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 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 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四下交流平台五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教材69页的“交流平台”是结合对精读课文的分析,梳理总结从课文中学到的习作方法;“初试身手”是让学生尝试运用学到的习作方法进行表达练习。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习作要求是“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
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
能结合课文内容,总结、梳理按照游览顺序和景物变化顺序写景的方法。
2.能按顺序说出游览路线;能按顺序介绍一处景物并写下来。
教学重难点
1能结合课文内容,总结、梳理按照游览顺序和景物变化顺序写景的方法。
2能按顺序说出游览路线;能按顺序介绍一处景物并写下来。
在前两课的学习中,作家通过仔细的观察,有序的描写,让我们对海上日出、金华的双龙洞,这些大自然的美景和奇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如何描写景物,你有了哪些收获?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交流平台。先来听听这几位同学的分享。
生:写游览过的一个地方,可以按游览的顺序来写。如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按由双龙洞的顺序来写的。游览经过清楚明了。生:可以把特别吸引你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如记金华的双龙洞,重点写了外洞和内洞之间的孔隙。生:如果景物发生了变化,可以按照变化的顺序来写。如海上日出的第2- 3 自然段,就是按照早晨太阳变化的顺序来写的。为什么他们对这些内容印象深刻,对于 3 位小伙伴的说法,同学们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感受?
生:我很赞同第一个小伙伴说的。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中,作者从金华城到罗店。过了罗店,走上山路,一路观景,到了双龙洞的洞口,接着到了外洞和孔隙处游览,又乘小船穿过孔隙到内洞游览。参观完毕,最后出了洞。作者一边走一边看,按照自己的游览顺序,将沿途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使文章的条理非常清晰。生:我也记得,在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中,作者重点写了他从外洞进内洞时要经过的孔隙。描写的时候,紧紧抓住了自己独特难忘的体验,说自己的后脑、肩、背、臀部、脚跟这些部位没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进入孔隙时,眼前昏暗,作者感觉到离他很近的上方、左右方的山石似乎都在向他挤压过来。通过写自己的真实感受,引起了读者的共鸣,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看来这两位同学和交流平台中的小伙伴有共鸣,对学习过的内容印象很深。
生:我觉得第三个同学讲的有道理。在海上日出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按时间推移的顺序来写景物变化的,他用上了转眼、过了一会儿、到了最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把日出的过程非常细致地表现出来,让读者清楚的知道了日出的过程。刚才通过我们对前两篇课文的回顾,理解了交流平台中所说的写游览过的一个地方,可以按游览的顺序来写,可以把特别吸引你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如果景物发生了变化,可以按照变化的顺序来写。在我们所学的课文和习作例文中,哪些描写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我对海上日出中天空布满黑云时日出的那一幕景象印象深刻。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了当时太阳的变化。一开始,太阳被厚厚的云片遮住了,还看不见。接着他在黑云里放射出光芒,竟能给黑云镶上一圈金边。后来,太阳冲出重围,出现在了天空中,放射出最灿烂、最夺目的光芒,甚至把黑云染成了紫色或红色。
生:我没去过金华的双龙洞,但在读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时,我仿佛身临其境,特别是对内洞印象深刻,在洞顶居然有蜿蜒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太神奇了。我认为内洞也是作者重点写的景物。除课文外,我们还自学了两篇例文,他们是不是也具备这些特点?
生:习作例文颐和园中,作者运用了恰当的过渡句,不仅让我对他的游览顺序有了清晰的了解,还让我对颐和园中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这些著名的景点印象深刻。有机会我一定会按照作者的游览路线,好好参观一下这座美丽的大公园。
生:新疆离我们很遥远,但是我读了七月的天山后,对第三自然段中写的那片美丽的森林新生向往。作者骑着马穿行林中,随着行踪的变化,他看到景物也发生了变化,先看到一片蜿蜒无尽的原始森林,再往里走,看到了密密的塔松在重叠的枝桠间漏下斑斑点点的日影。继续往前骑行,马蹄溅起的水声使得密林更加幽静了。有机会,我一定会选择一个七月骑马进天山。听了交流平台中给我们提供的方法,下面就让我们试着用上这样的方法,准备初试身手,我们要完成什么任务?星期天,你要带一位同学参观植物园。根据下面的示意图画出参观路线。再按顺序说一说。这是植物园的平面示意图,左下角有一个标志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上面的这扇门就是北门,下面的是南门,右下角的是东南门。现在请同学们根据示意图画一画你的参观路线。
好,小向导们介绍一下你们的参观路线。
生:我准备带同学从北门进植物园,从纪念馆到望湖亭,欣赏了天鹅湖后,再逛郁金香园,走过小桥到芍药园,最后参观松林,再从北门离开。这位同学只是把路线图简单的串联起来,我们怎样才能把自己一路上经过的景点,它的大概位置讲清楚,把自己的游览顺序说具体。旁边的气泡图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这句子让我们明白,他从小桥出发往西才来到了芍药园。很明确的把游览的过程前后连接起来。你能不能根据自己设计的线路图,试着用上合适的过渡句,将你的游览顺序介绍给大家。
生:我准备带同学从北门进入植物园参观。进了北门,沿着小路往东走,来到了纪念馆。参观完纪念馆,出门继续往前走望湖亭。站在望湖亭,放眼望去,整个天鹅湖的美景尽收眼底。下了望湖亭,沿着天鹅湖往前走郁金香园,走过郁金香园,过了小桥往西就来到了芍药园。芍药园的对面松林。出了松林,再往前走点,就是高原的北门了。我们依旧从北门离开了植物园。
生:我和同学准备从植物园的东南门进去。进了东南门,沿着小路往前走几步就是郁金香园。出了郁金香园就是天鹅湖。沿着天鹅湖往东走几步望湖亭。离开望湖亭,往北来到了纪念馆。参观完纪念馆出来,沿着天鹅湖岸边的小路继续往西走,经过了北门,来到了松林。穿过松林来到了芍药园。离开芍药园,沿着小路一路往南走,就可以看到南门。于是我们从南门离开了植物园。
生:我们准备从植物园的南门开始参观。进了南门,往西走就是天鹅湖,过了小桥往西来到了芍药园。参观完芍药园,往东走两步就是松林,离开松林,沿着河边往东走纪念馆。出了纪念馆,沿着小路往南走望湖亭。从望湖亭出来,往南是郁金香园。从郁金香园出来,沿着小路走几步就可以看到南门。我们仍旧从南门离开。结束了一天的参观。这三位同学分别选择了从北门、南门、东南门进入植物园参观。用上合适的过渡句,把自己带同学参观植物园的路线讲清楚了,做了一次成功的小向导。现在我们继续挑战第二个任务,观察附近的一处景物,和同学交流看到了什么,再试着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
我们来看看这两位同学写的。
生:今天,我起了个大早,跟着外婆一起去长风公园早锻炼。进了公园大门,我们沿着小路一直往前走,很快就来到了银锄湖。此时天蒙蒙亮,四周静极了,湖面像罩着一层雾气,朦朦胧胧。不一会儿,太阳露出了小半边脸。晨曦将银锄湖染成了微红。太阳越升越高,银锄湖终于将她美丽的面容全展开了。一阵风吹过,湖水像碎银似的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生:春天,学校里的小农场生机盎然。远远望去,整个小农场就像一把大大的绿色扇子铺展着。走到小农场的篱笆前,可以看到几条狭长的石子路把小农场分成了一个个长条块,每块地里种着不同的蔬菜青菜、草头、扁豆、莴笋……沿着石子路往里走,清新的菜香沁人心脾。两位同学选择了公园里的湖和学校的小农场来介绍。第一位同学描写的是早晨的银锄湖,他按照时间顺序用上天蒙蒙亮,太阳露出小半边脸,太阳越升越高表示时间顺序的短语,将银锄湖的变化写清楚了。第二位同学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描写了开心小农场,依次写了远远望去,走到篱笆前,沿着石子路往前走所看到的景象,把小农场的景象写得很清楚。这节课我们在交流平台中结合课文和习作例文,回顾了描写景物的方法,还出初试身手了一番。课后,请你对自己的小练笔做进一步的修改,看看是否做到了。按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