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第二课时(含答案)-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第二课时(含答案)-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导纲二
班级: 姓名: 小组:
【学习目标】
2.阅读文章,读准字音, 掌握文章1~3自然段重要文言字词和语法现象
3. 感受人物形象的魅力。
【重、难点】
1.掌握文章1~3自然段重要文言字词和语法现象
2.感受人物形象的魅力。
【导学流程】
旧识回顾
夜缒( 用绳子栓着人或物往下送 )而出, 见秦伯, 曰: “秦、 晋围郑, 郑既( 已经 )知亡矣。 若亡( 使动用法,使……灭亡 )郑而有益于君, 敢( 自言冒昧的谦辞 )以烦执事( 办事的官吏 )。 越国( 指晋国 )以鄙( 名词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边邑 )远( 指郑国 ), 君知其难也。 焉( 哪里 )用亡郑以陪( 增加 )邻? 邻之厚( 形容词作动词,变得雄厚 ), 君之薄( 形容词作动词,变得弱小 )也。
第一层层意: “亡郑”于秦无利可图 若舍郑以为( 以(之)为,把它作为 )东道主(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 行李( 出使的人 )之往来, 共( 同 供 )其乏困( 缺少的东西 ), 君亦无所害。
第二层层意: “舍郑”于秦可得实惠
且君尝( 曾经 )为( 给予 )晋君赐( 恩惠 )矣, 许君焦、瑕, 朝( 时间名词作状语,在早上)济( 在晚上渡河 )而夕( 在晚上 )设版( 修筑防御工事 )焉, 君之所知也。
第三层层意: 晋君不可信
二、基础感知
1.翻译文段、在括号内填写加黑字的意思、在横线上标注划双实线句子的特殊文言句式,并概括段落大意。
夫晋, 何厌(满足)之有? 既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东方)封(名词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疆界)郑, 又欲肆(延伸、扩张)其西封, 若不阙(使……削减/亏损)秦, 将焉( 从哪里 )取之? 阙秦以利(使……得利)晋, 唯(希望)君图(考虑)之。” 秦伯说( 同悦 ), 与郑人盟( 名词作动词,结盟 )。 使杞子、 逢孙、 杨孙戍之, 乃还。
宾语前置句
第四层层意: 损秦利晋不可为
第三自然段段意: 智退秦师
④子犯请击之, 公曰: “不可。 微( 没有 )夫人( 那个人 )之力不及此。 因( 依靠,凭借)人之力而敝( 损害 )之, 不仁; 失其所与( 结交,亲附 ), 不知( 同智 ); 以乱易( 代替 )整, 不武。 吾其( 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还也。” 亦去之。
第四自然段段意: 迫晋退兵
三、重点赏析
1.再读3~4自然段,分析文中人物的形象。
秦伯: 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
晋文公: 贪婪,但理智,隐忍不发,随机应变,
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2.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矛盾,打动了秦伯,使秦退兵,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1、郑既知亡..对素 退出(示弱)
2、亡郑陪邻 对秦 有害(离间) 层深(表面)对秦
3、舍郑利秦 有利(利诱)
4-5、亡郑阙秦..对秦. 有大害(瓦解)
(深层)
分析利弊,利用矛盾。 转移矛盾。
春秋无义战 利益至上 步步紧逼
学完本课你还有什么疑惑?
【全文总结】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公元前 630 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课后助练】
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 【答案】 D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解析】 ①②④⑤都能表明烛之武的机智善辩。③重在表现郑伯自责,⑥是烛之武的牢骚话。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答案】 D
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见:拜见。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然而。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尝:曾经。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唯:只有。
【解析】 D项,“唯”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1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 夫晋,何厌之有?(讨厌)
B.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给)
D. 若不阙秦(亏损,削弱)
A 厌,通“餍”,满足。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
A. 焉用亡郑以陪邻 (来,连词,表目的)/ 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表原因)
B. 君知其难也 (它的,代词,代指“越国以鄙远”这件事)/ 吾其还也(还是,语气词, 表示祈使)
C.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连词,表假设) /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如果,连词,表假设)
D. 唯君图之(代词,指这件事) / 君之壮也,犹不如人(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答案】 C
A.晋秦两国国君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国土被占,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推荐烛之武去说退秦师。
B.烛之武虽对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牢骚满腹,但在郑伯的自责面前,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以解除国家危难。
C.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时,既充分考虑到郑国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
D.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叙事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 C项,表述错误,烛之武说服秦伯时,只字未提郑国利益,全部是从秦国的利益出《烛之武退秦师》导纲二
班级: 姓名: 小组:
【学习目标】
2.阅读文章,读准字音, 掌握文章1~3自然段重要文言字词和语法现象
3. 感受人物形象的魅力。
【重、难点】
1.掌握文章1~3自然段重要文言字词和语法现象
2.感受人物形象的魅力。
【导学流程】
旧识回顾
③夜缒( )而出, 见秦伯, 曰: “秦、 晋围郑, 郑既( )知亡矣。 若亡( )郑而有益于君, 敢( )以烦执事( )。 越国( )以鄙( )远( ), 君知其难也。 焉( )用亡郑以陪( )邻? 邻之厚( ), 君之薄( )也。
第一层层意: “亡郑”于秦无利可图 若舍郑以为( )东道主( ), 行李( )之往来, 共( )其乏困( ), 君亦无所害。
第二层层意: “舍郑”于秦可得实惠
且君尝( )为( )晋君赐( )矣, 许君焦、瑕, 朝( )济( )而夕( )设版( )焉, 君之所知也。
第三层层意: 晋君不可信
二、基础感知
1.翻译文段、在括号内填写加黑字的意思、在横线上标注划双实线句子的特殊文言句式,并概括段落大意。
夫晋, 何厌( )之有? 既东( )封( )郑, 又欲肆( )其西封, 若不阙( )秦, 将焉( )取之? 阙秦以利( )晋, 唯( )君图( )之。” 秦伯说( ), 与郑人盟( )。 使杞子、 逢孙、 杨孙戍之, 乃还。
第四层层意:
第三自然段段意:
④子犯请击之, 公曰: “不可。 微( )夫人( )之力不及此。 因( )人之力而敝( )之, 不仁; 失其所与( ), 不知( ); 以乱易( )整, 不武。 吾其( )还也。” 亦去之。
第四自然段段意:
三、重点赏析
1.再读3~4自然段,分析文中人物的形象。
秦伯:
晋文公:
2.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矛盾,打动了秦伯,使秦退兵,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学完本课你还有什么疑惑?
【全文总结】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公元前 630 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课后助练】
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见:拜见。 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然而。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尝:曾经。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唯:只有。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晋,何厌之有?(讨厌)
B.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给)
D. 若不阙秦(亏损,削弱)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焉用亡郑以陪邻 / 以其无礼于晋
B. 君知其难也 / 吾其还也
C.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D. 唯君图之/ 君之壮也,犹不如人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秦两国国君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国土被占,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推荐烛之武去说退秦师。
B.烛之武虽对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牢骚满腹,但在郑伯的自责面前,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以解除国家危难。
C.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时,既充分考虑到郑国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
D.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叙事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