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0 《师说》 导学案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 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课前学习了解背景,知人论世(1)韩愈(768—824),字退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被称为百代文宗。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2)联系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理解“耻学于师”的原因。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3)“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些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本文是阐述韩愈关于从师学习问题的见解,“师说”,意思是说说从师学习的道理。疏通字词,给画横线的字注音。并熟读课文。句读( ) 或不焉( ) 官盛则近谀( ) 郯子( )师襄( ) 苌弘( ) 老聃( ) 李氏子蟠( )六艺经传 ( ) 作《师说》以贻之(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查阅资料,分享你知道的关于尊师重道传统的名言或典故。合作探究梳理文章脉络,归纳段意。(用原文回答)段落 内容 论证手法第一段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道理论证教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从事学习的原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从师的态度: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从师的标准: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第二段 分论点一: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反面论证 对比论证论据:纵比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自比 对其子——于其身也 横比 百工之人——士大夫第三段 分论点二:圣人无常师 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论据:孔子从师的行为 孔子从师的言论第四段 写作缘由:2.再读第二段,分析对比论证的作用。目标检测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好古文”,说明了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2)《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3)《师说》中,韩愈把为子择师和自身耻于从师两种情形进行对比之后,表明自己态度的句子是“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师说》一文,论证思路严密,语言简洁生动,“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两句简练地概括出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荒谬心态。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1)古之学者( )必有师(2)于其身也,则耻( )师焉,惑( )矣。(3)不拘于( )时,学于( )余。余嘉( )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 )之。课后巩固文章中谈到从师学习的道理,哪一点对你特别有启发?请以“师说心语”为话题,用今天学到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证,300字左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