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全册知识点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最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全册知识点

资源简介

最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全册知识点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 疆域
1、优越的地理位置:
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海陆位置: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纬度位置:中纬度地区,大部分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2、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3、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内海:渤海、琼州海峡。
4、我国最大的岛屿是台湾岛,第二大岛屿是海南岛。
5、我国分为省、县、乡三级行政区划,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背诵第7页图和第8页表格)
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简称新,黑龙江是我国最北的省级行政区,简称黑,广东省简称粤,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广东、广西、云南;首都北京,简称京。
7、与我国陆上14个国家相邻和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重点掌握俄罗斯、蒙古、印度、韩国、日本和马来西亚等。
第二节人口
1、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为13.40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我国的人口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快。
3、人口数量过多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交通拥挤、住房紧张、人均教育经费减少、就业困难、资源短缺等。
4、为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5、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以黑龙江的黑河和云南的腾冲为界,东多西少。
第三节 民族
1、我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5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2、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超过500万的有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
3、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全国的西北、东北、西南。
4、民族分布的最大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
3、我国少数民族习俗: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节摔跤、朝鲜族的长鼓舞等。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
1、我国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I——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II—第二级阶梯,地形高原盆地为主,1000-2000米
III—第三级阶梯 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500米以下
阶梯分界:第一级与第二级分界为:
1—昆仑山;2—祁连山;3—横断山脉。
第二级与第三级分界为:
A—大兴安岭;B—太行山;C—巫山;D—雪峰山
地形地势对农业和交通水能资源的影响课本第27页。
2、我国地形特点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我国主要地形区(注意:图中各列山脉的名称、走向、以及位置)
四大高原:
H青藏高原 I 内蒙古高原
J 黄土高原 K云贵高原
四大盆地:
D准噶尔盆地 E塔里木盆地
F柴达木盆地 G四川盆地
三大平原:
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
地形特征:
青藏高原:雪峰连绵,冰川广布,许多大江大河的源头,“世界屋脊”
内蒙古高原:坦荡广阔,东部为碧野千里的大草原,西部为沙漠和戈壁
黄土高原:黄土深厚、地表破碎、千沟万壑,水土流失最严重
云贵高原:地表崎岖不平,喀斯特地貌
塔里木盆地:中国最大的盆地,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四川盆地:紫色土,物产丰富,号称“天府之国”
准噶尔盆地:纬度最高的盆地
柴达木盆地:海拔最高的盆地,矿产丰富,号称“聚宝盆”
东北平原:中国最大的平原,黑土广布,号称“北大仓”
华北平原:地势低平,水旱风沙盐碱灾害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河湖众多,号称“鱼米之乡”“水乡泽国”
第二节气候
一、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
1、一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河流是否结冰分界线。
2、冬季:南北温差大,越往北气温越低;
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
3、活动积温是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
(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青藏高原区)自南向北:
A热带 B亚热带 C暖温带
D中温带 E寒温带 F青藏高原区
秦岭—淮河一线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二、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1、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降水集中在5—9月;年际变化大。
2、800毫米等年降水量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根据气候干湿状况我国划分为(如图):
A湿润、B半湿润、C半干旱、D干旱四类地区。
秦岭—淮河一线是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三、我国气候主要特征
1、气候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和季风气候显著
①气候分布:
东部:
A热带季风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气候
西北部:D温带大陆性气候
青藏高原地区:
E高原山地气候
②山地气候的垂直变化(受地形因素影响)形成: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点。
③季风气候显著:
冬季 夏季
风向 A东北风;B西北风 C西南风;D东南风
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偏北风) 印度洋、太平洋(偏南风)
性质 寒冷干燥 温暖湿润
影响 降温减湿 增温增湿
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
第三节 河流
一、以外流河为主
1、内流河是最终没有流入海洋的河流。外流河是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
2、内流湖基本是咸水湖;外流湖是淡水湖。
3、我国的河流大多分布在东南部外流区内。外流河以降水补给为主,在夏季形成汛期。
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南河流无结冰期,以北河流有结冰期。
4、京杭运河是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
5、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内流河以冰雪融水的补给为主,多为季节河。
二、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1、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注入东海,
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有“黄金水道”和“水能宝库”之称。
2、长江水能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源头—宜昌)
3、长江流域洪涝灾害频繁,重灾区在中下游平原地区。洪灾频繁的原因有:
自然原因:流域内降水量大且集中在夏秋季,支流多,流域广,河道弯曲,泄洪不畅
人为原因:上游破坏植被 —水土流失—中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高
围湖造田—湖泊减小—分洪蓄洪能力下降
(注意:长江与黄河都发源于青海省)
三、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1、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脉,注入渤海,是我国第二长河
2、河口—桃花峪,黄河中游地区,流经黄土高原,1支流较多,2黄土高原土层疏松,3夏季多暴雨(自然原因);植被破坏严重(人为原因),所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汇入黄河,使黄河成为世界含沙量第一的河流。
3、黄河下游进入华北平原,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河水流速减慢,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使下游随时随处都有决口的危险,引发洪涝。
4、治理黄河的根本在黄土高原(中游河段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修建大型水利枢纽。
第四节 自然灾害
1、概念:自然环境经常发生异常变化,其中有些会造成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危害,这样的异常变化叫做自然灾害。
2、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等。
3、灾害特征:种类多、分布广、频繁、危害严重等。
4、防灾减灾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1、我国自然资源特点: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2、自然资源: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活动有价值的物质和能量。
可再生资源: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
3、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有:森林土地阳光等,对于可再生资源,要合理利用,并且注意保护和培育,才能实现永续利用。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核能等。对于非可再生资源,应该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第二节 土地资源
1、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利用类型齐全,但是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耕地不足,特别是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2、土地利用类型:a农业用地:耕地,林地,草地;b建设用地;c难以利用土地。(草地所占比例最大)
3、 土地利用类型分布:课本P70图
土地利用类型 所在干湿地区 主要地形类型
耕地 旱地(北方) 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 平原、高原、丘陵
水田(南方) 湿润区 平原、丘陵
林地(东北、西南) 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 山地、丘陵、高原(山区)
草地(西部内陆) 干旱、半干旱地区 高原、山地
难以利用土地 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 高原、山地、丘陵
4、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作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第三节 水资源
1、通常把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称为水资源。我国主要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
2、我国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不均。
特点 解决办法
空间分布 南丰北缺,特别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严重 跨流域调水 如:南水北调工程
时间分布 夏秋季降水集多,冬春降水少,年际变化大 兴建水库 如:三峡工程
4、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5、南水北调是把长江水系调往华北和西北地区。南水北调中线方案是利用长江最大支流汉江通过丹江口水库,调往北京市。东线方案是依托原有的京杭运河调往华北,沟通的水系有黄河、海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3)C工程建成后的主要效益是:解决 华北地区缺水问题;恢复京杭运河运河北段的水运能力。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交通运输
1、交通----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2、各种交通运输线中,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3、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1)认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运输方式 特点 运输方式 特点
航空运输 价格最高,运输速度最快,运量比较少 公路运输 运量较少,但是灵活便捷
水路运输 价格最便宜,速度最慢,运量最多 铁路运输 速度居中,路线固定
管道运输 适合运输油气资源
(2)掌握运输方式的一板规律:
运输方式 规律
公路运输 鲜活食物要求速度快,且距离近
水路、铁路运输 大宗笨重货物(经过河流或海洋选择水路,不经过选择铁路)
航空运输 贵重、急需物资且量不大
4、我国的铁路运输网分布格局:东密西疏;
5、铁路干线主要分为:南北干线和东西干线(三横五纵)。
6、铁路干线的分布和主要铁路枢纽城市:
第二节 农业
1、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基础。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部门。
2、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表现为东西部和南北方的差异。
(1)东西差异:
地区 农业 自然环境
东西差异 (400毫米年降水量线为界) 东部 种植业 湿润半湿润的平原
东北、西南、东南 林业 湿润半湿润(山区)
沿海 海洋渔业 海洋地区
南方 淡水渔业 河流、湖泊地区
西部 畜牧业 干旱半干旱(高原山地)
(2)南北差异:
地区 耕地类型 熟制 主要农作物
北方 旱地 东北:一年一熟、 小麦、甜菜、大豆、玉米 棉花、花生、温带水果
华北:两年三熟、一年两熟
秦岭—淮河
南方 水田 长江中下游: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水稻、甘蔗、油菜、棉花
4、我国种植业生产基本是,粮食作物:“南稻北麦”、糖料作物:“南甘北甜”油料作物:“南油北花”的分布格局。
5、新疆南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我国三大棉花产区。
6、畜牧业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和山地,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是我国四大牧区。
7、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课本P96图4.13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8、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条件
自然条件:光照、热量、水分、地形、土壤等。
社会经济条件:与城市和工矿区的距离,市场需求,农业技术装备,农民文化技术水平。
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科技强农之路,机械化和专业化水平,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依靠科技优势,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加快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步伐。
第三节 工业
1、工业生产包括开采自然资源以及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和再加工;工业对农业,建筑,交通,科学,交通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2、我国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和沿江地区。形成了四大工业基地(自北向南):
辽中南、京津唐、长江三角洲(沪宁杭)、珠江三角洲地区。
(发展条件,主要工业部门和中心、地位)
(1)辽中南工业基地: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
(2)京津唐工业基地: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3)沪宁杭工业基地: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4)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
3、我国工业分布的基本格局:
东部沿海地区工业中心密集,并集中了主要的工业基地;
中部地区工业中心较多;
西部地区工业中心较少,分布稀疏。
4、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
5、北京的中关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开发试验区,被誉为中国的“硅谷”;
6、 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中城市;
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7、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成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