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念奴娇·过洞庭导学提纲(含答案)-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念奴娇·过洞庭导学提纲(含答案)-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念奴娇·过洞庭》导纲
姓名 班级 小组
【学习目标】
1.了解张孝祥生平及其创作风格
2.赏析词中所描写的洞庭湖恢宏的意境
3.理解词中的词人情感,体会词人“肝肺皆冰雪”的高洁人格。
【重、难点】
赏析词中所描写的洞庭湖恢宏的意境
【导学流程】
【知识链接】
1.张孝祥
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在南宋前期的词坛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诗风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是南宋词坛豪放派①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为人直率坦荡,气魄豪迈,作词时笔酣兴健,顷刻即成。其词早期多清丽婉约之作,南渡②后转为慷慨悲凉,多抒发爱国思想,激昂奔放。作品有《于湖集》,词集为《于湖词》。
注释:①豪放派:是形成于中国宋代的词学流派之一。内容上: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风格上:豪放派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而不以主含蓄婉曲为能事。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岳飞、张孝祥等人。
②南渡:公元1127年,中国北方的金国女真人举兵南下,繁华一世的中原王朝不堪一击。徽钦二帝被俘,在开封的北宋为金国所灭,宋钦宗的弟弟赵构逃往南方,迁都于临安,史称南宋,赵构被推举为皇帝,史称宋高宗。战争破坏了北宋人平静的日常生活,无数人流离失所,成千上万的中原官员及民众像潮水一样仓皇向南逃亡,史称“南渡”。
2.解题
①念奴娇:词牌名,得名于唐代天宝年间的一个名叫念奴的歌伎,名篇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②过:经过。③洞庭: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跨湘、鄂两省。
3.写作背景
公元1166年(宋孝宗乾道二年),张孝祥因坚持主战收复中原的理想,受政敌谗害而被免职。他从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即景生情,借景抒怀写下了这首词,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自己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同时隐隐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
【文本探究】
1.内容概述
①上片——着重 ,写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湖面澄澈。
②下片——着重 ,写自己内心的澄澈。
2.请用诗中的一个词语概括洞庭湖的美,并结合全诗分析这种美体现在哪里?作者这样写有何作用?
3.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赏析。
【拓展阅读】
张孝祥人物小记
张孝祥为唐代诗人张籍之七世孙。
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为女真金朝所灭,徽、钦二帝被俘,同年,康王赵构(即宋高宗)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建立了南宋政权。在南宋与金朝常年对峙的风雨之中,发生了百姓大规模南迁避难的情况。张孝祥之父张祁亦率母领弟避难移居至明州鄞县(今浙江鄞县)。
由于张孝祥伯父张邵因不肯屈膝金朝而被拘禁在彼,而父张祁仅任小官,张家在鄞县又无田产,因此较之于陆游,朱熹,张元干等出身书香门第,家境富足的同时代文人境况不同,张孝祥是在贫苦中成长。
张孝祥自幼资质过人,被视为神童,十六岁,通过了乡试,二十三岁,参加廷试,高宗亲自将其擢为第一,居秦桧孙秦埙之上,同榜中进士的有范成大、杨万里、虞允文。此次科举考试,本来掌握在秦桧手中,因为高宗干预,张孝祥才能得中状元。高中状元一事,改变了他一生命运。
登上政治舞台不久,张孝祥便站在了主战派一面,一则,他中第不久便上言为岳飞鸣冤,二则,他在朝堂上对秦桧党羽曹泳提亲“不答”,这一对主和派鲜明的反对立场,使得他得罪秦桧一党。秦桧指使党羽诬告其父张祁杀嫂谋反,将张祁投入监狱,百般折磨,张孝祥因此牵连受难,幸而秦桧不久身死,才结束了这段艰难的时期。
1154年至1159年的五年中,张孝祥官居临安,接连异迁,直至升任为中书舍人(宋时主要为起草诏令,无实职,多为迁转之阶),为皇帝执笔代言,平步青云之态,难免遭人嫉妒。汪彻一纸弹劾,使其丢官外任。罢官以后,张孝祥回芜湖闲赋两年半,在此期间,金主完颜亮南下。张孝祥虽无官职,仍旧密切关注战局变化,并提出抗金计策。
1164年,张浚(曾任宰相兼都督诸路军马)推荐张孝祥,称其“可负事任”,升迁为中书舍人,迁直学士院兼都督府参赞军事(军事上的高级属官,参与谋划军事),领建康留守,尽管当时因为军事失利,朝廷内议和声大起,张孝祥仍旧坚持自己主战收复中原的理想,向孝宗奏议。四月,张浚被罢黜,八月逝世。十月,张孝祥被罢为知建康府。主战派完全失败。汤思退指使尹樯弹劾张孝祥,张孝祥因此第二次在政治生涯上遭到打击和排斥。虽然被打击重重,但是在无情政治斗争中,张孝祥更加坚定了自己主战的政治主张,认为只要能不懈奋斗,就能成功收复中原,而一味求和苟安,是不可取的。
在十几年的官场生涯中,张孝祥几番起落,终究没有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最后黯然离开官场时的心情是抑郁的,但是他为官期间,颇有治才,政绩卓著。1170年,三月,张孝祥返还芜湖。七月,得急病而逝。卒年三十八岁。
《念奴娇·过洞庭》导纲
姓名 班级 小组
【学习目标】
1.了解张孝祥生平及其创作风格
2.赏析词中所描写的洞庭湖恢宏的意境
3.理解词中的词人形象,体会词人“肝肺皆冰雪”的高洁人格。
【重、难点】
赏析词中所描写的洞庭湖恢宏的意境
【导学流程】
【知识链接】
1.张孝祥
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在南宋前期的词坛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诗风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是南宋词坛豪放派①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为人直率坦荡,气魄豪迈,作词时笔酣兴健,顷刻即成。其词早期多清丽婉约之作,南渡②后转为慷慨悲凉,多抒发爱国思想,激昂奔放。作品有《于湖集》,词集为《于湖词》。
注释:①豪放派:是形成于中国宋代的词学流派之一。内容上: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风格上:豪放派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而不以主含蓄婉曲为能事。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岳飞、张孝祥等人。
②南渡:公元1127年,中国北方的金国女真人举兵南下,繁华一世的中原王朝不堪一击。徽钦二帝被俘,在开封的北宋为金国所灭,宋钦宗的弟弟赵构逃往南方,迁都于临安,史称南宋,赵构被推举为皇帝,史称宋高宗。战争破坏了北宋人平静的日常生活,无数人流离失所,成千上万的中原官员及民众像潮水一样仓皇向南逃亡,史称“南渡”。
2.解题
①念奴娇:词牌名,得名于唐代天宝年间的一个名叫念奴的歌伎,名篇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②过:经过。③洞庭: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跨湘、鄂两省。
3.写作背景
公元1166年(宋孝宗乾道二年),张孝祥因坚持主战收复中原的理想,受政敌谗害而被免职。他从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即景生情,借景抒怀写下了这首词,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自己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同时隐隐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
【文本探究】
1.内容概述
①上片——着重 ,写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湖面澄澈。
②下片——着重 ,写自己内心的澄澈。
2.请用诗中的一个词语概括洞庭湖的美,并结合全诗分析这种美体现在哪里?作者这样写有何作用?
洞庭秋色美就美在“澄澈”上。
玉鉴就是玉镜;琼是美玉,琼田就是玉田。“玉鉴琼田”,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素月”写出月的明净,“明河”直写水的明澈,“表里俱澄澈”写月华星辉,波光水色,上下通明,表里如一等。
作用:“表里俱澄澈”这五个字,描写周围的一切,从天空到湖水上上下下都是澄澈的,没有一丝儿污浊,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既写出洞庭湖的美景,又标示了一种极其高尚的思想境界,如光明磊落、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等。
3.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赏析。
①“孤光自照”,写出了词人不被人理解的孤独。②“肝胆皆冰雪”,用比喻的手法表明自身的清白,表达了自己对高洁品质的坚守。③“短发萧疏襟袖冷”,抒发了词人年华逝去的感叹和仕途失意的落寞、苍凉。④词的后五句,“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诗人要汲尽西江之水为酒,举北斗星当酒器慢慢斟酒来喝,设想自己作主人,请万象作宾客,陪伴我纵情豪饮,运用想象,通过动作和心理描写抒发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豁达和豪迈。
【拓展阅读】
张孝祥人物小记
张孝祥为唐代诗人张籍之七世孙。
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为女真金朝所灭,徽、钦二帝被俘,同年,康王赵构(即宋高宗)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建立了南宋政权。在南宋与金朝常年对峙的风雨之中,发生了百姓大规模南迁避难的情况。张孝祥之父张祁亦率母领弟避难移居至明州鄞县(今浙江鄞县)。
由于张孝祥伯父张邵因不肯屈膝金朝而被拘禁在彼,而父张祁仅任小官,张家在鄞县又无田产,因此较之于陆游,朱熹,张元干等出身书香门第,家境富足的同时代文人境况不同,张孝祥是在贫苦中成长。
张孝祥自幼资质过人,被视为神童,十六岁,通过了乡试,二十三岁,参加廷试,高宗亲自将其擢为第一,居秦桧孙秦埙之上,同榜中进士的有范成大、杨万里、虞允文。此次科举考试,本来掌握在秦桧手中,因为高宗干预,张孝祥才能得中状元。高中状元一事,改变了他一生命运。
登上政治舞台不久,张孝祥便站在了主战派一面,一则,他中第不久便上言为岳飞鸣冤,二则,他在朝堂上对秦桧党羽曹泳提亲“不答”,这一对主和派鲜明的反对立场,使得他得罪秦桧一党。秦桧指使党羽诬告其父张祁杀嫂谋反,将张祁投入监狱,百般折磨,张孝祥因此牵连受难,幸而秦桧不久身死,才结束了这段艰难的时期。
1154年至1159年的五年中,张孝祥官居临安,接连异迁,直至升任为中书舍人(宋时主要为起草诏令,无实职,多为迁转之阶),为皇帝执笔代言,平步青云之态,难免遭人嫉妒。汪彻一纸弹劾,使其丢官外任。罢官以后,张孝祥回芜湖闲赋两年半,在此期间,金主完颜亮南下。张孝祥虽无官职,仍旧密切关注战局变化,并提出抗金计策。
1164年,张浚(曾任宰相兼都督诸路军马)推荐张孝祥,称其“可负事任”,升迁为中书舍人,迁直学士院兼都督府参赞军事(军事上的高级属官,参与谋划军事),领建康留守,尽管当时因为军事失利,朝廷内议和声大起,张孝祥仍旧坚持自己主战收复中原的理想,向孝宗奏议。四月,张浚被罢黜,八月逝世。十月,张孝祥被罢为知建康府。主战派完全失败。汤思退指使尹樯弹劾张孝祥,张孝祥因此第二次在政治生涯上遭到打击和排斥。虽然被打击重重,但是在无情政治斗争中,张孝祥更加坚定了自己主战的政治主张,认为只要能不懈奋斗,就能成功收复中原,而一味求和苟安,是不可取的。
在十几年的官场生涯中,张孝祥几番起落,终究没有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最后黯然离开官场时的心情是抑郁的,但是他为官期间,颇有治才,政绩卓著。1170年,三月,张孝祥返还芜湖。七月,得急病而逝。卒年三十八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