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年度安排: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及年龄阶段,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教材具体内容确定为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2课时)、善于休息·增进健康(3课时)、增进安全意识·提高避险能力(1课时),结合基本的保健知识与方法贯穿其中,逐步提高学生对健康的意识,并学会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今后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如遇问题能很好的应对。教学目标①在理解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意义的过程中,知道哪些因素是影响运动负荷的主要因素;②结合体育锻炼实践经验,经过教师启发、讲解,学会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和运动强度;③经过教师讲解,学生实践模仿。教材分析本次课学习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科学锻炼身体能有效的增进身体健康,在此过程中,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发挥着科学的指导作用。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作为体育运动知识,安排在高一年级进行学习,不仅是让学生理解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意义,基本掌握运动强度和密度、靶心率、心率测定和运动量控制等基本知识方法。而且是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当积极投身体育锻炼时,能够做到科学锻炼,这样不仅增进了身体健康,而且还发展了体能,保证了高一年级大强度学习。同时还达成了提高体育学习和锻炼能力的学习目标。课时:1教学内容: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材重点:学会合理安排负荷和运动强度,学会利用心率监测运动强度;教材难点:自觉养成在体育锻炼中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良好习惯。教学过程课的导入通过提问:“你运动过吗?”让学生自己阐述运动后的感受与身体状况。提出“刺激-反应-适应”的身体机能,并导入本课《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并讲解以下内容:什么时运动负荷?运动负荷是人体在体育活动中所承受的生理刺激。亦称“运动量”、“运动刺激”。 体育锻炼对健康的影响与运动负荷的大小密切相关,通过坚持进行适宜负荷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身体逐步产生良好的变化。影响运动负荷的因素。负荷量:完成运动负荷的总量。包括:时间、组数、次数、距离。 运动强度: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即功率P。(用力的大小)包括:速度、负重量、难度、高度、远度、密度等方面。思考:周末,小明去到公园锻炼身体,先用了10分钟慢跑了2000m,平均配速200m分,随之做了3组50cm高度的台阶跳,请问哪些是负荷量、运动强度?请学生回答。 负荷量:10分钟;2000米;3组; 运动强度:配速200m分;50cm高度的台阶; 4.案例分析:练1小时单车致肌肉溶解,进了ICU17岁的武汉女孩张兰(化名)今年刚参加完高考,成绩优秀。身高1.63米的她体重达到75公斤。高考结束后,她决心利用假期瘦身,并前往健身房锻炼。张兰第一次完成了一个多小时的动感单车训练后,感到下肢肌肉酸痛。紧接着几天,腿部肌肉酸痛感越来越严重。6月17日晚,张兰发现小便变成酱油色,并且排尿困难,家人立即把她送到同济医院。检查发现张兰血液中肌酸激酶超过正常值117倍,肌红蛋白也超出仪器测查范围,确诊为“横纹肌溶解症”。不得不进医院重症监护室抢救。直到6月26日,才出院。 5.小组讨论:某同学平时很少锻炼,报名参加运动会后,立刻开始进行大强度的身体练习;另一名同学由于学习压力大,虽然报名参加运动会,但未想进行针对性的练习,他计划在比赛中拼尽全力去冲击好名次。你认为他们的做法合适吗?讨论交流。请学生回答。并导出怎样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学习怎样合理安排运动负荷。①量力而行。 根据自己的体能和健康状况,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身体状态好时应适当加大负荷量,尝试较大强度的练习;反之,应减少负荷量,降低运动强度。对于较少参加体育锻炼的同学来说,切忌盲目参加超过自身能力的活动,应坚持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逐步提高体能,增进健康。②合理搭配运动强度和负荷量。 适量运动,运动负荷不超过人体的承受能力,在运动后感觉舒服,不疲劳,不会造成过度疲劳或者气喘。要根据运动强度和负荷量相互制约的特性来确定负荷的强度和量。一般运动强度大时,负荷量则应减小;反之,负荷量则应加大。以增进健康为目的的锻炼不宜连续多日进行大强度大运动量的锻炼,每周进行大负荷的锻炼不应超过3-4次。 ③.采用适宜的练习密度。 在进行中低强度的慢跑时一般采用持续性练习,在进行较大强度练习时应安排间歇。一般每次练习后,心率恢复到100-120次分就可以进行下一次练习。 如何安排: 每周不少于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身体活动(如快走、慢跑、慢的游泳、娱乐性的打球等); 75分钟的高强度身体活动(如快步、越野滑雪、比赛性质的打球等)。 150分钟可以分配到每天运动30分钟,这30分钟可以连续进行,也可以分段进行,但是每次不能少于10分钟。 其中,有氧运动以每周3~5次为宜,如步行、慢跑、骑车、游泳等; 力量练习以每周3次或隔天一次为宜,如俯卧撑、仰卧起坐等; 柔韧练习可以每天都做。 ④.处理好锻炼和恢复的关系。体育锻炼要进行充分和积极的休息,使身体能够实现“超量恢复”。在参加下次锻炼前,自我感觉精神饱满、精力充沛,锻炼兴趣高涨就说明休息得比较充分;否则说明休息得不够充分,运动疲劳尚未消除。 超量恢复 超量恢复时体育锻炼常见的一种生理现象。人体运动时,身体需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体内异化作用加强,能量储备逐渐下降。这一时期称为工作阶段。由于能量物质大量消耗等原因,便会出现疲劳,但经过休息调整,消耗的能量物质又逐渐恢复,接近或达到运动前的水平,疲劳也随之消失。从疲劳到疲劳消失的这一过程叫恢复过程。恢复过程有个特殊现象,即不但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而且经过合理的休息后,在一定的时间内,机体的能量物质储备及体能等方面还会超过原来的水平。这种现象叫做“超量恢复”。提问如何监测运动负荷?请学生回答,导出利用心率监测运动负荷,并学习以下内容:①.心率 心率是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具有很强的收缩和舒张功能,靠它的收缩和舒张力量,推动血液周流全身,所以有人形象的把它比喻为“生命的马达”。 ②.心率的生理意义 1).运动时心率会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而加快;运动结束后,心率会随之降低。 2).经常锻炼的人,心脏机能会随之提高,在承受相同运动负荷时,心率比不经常锻炼的人要低;运动结束后,经常锻炼者的心率恢复到正常水平所需的时间也较短。 ③.最大心率 最大心率=220-年龄 根据公示推算,年龄15岁的高一学生最大心率为205次/分。 ④.测定心率的方法 脉搏是指动脉血管壁随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而发生的规律性搏动。在正常情况下脉搏频率和心率时一致的,在实践中常用脉搏来代替。示范并学习桡动脉测量法、颈动脉测量法、颞动脉测量法。 利用学习的测试方法测出自己的心率。 ⑤.运用心率监测运动负荷1).运动时适宜的心率确定 在参加体育活动,尤其是发展心肺功能的锻炼时,常采用靶心率来控制 运动强度。靶心率:是指锻炼时采用强度所对应的心率范围。 靶心率=最大心率×强度百分比(65%-80%) 以15岁为例,最大心率:220-15=205次/分 205×65%≈133次/分 205×80%=164次/分 靶心率即为133-164次/分.永晨脉判断运动疲劳的消除情况 在锻炼后第二天,测定晨起时脉搏与锻炼前一天作比较,如果变化不大,说明运动负荷适当或还有潜力,身体反应良好,疲劳消除。如果第二天在正常的情况下(身体没病、睡眠良好),晨脉每分钟增加12次以上,而且连续几天有增加的趋势,这说明运动负荷过大,身体的疲劳尚未消除,应适当减小运动负荷。课后作业为自己制定一份提高中长跑成绩的运动计划。课后反思本次课学生学习兴趣较高,参与性较强,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很好的理解监测运动负荷的必要性,并学会如何运用心率去监测运动负荷,在今后的锻炼中能做到怎样安排运动量与负荷强度。本次课教学目标完成,教学效果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