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课 题 民族大团结 课型 新授 编号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组长核心素养目标 1.时空观念: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情况,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项基本政治制度;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了解我国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知道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情况,认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因和意义。2.史料实证:通过研读材料和图片,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 3.唯物史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4.历史解释:我国各民族人民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从国情出发,制定并实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家国情怀: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增强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学习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学习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教具准备 课件 练习题教 学 程 序 学 习 中 的 困 惑一、自主学习 梳理知识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是在国家统-领导下,各 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地位: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确立时间及文件: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4.现状: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 自治区(第一个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5.意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这对维护 、巩固 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二、共同繁荣发展 6.原因: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7.表现: (1)政治上: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2)经济上: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 (3)文化上: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4)战略上: 为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 (5)交通上: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6)其他方面:国家还实施了旨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 行动。二、情景导入展示歌词: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这句歌词出自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爱我中华》,表达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我国实行的是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民族地区的发展情况又是如何呢 三、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根据材料一,请你谈谈应怎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答: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材料二 第五十一条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城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9月29日) 材料三 第三条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材料四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序言 结合材料二、三、四,谈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 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中国在民族问题方面的基本政策。这三则材料都是法律文献,反映了这一制度在中国的重要地位。四、精讲点拨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教师讲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依据。提示: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2.列举我国古代汉、唐、清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典型事件,采取的民族政策,并从历史传统、经济文化、政治方面归纳总结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原因。 提示:①历史传统: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②经济文化:长期以来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形成了取长补短、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民族关系。③政治: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在共御外敌、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关系,在根本利益上一致。④现实特点: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存在较大差异。3.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 提示: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教师强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4.阅读教材,小组合作探究: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过程是怎样的 提示:(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5.多媒体展示:《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识读《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说出我国设立的自治区域有哪些,三级机构分别是什么 提示:1947年,根据中共中央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方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治区,为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5个民族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6.结合教材第61页“材料研读”,分析当今社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提示: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7.教师过渡: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我国是如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 二、共同繁荣发展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共同繁荣发展的背景。提示: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2.阅读教材,说出我国为了发展民族地区经济采取的具体措施有哪些。提示:①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②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③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④国家还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3.教师讲述: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我国东部地区发展较好,现阶段我国在继续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对西部实施了什么战略 提示:西部大开发战略。4.教师讲述: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在西部大开发的政策适用范围中,有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和183个自治县。此外,还有3个自治州参照享受西部大开发的相关政策。西部大开发为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请大家谈谈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影响。有何重大成就 (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补充关于西部大开发的史料)提示:(1)影响:西部大开发以来,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等方面建设了一大批项目,极大地带动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2)成就: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三、课堂小结我国是一个统-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共同繁荣的政策合乎国情,顺应民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各民族族地区因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必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五、板书设计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含义2.确立和实施3.意义二、共同繁荣发展1.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2.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3.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4.西部大开发战略、兴边富民行动等措施六、当堂测试1.“……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可在报经上级机关批准后,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材料体现了我国实行( )C A.“一国两制”方针政策 B.依法治国的政策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经济特区优惠政策 2.下图反映了西藏自治区成立后卫生教育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五十年来,这些成就取得的最主要因素是( )A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一国两制”构想的推行 3.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比例构成中,少数民族代表占代表总数的14.7%,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仅为8.49%。这主要体现了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坚持的基本原则是( )A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各民族共同繁荣 D.民族区域自治 4.中国56个民族的兄弟姐妹是唇齿相依的命运共同体,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均发展、大团结,中华民族具有极强的民族凝聚力。下列史实不能体现材料主要思想的是( ) C A.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B.少数民族地区完成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迈入社会主义社会 C.少数分裂分子在西方支持下制造分裂活动,破坏边疆稳定与国家统一 D.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5.“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多民族国家。为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发展,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①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治区是内蒙古自治区 ②新中国成立后,在民族地区实行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③改革开放以来,为加强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④国家实施了旨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兴边富行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扩大内需,党中央实行了( )B A.可持续发展战略 B.西部大开发战略 C.经济体制改革 D.对外开放政策 7.20世纪末,中央在西部实施大开发政策。这一政策实施以来,西部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等方面建设了一大批项目。当今,党和政府又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倾斜力度。党和政府实施这些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D A.实现少数民族的当家做主 B.改善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 C.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 D.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8.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其作用包括( )D ①有利于祖国统一 ②有利于民族平等 ③有利于民族团结 ④有利于地区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之一。下列做法有利于民族团结的是( )A ①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 ②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经济 ③党和政府在民族地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④在国家机关统一使用汉字与普通话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在内地省市开办“西藏中学”,为西藏地区培养人才,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西藏地区发展的高度重视。下列举措中,对西藏地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的是( )C ①和平解放西藏 ②在西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 1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五十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材料二 2006年7月,青藏铁路全线开通,长期制约西藏发展的交通“瓶颈”得以解决。如今,西藏形成了铁路、公路、航空一体化的立体交通网络。 (2)西藏自治区自成立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结合实际说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有利条件。 答: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在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教学反思: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不仅行使宪法赋予的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同时还依法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造性发展,实践证明,它符合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它不仅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而且有利于促进全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