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提纲一(含答案)-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提纲一(含答案)-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齐桓晋文之事》导纲一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重点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
2.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
3.感受孟子的辩论技巧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重点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
【知识链接】
1.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裔,幼年丧父,家贫,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未见用,最后退居讲学,与其门徒著书立说,成书《孟子》。
2.孟子思想:①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为中心的“仁政”主张。(民本思想)②性本善。(凡人都可为尧舜) 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3.背景:战国中期,诸侯之间争斗不息、兼并不断,给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当是之时,秦用商鞅,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齐国在东方诸国中实力强大,齐宣王的父亲齐威王曾经两次大败魏军,并以善于纳谏著称,有“战胜于朝廷”之美誉(《邹忌讽齐王纳谏》)。齐宣王本人也曾经攻破燕国都城,威震诸侯,并且继承其父遗业,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士子数千人,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正以客卿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齐宣王野心勃勃,有效仿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中原的欲望,却没有行王政的志向和信心。然而孟子是极端反对霸道的,并在本文中通过亲切生动的举例,浅显恰切的设喻,明确犀利的语言,从正面提出了自己“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王道”和“霸道”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
4.文题解说:齐桓,即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晋文,即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他们俩人都是春秋时称霸的诸侯,与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合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是:秦、楚、齐、燕、赵、魏、韩)
5.《孟子》:共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篇又分上、下两篇。它是《论语》之后儒家最重要的著作,汉文帝时列为博士科目。宋代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南宋时,朱熹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孟子》富于雄辩,善用比喻和寓言。
【导学流程】
一、读准字音
觳觫 (hú sù) 便嬖 (pián bì) 放辟 (pì) 庠序 (xiáng)
褊小 (biǎn) 邪侈 (chǐ) 胡龁 (hé) 忖度 (cǔn duó)
二、文本探究
1. 翻译: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疏通文意,重点翻译加点字词,及指明特殊句式(波浪线标注)。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特殊句式】: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特殊句式】: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
【特殊句式】: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
【特殊句式】:
‘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特殊句式】: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特殊句式】: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2. 思考:段意归纳
1-4段:孟子提出 的主张(中心论点):齐宣王想效仿齐桓公、晋文公统治天下,与孟子对议,孟子引导宣王抛开霸道而谈王道。内容要点:“无以,则王乎”、“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5-14段:孟子用 事例引导齐宣王认识自己有“保民而王”的条件,即有“不忍”之心。内容要点:“臣固知王之不忍也”、“是乃仁术也”。
三、随堂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不识有诸: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四、学完本课,你还有哪些困惑?
《齐桓晋文之事》导纲一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重点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
2.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
3.感受孟子的辩论技巧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重点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
【知识链接】
1.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裔,幼年丧父,家贫,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未见用,最后退居讲学,与其门徒著书立说,成书《孟子》。
2.孟子思想:①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为中心的“仁政”主张。(民本思想)②性本善。(凡人都可为尧舜) 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3.背景:战国中期,诸侯之间争斗不息、兼并不断,给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当是之时,秦用商鞅,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齐国在东方诸国中实力强大,齐宣王的父亲齐威王曾经两次大败魏军,并以善于纳谏著称,有“战胜于朝廷”之美誉(《邹忌讽齐王纳谏》)。齐宣王本人也曾经攻破燕国都城,威震诸侯,并且继承其父遗业,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士子数千人,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正以客卿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齐宣王野心勃勃,有效仿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中原的欲望,却没有行王政的志向和信心。然而孟子是极端反对霸道的,并在本文中通过亲切生动的举例,浅显恰切的设喻,明确犀利的语言,从正面提出了自己“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王道”和“霸道”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
4.文题解说:齐桓,即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晋文,即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他们俩人都是春秋时称霸的诸侯,与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合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是:秦、楚、齐、燕、赵、魏、韩)
5.《孟子》:共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篇又分上、下两篇。它是《论语》之后儒家最重要的著作,汉文帝时列为博士科目。宋代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南宋时,朱熹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孟子》富于雄辩,善用比喻和寓言。
【导学流程】
一、读准字音
觳觫 (hú sù) 便嬖 (pián bì) 放辟 (pì) 庠序 (xiáng)
褊小 (biǎn) 邪侈 (chǐ) 胡龁 (hé) 忖度 (cǔn duó)
二、文本探究
1. 翻译: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疏通文意,重点翻译加点字词,及指明特殊句式(波浪线标注)。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听说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回答 这类人 讲述 因此 流传 已 停止 称王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如何 称王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安养百姓 表顺承 【特殊句式】:宾语前置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像我
  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
由何:从哪里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
状语后置 表修饰 它 往 血祭新钟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释放 恐惧战栗的样子 假如 却 走向 这样就 吗 用 交换 知道 这里 【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这 都用 吝啬 本来 的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正确 的确 狭小 就是 所以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对…有异 形容词作名词小动物 他们 哪里 它 如果 怜惜 它 那么 区别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这确实 想法 却 应当 【特殊句式】: 主谓倒装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妨碍 这就是仁义 形容词作动词疏远 厨师
2. 思考:段意归纳
1-4段:孟子提出 保民而王 的主张(中心论点):齐宣王想效仿齐桓公、晋文公统治天下,与孟子对议,孟子引导宣王抛开霸道而谈王道。内容要点:“无以,则王乎”、“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5-14段:孟子用 以羊易牛 事例引导齐宣王认识自己有“保民而王”的条件,即有“不忍”之心。内容要点:“臣固知王之不忍也”、“是乃仁术也”。
三、随堂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称王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安养百姓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恐惧战栗的样子 走向
不识有诸: 知道 之乎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吝啬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本来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对…感到奇怪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