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2课 《<礼记>二则》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虽有佳肴【教学目标】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赏析文章多用对偶增强气势的特点。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教与学的重要性。【重点难点】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2.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教与学的重要性。【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板书课题:<礼记>二则 虽有佳肴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礼记>二则》,先来学《虽有佳肴》。我们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赏析文章多用对偶增强气势的特点。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教与学的重要性。——学生齐读三、预学展示,了解背景课件展示:1.了解《礼记》《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它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文章和关于礼乐制度的文章。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等各方面的内容。它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礼记》全书气势磅礴、结构严谨,言简意赅、意味隽永,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2.了解背景《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乃至师生关系、老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节选这一部分提出的“教学相长”,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来看仍值得重视。四、初读课文,指导朗读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课件展示:虽 有 嘉 肴虽有/嘉肴(yáo),弗(fú)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ɡ)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yuè)命》曰:“学(xiào)/学半。”其/此之谓乎?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音准确、停连恰当、富有节奏、读出情感。五、疏通文意,夯实词句1.学生借助工具书,分小组讨论自行翻译课文。2.逐句检查学生翻译情况,进行订正。预设:重点字词:肴:指有骨头的肉。旨:味美。至道:最好的道理。是故:所以。困:困惑。自反:自我反思。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励。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相互推动、互相促进的。《兑(yuè)命》:即《说命》,《尚书》中的一篇。学(xiào):同“敩”,教导。其:表示揣测,大概、或许。译文: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六、再读课文,厘清思路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借助标志起承转合的标志性词语,找到课文的结论句,并给课文分层。预设:标志性词语:“是故”“故”第一层:(虽有嘉肴……不知其善也)第二层:(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学相长也)第三层:(《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七、课文精讲,细查细悟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从“嘉肴”写起 预设: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将“嘉肴”与“至道”进行类比,由吃饭引申到学习,再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论证浅显易懂,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课文最后引用《兑命》的话有什么作用?预设:通过引用《兑命》中的话来讲道理,证明论点,阐述教与学的关系,进一步强调了教的重要性,这样把中心论点阐述得非常清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3.“教学相长”与“学学半”有何异同?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预设: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阐述“教”和“学”的关系,即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后者则主要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教”的重要性,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委婉含蓄。两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后者是论据,用来补充强调中心论点,二者是主从关系。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的?预设:教学相长。运用类比论证和引用论证,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也”,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对举“学”与“教”分别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深入论述,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层层递进。5.从学习的角度来看,“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预设:①学习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发现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②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6. 如何理解课文所讲的“教学相长”和现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预设:课文所讲的“教学相长”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一方面,“学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反",另一方面,“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强”,在同一个主体的身上,学与教互相促进。现代教育学意义上的“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在教学中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对老师有所启发。比如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可能会激发教师的思维,使他对问题认识更深入;学生提出的某个疑问,可能也正是教师自己理解上的难点;等等。7.本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请你找出来并加以分析。预设: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类比论证,引出论点。②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构成对比,说明“学”与“教”的情境。运用对偶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类比说理的效果。八、布置作业,巩固提高请完成本课《分层作业》。【板书设计】第二课时 大道之行也【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2.赏析文章多用对偶增强气势的特点。3.理解“大同”社会的内涵。【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2.理解“大同”社会的内涵。【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师:大家还记得《桃花源记》中人人安居乐业、生活其乐融融的理想社会吗?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社会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的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去看看。(板书课题:大道之行也)。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2.赏析文章多用对偶增强气势的特点。3.理解“大同”社会的内涵。——学生齐读二、初读课文,指导朗读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课件展示: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ɡ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fèn),女有归。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音准确、停连恰当、富有节奏、读出情感。三、疏通文意,夯实词句1.学生借助工具书,分小组讨论自行翻译课文。2.逐句检查学生翻译情况,进行订正。预设:重点字词: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干出众。修:培养。亲其亲:第一个“亲”用作动词,以……为亲。第二个“亲”指父母。子其子:第一个“子”用作动词,以……为子。第二个“子”指子女。有所终:有终老的保障。有所用: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矜(guān):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废疾:有残疾而不能做事。者:……的人。分(fèn):职分,职守。归:女子出嫁。谋闭:谋,图谋之心。闭,闭塞。兴:兴起。乱贼:作乱害人。作:兴起。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闭:用门闩插上。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分,女子要及时出嫁。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这样一来,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不会兴起,(家家户户)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就叫作“大同”社会。四、再读课文,厘清思路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文章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预设: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愿景,表达了对“大同”社会的美好期待。五、课文精讲,细查细悟1.“大同”社会的纲领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分析。预设:天下为公: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贤”和“能”是标准。讲信修睦:社会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2.本文所描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特征?预设: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3.作者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是什么样子的?预设:“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路不拾遗,夜不闭户。4.你如何理解文中描绘的“大同”社会?预设:见解一:文中描绘的“大同”社会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的社会。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和追求的目标,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见解二:文中描绘的“大同”社会,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构想出来的。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造反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社会,这当中折射出当时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5.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大同”社会与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有何联系。预设:“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很幸福,而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表现。大同社会的“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与世外桃源的没有战乱、和谐安定相似。6. 本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请你找出来并加以分析。预设:①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对偶精严,音韵(平仄)相对,简洁凝练。②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句式相同,表意相对,顺承自然。③男有分,女有归。——对举男女应该得到的“待遇”,简明有力。运用对偶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说理的效果。师小结主旨:本文通过阐述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特征,表达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请完成本课《分层作业》。【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