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纲二【学习目标】1.概括四位弟子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的志向。2.分析孔子的形象,掌握孔子的教育思想。【重、难点】1.分析孔子的形象,掌握孔子的教育思想。导学流程:【回顾旧知】一、文言句式(1)不吾知也。 ( ) 译文:(2)则何以哉? ( ) 译文:(3)加之以师旅。 ( ) 译文:(4)异乎三子者之撰。( ) 译文:(5)浴乎沂,风乎舞雩。( ) 译文:(6)可使有勇。( ) 译文:二、词类活用(1)如会同,端章甫 ( )(2)浴乎沂,风乎舞雩 ( )(3)鼓瑟希 ( )(4)冠者五六人 ( )(5)可使有勇 ( )(6)赤也为之小 ( )(7)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8)孰能为之大 ( )(9)可使足民 ( )三、古今异义(1)以吾一日长乎尔 古义: 。 今义:一天。(2)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古义: 。 今义:儿童。【重难点探究】一、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疏通文意,翻译加双横线的词语并找出特殊句式。1.夫子喟(kuì)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2.“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做)之小,孰能为之大?”(翻译整句)二、从本文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你受到了哪些启发?三、学完本课你还有什么困惑?【课后助练】情景式默写1.《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说:“ , ”,然后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2.《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无比谦虚,“ , ”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愿意成为负责“如会同,端章甫”的小相。3.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 。”4.《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 , , , , , , 。5.《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 , 。”6.《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神态去暗示:“ ”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7.《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从“ ”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针对“礼乐教化”说的“ , ”两句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更谦虚,从“ , , , ”这几句关于为官的话可以看出;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 , , ”的动作中可以看出。【文章框架】第1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纲二【学习目标】1.概括四位弟子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的志向。2.分析孔子的形象,掌握孔子的教育思想。【重、难点】1.分析孔子的形象,掌握孔子的教育思想。导学流程:【回顾旧知】一、文言句式(1)不吾知也。 ( 宾语前置 ) 译文: 没有人了解我。(2)则何以哉? ( 宾语前置 ) 译文: 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3)加之以师旅。 ( 状语后置 ) 译文: 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4)异乎三子者之撰。( 主谓倒置 ) 译文: (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5)浴乎沂,风乎舞雩。( 状语后置 ) 译文: 在沂河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6)可使有勇。( 省略句 ) 译文: 可以使(人民)勇敢善战。二、词类活用(1)如会同,端章甫 ( 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2)浴乎沂,风乎舞雩 ( 名词作动词,吹风、乘凉 )(3)鼓瑟希 ( 名词作动词,弹奏 )(4)冠者五六人 ( 名词作动词,戴帽子 )(5)可使有勇 (形容词作名词,勇气 )(6)赤也为之小 ( 形容词作名词,小事,指做小相 )(7)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形容词作名词,道,是非准则 )(8)孰能为之大 ( 形容词作名词,大事,指治国为政 )(9)可使足民 (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 )三、古今异义(1)以吾一日长乎尔 古义: 一两天 。 今义:一天。(2)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古义:少年,不到20岁的人。今义:儿童。【重难点探究】一、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疏通文意,翻译加双横线的词语并找出特殊句式。1.夫子喟(kuì)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喟然:叹息的样子。喟,叹息。 与:赞成。 也已矣:语气助词连用,相当于“罢了”。夫子何哂由也:何,为什么。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治理国家要用礼,(可是)他的话毫不谦让。以:介词,靠,用。让,礼让,谦逊。2.“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做)之小,孰能为之大?”(翻译整句)唯求则非邦也与:唯,语气助词,用于句首,无实义。邦,国家,这是指国家大事。也与,语气助词,表示疑问。与,同“欤”,疑问语气词。二、从本文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你受到了哪些启发?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本文中,可以看出他们师生关系十分融洽、非常平等。他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对每个人的情况了如指掌。即使在日常交谈中,也引导学生立志,关心国家政事,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当四个学生述志后,他高屋建瓴地将他们的发言上升到“礼治”,将他们要做的事上升到与治国有关的高度,很有指导意义。三、学完本课你还有什么困惑?【课后助练】情景式默写1.《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说:“ , ”,然后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2.《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无比谦虚,“ , ”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愿意成为负责“如会同,端章甫”的小相。3.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 。”4.《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 , , , , , , 。5.《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 , 。”6.《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神态去暗示:“ ”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7.《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从“ ”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针对“礼乐教化”说的“ , ”两句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更谦虚,从“ , , , ”这几句关于为官的话可以看出;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 , , ”的动作中可以看出。【文章框架】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非曰能之,愿学焉。3.为国以礼,其言不让。4.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5.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6.夫子哂之。7.子路率尔而对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