描摹花之形、花之色、花之香,表现了紫藤萝的繁盛美丽。
2.品味内在美。
(1)作者按照由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的顺序,描摹紫藤萝开花时的形、色、香,层次分明地展现了其繁盛美丽之景。文中还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对紫藤萝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摹,来表达作者赏花时的情感。找出文中描摹紫藤萝的精彩语句,进行品析,体会它的神采风韵。
学习提示:
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品析,体会紫藤萝的神采风韵,并做批注。
①词语运用。如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动感的形容词、名词、动词等。
②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通感、夸张等。
③表现手法。如化静为动、物我交融、联想、想象等。
(生阅读、勾画相关语句,并做批注,交流讨论,师指导明确)
预设:
①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比拟、化静为动)
品析:运用比拟,把紫藤萝比作流动的瀑布,又比作“在欢笑”的人,生动形象地写出花的神态,赋予了紫藤萝花以动态美。
②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化静为动)
品析:运用比喻,张满了的帆”“船舱鼓鼓的”“忍俊不禁的笑容”,富有动态感,将静态的花写“活”了,形象逼真地写出了花朵绽放的形态,充满了活力和情趣。
③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多感官互通)
品析:花香是嗅觉感受,作者把它说成“浅紫色的”,这是视觉感受,“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是幻觉感受。这是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嗅觉和视觉互通,花香也有了颜色,写出作者面对紫藤萝瀑布的愉悦、梦幻之感。
(教师补充助读资料,引导学生了解通感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资料助读:
通感,是利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相互沟通、转移,借联想以一种感觉来描述或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手法。运用这种修辞手法,能化抽象为形象;能由此及彼,勾起读者丰富的联想;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④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物我交融)
品析:在眼前紫藤萝瀑布和旧日紫藤萝花的对比中,作者对生命有了新的感悟。“流向人的心底”就是这种心理过程的形象表达,此时花与“我”仿佛交融在一起,共同感受生命的真谛。物我交融,使情感的抒发更强烈。
(2)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紫藤萝的美,表现了它怎样的内在神韵?
预设:紫藤萝不仅繁盛美丽,而且充满生机活力,顽强不屈,笑对苦难,表现出一种美好、饱满、蓬勃、强大的生命力。
师小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到,在描写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和通感。同时,在描写顺序上,她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全方位地进行刻画,使紫藤萝花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3.体会情感美。
(1)作者对紫藤萝的描摹精彩传神,课文第3—5段描摹花开时的热闹情景,充满童趣,表达了对紫藤萝的美好、旺盛生命力的赞美之情。朗读这一部分,根据提示注意重音、延长语音,读出作者的喜悦、赞美之情。
朗读提示:
1.想象花儿嬉戏的情景,读出欢快的语气、语调。
2.重读表现紫藤萝生命力的词语,或延长语音。
3.体会朗读同一句话时,将重音落在不同字词上的不同效果。
(生自由朗读该语段,师指名朗读,师生点评)
预设:
①读出自由、快乐、自豪、无拘无束的语气、语调。
②重读“挨着、接着、推着挤着、笑、嚷嚷”,或延长语音,来表现作者对紫藤萝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③A.重读“我”,表明“我”这个个体生命虽渺小,但依然很重要。
B.重读“开花”,表明紫藤萝在做最有生命意义的事情——成为怒放的生命。
C.重读“在”,表明紫藤萝正在开花,不能等待、浪费光阴。
D.第二个“我在开花”语气加重、语音延长,表现紫藤萝花竞相开放的勃勃生机。
(2)选择其他喜欢的语句段落进行朗读,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体会作者对紫藤萝的赞美之情。(生自由练读)
课堂小结
作者在描摹紫藤萝的繁盛美丽时,由写一片到一串到一穗到一朵,既综观总体,又细察局部。文中卓绝的笔力与精美的语言,将紫藤萝的外在之美与内在神韵并举,使得一个个活泼快乐、顽皮可爱的生命如在眼前,让人不由得深情赞美。《紫藤萝瀑布》是一幅精致的工笔画!
作业设计
1.完成分层作业。
2.课外阅读宗璞的《报秋》,摘抄精彩的词句,并进行赏析。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